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市石蛙养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浙江丽水市石蛙养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_丁小丰等

浙江丽水得益于野生石蛙生态资源优势和优秀的自然禀赋,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率先开始进行石蛙野生苗种采捕后的人工驯养,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国内为数不多的石蛙养殖聚集区,孕育为千万元级的特色养殖产业,石蛙养殖也成为丽水当地富农兴业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近年对丽水石蛙产业的考察,就石蛙养殖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石蛙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丽水石蛙养殖现状

丽水地区的石蛙养殖目前主要集聚在山间林区,利用山涧溪流进行仿生态养殖,养殖设施依溪流而建,引溪流水进行养殖。水质优异,而投喂的饲料以面包虫等生物饵料为主,保障了石蛙养成品的品质。现有石蛙养殖主体70余家,养殖面积达423亩,成蛙养殖规模达230余万只,年产量155吨,成蛙养殖年产值超过3 700万元,是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石蛙养殖集聚区,成为本地区农户增收、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道的最佳实践案例。

二、丽水石蛙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少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意识由于近30年石蛙野生资源人为过度采捕、栖息地丧失和气候变迁,种群分布范围和数量急剧缩小,野生资源已呈枯竭状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易危种(VU)。这严重影响石蛙各地理群体的分化和适宜生境的科学性研究,对后续种质资源收集和养殖模式优化造成严重的阻碍。

由于缺少石蛙的遗传背景和最适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资料,石蛙养殖和繁育多采取野外采捕,进行“原住性”的就地养殖和繁育,这势必降低了繁育亲本群体的多样性,造成子代出现生长缓慢、适应性差等近交衰退的性状,也无形中造成石蛙种质资源的退化。

2.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推广不足在人工养殖环境下,石蛙从蝌蚪培育成种蛙需要3年,许多养殖户出于规避养殖风险和追求“短平快”投资效益的目的,往往不会进行种蛙的人工培育,导致种蛙数量无法得到有效补充。根据丽水地区种蛙繁育经验总结,种蛙每年产卵500粒左右,但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雌雄亲本无法同步发情,严重影响石蛙子代的受精率。因此,亲本数量无法有效补充和受精率低成为石蛙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技术问题,也是石蛙养殖产业的“卡脖子”问题。

石蛙养殖前景如何_致富经石蛙养殖技术_致富养殖技术石蛙视频

3.缺少驯饵技术和专用饲料由于石蛙的人工驯饵技术尚不成熟和缺少专用饲料,养殖过程中多以生物活饵作为主要饵料。由于天然活饵无法保量供给,常常在石蛙养殖基地配建生物活饵培育车间,这极大地增加了劳动力和养殖成本,制约了石蛙养殖产业的推广扩面。由于石蛙对活饵的选择偏好性,长期投喂活饵会造成石蛙营养失衡,出现花斑肝或黑肝等营养缺乏症状,造成石蛙养殖减产,进一步压缩石蛙的效益。

4.健康养殖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目前丽水石蛙养殖主体多为个体养殖户,缺少科学的养殖标准指导,加之资金投入有限,无法做到对养殖环节的有效技术监控。养殖过程中不注重养殖场和生物饵料培育环节消毒,造成养殖病害频发,也阻碍了绿色品牌的创制。由于养殖场多依据石蛙喜阴好静的生活习性及取水条件建于山区林间,规模和设施配备多因选址环境而造成极大的差异,这也使石蛙养殖标准的统一增加了难度。

5.缺少多样性的终端产品石蛙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受制于养殖端“小、弱、散”的经营方式,销售模式也以初级的“提篮小卖”为主,这极大地削弱了销售附加值的提升。此外现阶段的销售多以鲜活石蛙为主,其保健功效的开发价值尚未凸显,这进一步限制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降低了抵御由消费变动和价格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的能力。

6.石蛙品牌建设不足2018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丽水(龙泉)“中国石蛙之乡”的美誉,这既是赋予丽水的荣誉,也是区域品牌建设的强力支撑。受制于消费习惯、养殖区域分散、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不足和加工企业缺失等原因,石蛙销售以成品活蛙为主,导致尚无相应的生态产品和保健品问世,这将其品牌建设限制在认知层面,导致品牌红利无法释放。

石蛙养殖前景如何_致富经石蛙养殖技术_致富养殖技术石蛙视频

三、关于石蛙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建立石蛙种质资源保护区,做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 一方面在龙泉市的岩樟、龙南、宝溪等地规划石蛙保护小区,在保护小区及周边地区倡导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制剂的减量化使用,降低其对石蛙栖息地的污染,保障其繁衍生息;另一方面开展保护野生动物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石蛙非法捕捉、经营等行为,同时加大执法宣传,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多措并举的保护下,石蛙野生资源量有所提升。

在取得保护成效的同时,还应争取石蛙养殖企业、合作社和科研院所等力量和资金,设立石蛙资源保护与利用课题,通过资源调查,制定采捕计划,做到“以科研促进保护、以保护带动发展”,实现石蛙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统一。

2.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形成产业“跨山统筹” 丽水的石蛙养殖主体多以“小而散”形式分布于山林之间,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石蛙养殖、繁育技术转化和政策、资金扶持的落实造成了困难。

在当地遴选一批对产业发展思路清晰、有创新意识且初具规模的石蛙养殖企业,培育其主体并做强。以龙头企业为媒,作为承接政府和科技转化的纽带,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推广、优质苗种供给等技术输出和商品蛙的统一回购等产品回流的手段,打破分散发展的格局壁垒,形成区域石蛙产业经济的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标准化生产、统一经营和合力管理3个重要环节的高效升级,实现产业的“跨山统筹”,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3.加大科研投入,深挖种质资源优势石蛙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八省,生态环境千差万别造成各地区地理群体遗传背景的多样性。需强化种业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意识,要依附丽水市石蛙养殖龙头企业进行各省野生石蛙群体的收集保存,建立保种繁育基地,通过科研合作,分析种质遗传多样性,结合分子辅助育种手段,挖掘与石蛙生长特性相关的功能基因,培育出生长速度快且适合本地养殖的良种。同时摸索雌雄石蛙同步发情和最优孵化条件,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实现石蛙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繁育和推广,从源头解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4.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协调创新为实现石蛙产业提升过程中资源的高效配置,还应强化养殖环节和加工环节的技术攻关。通过建立校(相关科研单位)企合作机制,高校(相关科研单位)开展石蛙的养殖模式、疾病防控、人工配合饲料和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企业负责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的整体提升。

5.制定石蛙养殖标准,规范市场准入基于丽水市石蛙养殖的个体农户和规模化养殖企业两大类养殖主体,分别制定石蛙养殖的企业标准和适用于养殖户小规模养殖生产的团体标准。通过分类实施,规范石蛙养殖生产;通过生产行为约束,形成健康养殖的规模效应。同时,规范种蛙、幼蛙和商品蛙的销售行为,制定上市的标准,解决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野生资源保护问题,为养殖品牌打造奠定基础。通过生产和销售的双重约束,提升“繁育—养殖—销售”全过程的保障能力,形成形式上的规模化效应,为区域品牌打造蓄力。

6.树立生态品牌,承借网络“东风” 丽水是我国的石蛙之乡,石蛙是丽水生态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标准化、生态化的石蛙养殖和丽水生态第一市的品牌优势相互结合,进一步创建绿色生态品牌,增强产品区分度,实现产业的高位推进。加大石蛙保健和养生功效的宣传,研发更多的精深加工和方便下锅的产品,占据更多的消费终端。借助各大网络平台,制定宣传和销售方案,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赋能到石蛙销售环节,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四、展望

石蛙作为丽水市特色养殖品种,也是山区林下经济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虽然限制了传统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却为石蛙养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若能从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和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逐一攻关,必将使丽水石蛙养殖产业走出一条以保促商、科技兴蛙、品牌增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但能加快石蛙养殖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也为丽水当地的其他优质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释放提供借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