近年来,武山县抢抓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的有利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旅游扶贫工作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做精做强全域旅游,有力带动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农家乐243户、旅游扶贫车间4家,发展旅游专业村15个。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达4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8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70.3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4224万元,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
(温泉镇区提升改造效果图)
一、坚持规划引领,理清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保护为基”的价值取向,按照“科学布局、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助推脱贫”的原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扶贫产业发展和“多规合一”等要求,邀请专业旅游规划设计院高标准编制完成了《武山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暨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温泉镇乡村旅游规划》《滩歌镇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和《龙台镇马年村油菜花海总体规划》等旅游规划,明确了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指导引领全县全域旅游高品位打造、高质量发展。同时,按照乡土化、特色化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乡村旅游产品,“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推动了产业扶贫和群众增收。
二、突出项目带动,全面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按照“政府统筹、资金倾斜、项目聚合”的原则,建成了水帘洞鲁班山景区景观一期工程、水帘洞景区地质公园、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景区观光停车场、旅游厕所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新建游客接待中心5个、观光停车场6个、旅游厕所22个。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与北京光合文旅、陕西白鹿仓集团、陕西曲江文投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水帘洞大景区开发建设PPP项目、全域旅游环境提升改造等一批产业型、带动型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比如,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启动了滩歌镇古街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采用EPC合作模式,按照“保护为主、修旧如旧、体现特色、一院一策”的原则,高标准推进古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绿化美化、污水收集设施等建设,并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引导群众以房屋产权入股,由公司统一管理经营,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大力实施旅游畅通工程,洛门至礼县二级公路、武山丁门至漳县公路、武山贺店至岷县公路等一批通达乡村的“交通大动脉”全线打通,国道310线武山段升级改造、洛门至水帘洞景区旅游公路等一批重点旅游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50公里。比如,我县自筹资金建设的水帘洞至鲁班沟旅游环线公路,打通了水帘洞和鲁班山地质公园两大景区,为沿线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已带动榆盘鲁班、洛门刘坪等村发展农家乐6户,贫困群众就业50多人。
(龙台渔家乐)
三、创新带动模式,充分释放乡村旅游发展红利。我县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旅游带贫模式,让贫困农户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一是直接带动。对于有能力、懂经营、善管理的贫困户,通过落实政策性贷款、开展技能培训等扶助措施,动员引导贫困户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直接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有13户贫困户家庭直接开展农家乐接待。二是间接带动。紧紧抓住贫困群众务工和农副产品销售两个关键因素,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农家乐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对贫困户家中有劳动力的,引导其在农家乐从事服务工作,增加工资性收入;对部分从事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贫困户,通过签订供销协议由农家乐收购,增加经营性收入。比如,依托温泉汤浴养生基地,大力发展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温泉村,培育发展温泉生态农庄、温泉旅游生态园等农家乐28户,带动4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年均销售贫困户提供的食醋、粉条、土鸡、野菜等农副产品达400多万元。三是股权带动。积极探索 “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乡村旅游“三变”改革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资产入股,获得稳定分红。比如,依托龙台镇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在董庄村建成了鑫水源、峪龙泉等5家冷水鱼养殖小区和君义养殖专业合作社、金水湾冷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等3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该村群众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资产入股获得分红,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截至目前,26户贫困群众将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入股到6个合作社,64户贫困群众将263亩土地入股到5个农家乐,76户贫困户获得保底分红20.9万元。2015年武山县金水湾农家乐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荣誉称号,2016年武山县金水湾农家乐被列入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温泉生态农庄)
四、突出本土特色,开发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紧扣“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要求,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资源,着力开发度假养生、绿色生态、观光农业等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依托温泉汤浴养生基地和温泉大草原,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养生保健、中医药康体、户外运动等服务项目,打造形成了温泉度假养生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卧牛山森林公园、老君山森林公园、慈云寺等景区景点,建设了南部乡镇油菜花海观光基地,打造形成了南部乡镇绿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建成了洛门牟坪现代农业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东华山地生态田园综合体、塔麻樱桃采摘园、咀头高山大樱桃采摘园、桦林赵坪生态观光农耕文化园等一批集餐饮、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体验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对脱贫攻坚的辐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麦秆画)
五、建立融合机制,倾力带动助推旅游扶贫。着力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走“乡村旅游+文化”的路子。实施了武山县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人才培训开发项目,建成了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中心、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人才培训中心、山丹鸳鸯玉雕、山丹刺绣、四门麦秆画等创意人才实训基地,并举办4期了精准扶贫文化创意产品山丹刺绣技能培训班,培训贫困群众200人次。比如,在山丹玉器、刺绣和四门麦秆画等加工点,建成了文化创意产业扶贫加工车间4家,形成了集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生产加工技能培训、对外销售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发展链条,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截至目前,已有20多户贫困户进入扶贫车间务工,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二是走“乡村旅游+农业”的路子。深入挖掘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价值,依托洛门牟坪现代农业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咀头高山大樱桃采摘园、龙台冷水鱼养殖区、鸳鸯垂钓休闲农家乐等农业生产基地,扶持扶贫群众大力发展采摘农业、观光农业,积极培育田园观光、民俗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武山高山大樱桃、野生菜、冷水鱼、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火爆,带动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三是走“乡村旅游+康养”的路子。围绕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和道地中药材种植优势,大力发展汤浴康体、疗养康复、中药理疗等健康养生产业,50个深度贫困村入股的甘肃伏羲药业中药饮片生产线正式投产,杨河广元、沿安草滩等18个中药材种植集中连片示范点全面建成,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四是走“乡村旅游+电商”的路子。抢抓我县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建成了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320个,发展电商企业和网店500多家,武山鸳鸯玉、蔬菜、“三编”等产品纷纷通过电商平台走进了北、上、广等大都市。比如,山丹镇每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鸳鸯玉产品2000多万元,带动7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6000元。
(《山水齐聚•醉美武山》亮相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六、广泛推介宣传,全力助推景村共赢发展。狠抓全县旅游形象整体包装策划和推广宣传,利用主题宣传片、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媒体,通过实施品牌推介、节庆营销、投放广告、文旅活动等方式,积极开展全景式、体验式营销活动,实现了精准化、高频次营销。在中央电视台和甘肃卫视认购、投放旅游广告产品,在《五洲之旅》《中国旅游报》等媒体上全方位推介武山旅游,在周边县区、天定高速沿线设置了一系列乡村旅游宣传牌,武山旅游宣传片《山水齐聚•醉美武山》亮相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深圳文博会和第一届中国(北京)休闲大会等节会,人民网、新浪网、中国甘肃网等各级媒体对武山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了全面宣传,连续举办了水帘洞拉梢寺世界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节等旅游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武山乡村旅游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