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鱼养殖技术视频_叉尾水花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_叉尾鱼水花养殖技术

叉尾鱼水花养殖技术_叉尾水花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_叉尾鱼养殖技术视频

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鱼培育:亲鱼培育池应临近水源、排灌方便、面积3-5亩、水深1.5-1.8米、以东西方向长方形为好。亲鱼以4-5龄为好,放养比例为1:1;每亩约放养60 - 80尾(150-200公斤),同时套养10厘米左右的鲢、鳙鱼种100-200尾/亩,以调节水质。 对越冬前的亲鱼,应采取精养强化培育,以便亲鱼顺利越冬。开春后,将池水换去2/3,并加注新水,产卵前一个月左右,适当投喂动物性饲料,如禽畜内脏、死亡的小杂鱼和虾类等,同时加强冲水,以获得优秀产卵率。产卵后要加强日常管理,把水位提高,多投喂一些精料,让亲鱼恢复体力。 (二)雌雄亲鱼鉴别: 雄鱼生殖器官肥厚而突起,似乳头状,生殖器末端的生殖孔较明显。雌鱼生殖器似椭圆形,生殖孔位于肛门与泌尿孔之间。雄鱼体形较瘦,头部宽而扁平,两侧有发达的肌肉,颜色较暗淡,呈灰黑色;雌鱼头部较小,呈淡灰色,体型较肥胖,腹部柔软而膨大。 (三)繁殖: 通常可采用三种方法繁殖斑点*尾回,即自然繁殖、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和人工催产,但以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好。 1、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在池塘中给亲鱼提供一些产卵装置(人工鱼巢等),让亲鱼在其内自然产卵自然受精,然后将卵块收集在专门的孵化设备中孵化。

(1)人工鱼巢(产卵巢)的结构及使用:产卵巢多以金属制成,形状为圆柱形或扁柱形,前端是一圆形开孔,大小以亲鱼能自由进出为准,底部用网片系住或密封。当水温到达18-20℃,在池塘四周距池边3-5米放置产卵巢,产卵巢平放于池底,口朝池中央,其前端用绳子系住,绳子的另一端系一浮子浮于水面。产卵巢数量约占亲鱼配组数的20-30%。 (2)卵块收集:顺着浮子轻轻将产卵巢提起,若发现亲鱼在其中,则先将其赶走,若有卵块,则放入装有产卵池水的桶内送至孵化池。 (3)人工孵化:斑点叉尾回鱼卵孵化器主要有孵化槽、孵化环道、流水孵化池等。①孵化槽:为长方形流水槽,并附有搅水装置,其搅水装置为装配在转轴上的叶片、一般转速28-30转/分。由于斑点叉尾回卵为沉性卵,因此必须用卵篓盛装后挂在孵化槽中。②孵化环道与四大家鱼环道一样,分喷水式和搅水式两种。③流水孵化池与孵化槽相似,长2-5米,宽0.35-0.4米,深0.4米,水位控制0.35米。 (4)孵化管理:鱼卵每天用60-65ppm孔雀石绿消毒10-12秒,孵化用水清新无污染,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ph值6.5-7.5。 (5)鱼苗收集:鱼苗出膜后集群在孵化器底部,可用虹吸管将鱼苗轻轻吸走。

(6)鱼苗暂养:为提高鱼苗成活率,鱼苗进入培育池前要用水泥池或网箱暂养。①水泥池:以圆形较好,面积1-2平方米,水深0.7-0.8米,每平方米可暂养1-1.5万尾,流水量以每平方米8-10升/分为宜。以投喂轮虫效果好。②网箱:网箱40-50目,高50厘米左右,放在鱼苗培育池中,开口在水面下5-10厘米,放养密度约10000尾/米2,4-5天后可将网箱收起。 2、自然繁殖:让亲鱼在繁殖池中自然产卵受精,自然孵化鱼苗,一般产卵巢数量占亲鱼配对数25-35%。 3、人工催产:催产药物及剂量:垂体(pg)4.5-6.5毫克/千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200-1800国际单位/千克,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0-25 微克/千克。雄鱼减半。

斑点叉尾鮰原产于美洲,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肉嫩味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是美国淡水养殖鱼类的主要品种。我国于1984年首次从美国引进,几年来的饲养研究表明,该鱼适合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是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优质养殖鱼类。 斑点叉尾鮰体形较长,前部较宽肥,体后部稍细长。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触须4对,长短各异,以口角须最长,鼻须最短。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鲜活时体色呈淡灰白色,在侧线以下由淡灰色逐渐变浅,至腹部为乳白色。幼鱼和产卵的雌鱼体色呈深灰色,由于身体两侧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当体重超过2.5千克后斑点有时消失或缺)和尾鳍有较深的分叉,所以叫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属淡水的大型温水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有砂砾、石块的底层,较喜有机质丰富的水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0-38℃水温范围内均能生存。斑点叉尾鮰属肉食性鱼类,经多年养殖驯化,已转变为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斑点叉尾鮰生长快,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5-20cm,体重50-120g;第二年体长可达26-32cm,体重1-2kg;第三年体长达到35-45m,体重3kg左右。

叉尾水花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_叉尾鱼水花养殖技术_叉尾鱼养殖技术视频

广州市敏捷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叉尾鱼又叫叉尾鮰是淡水鱼, 叉尾鮰俗名沟鲶、河鲶、美洲鲶,在分类学上属于硬骨鱼纲、鲤形总目、鲶形目、鮰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