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正安县市坪乡柏杨背坝区,分隔有序的田垄间,村民们忙着除草,挥舞着锄头,加紧起拱、覆膜,处处是春耕春种的繁忙景象。
“受疫情影响,今年没有外出务工,村里的白芨基地差人,就在基地里除草,每天80元。只要勤快点,和在外面务工差不多工资了,还能减少一些生活开支。”市坪居刀头坝组的谭英告诉记者。
“除了务工工资,我还流转土地给基地,每年还可收到一笔租金。等学好了技术,我也要发展白芨,有合作社在,不愁销路,这可比种庄稼挣钱多了。”吴晓波一边除草,一边说道。
在柏杨背坝区的白芨基地上,像谭英、吴晓波一样务工的有120人。“现在是白芨基地除草的季节,每月要除3次草,每次都需要100多人,最多的时候,一次来了147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们。”正安县强盛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张启森说。
虽然去年栽种了437亩白芨。但是,早在2011年张启森便有了种白芨的想法。
“2011年,在土坪做工程,看到施工地旁边的八分地上种的白芨,卖出了40余万元高价,当时便感叹,白芨比黄金还金贵。”张启森回家后,便开始了解白芨。
在了解到白芨药用价值高,成活率高,市场前景好的情况后,张启森开始动心了。
“咱们柏杨背这么好的土壤和自然环境,如果发展白芨产业,定能致富奔小康。”于是,张启森找到在土坪发展白芨产业的贵州元亨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出想在市坪居种植白芨的想法。
当公司派专家来实地考察后,给出了柏杨背十分适宜种白芨的结论。但是,家中土地不多,加上那时候市坪乡的交通受限,老百姓发展特色产业的动力不足,公司也只支持大规模的种植白芨,张启森只能作罢。
2019年,在外奔波的张启森回到家乡后,看到家乡交通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市坪乡也积极响应政策,开始产业调整、发展坝区产业,政府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大,而老百姓对种植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也很大,张启森种植白芨的想法又萌生了。
说干就干的他,联系到贵州元亨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再由政府出面,流转了437亩土地,在柏杨背坝区发展起了白芨产业。同时,创建正安县强盛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增加老百姓发展白芨产业的信心,解决了他们都后顾之忧。
2019年,市坪乡市坪居因地制宜,依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了白芨种植项目。市坪居村支两委以此为发展契机,发动群众流转土地发展起了白芨种植。近年来,柏杨背坝区通过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催生了村民的内生动力,有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提升群众自我‘造血’功能,为扶贫注入了新活力。
如今,白芨苗已带着致富的希望种下,虽然需要三年才见效益,但是,张启森信心满满:“白芨的市场前景好,虽三年见效,但是,效益比种庄稼好太多。接下来,希望通过我们的示范带动,让更多的老百姓加入白芨的种植中来,一同增收致富。”
据了解,该坝区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已发展种植了蔬菜、辣椒、中药材等近6000亩,白芨只是特色产业之一。如今,坝区的产业已覆盖农户94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85人),实现坝区平均亩产值8316元,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0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伦丽
编辑 钱诚
编审 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