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22日讯 沿着溱湖风景区北岸兴溱路向北3公里,而后折向西行,便可以看到一处堤边插满彩旗、池水荡漾的水蛭养殖场,养殖场主人张国来正在精心编织他的“水蛭梦”。
张长鱼中的无意发现
现年51岁的张国来是兴泰镇三里泽村的一位普通农民。30多年前,刚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张国来摇着船到苏南一带张长鱼。因当时苏南一带张长鱼的不多,张国来在那里淘得了第一桶金,每年纯收入都在5-6万元。
不仅如此,张国来还有了意外的发现。
5年前,张国来在市场上发现,有人在购买“团鸡”,这玩意儿有人称“大蚂蟥”,其实它的学名叫“水蛭”。之所以在市场上走俏,原来,它可以入药,治疗某些疑难杂症。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张国来欣喜不已。“这玩意儿田埂边,水边有的是呀!”于是他一边张长鱼,一边寻“团鸡”。凭着长期的观察实践,他掌握了“团鸡”的生活规律,从河边渠道沟沟坎坎的小洞小穴里挖出一只只硕大的“团鸡”。每年除了张长鱼赚钱外,捉“团鸡”还能多挣个一两万元。每当到市场上卖出好价钱时,他都兴奋不已。
开始构建“水蛭梦”
“要是能把它繁殖起来多好呢!”张国来萌生了做番事业的“水蛭梦”。2010年,他在苏南张家港,投资10万元租用了10多亩田,将自己平时捕捉的水蛭放到池子里喂养繁殖,同时购进一批水蛭苗。每年秋季收获一次,然后卖到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年获利13万元。
2012年冬天,张国来从苏南回乡。在车上,他听一位兴化林潭镇人讲愿意饲养水蛭,有地方,但苦于无技术,想与人合伙。张国来眼睛一亮,赶到林潭,与之洽谈。老板看到他有技术,为人真诚,便邀请他入伙。于是,张国来投资60多万元,流转水面40亩,大搞规模化养殖。
“养水蛭必须要掌握技术!”张国来说。近年来,本地也有不少人养水蛭,但由于技术不精,管理不到位,造成欠产,影响经济效益。张国来是一个讲科学求精细的人,多年来,他边观察、边学习、边实践,掌握了水蛭的生活习性和规律。“水蛭幼苗孵化、放养、开口喂食等环节,时间上一定要把握得准,不可太早,也不可太迟;池塘进水时,要用细纱布过网,防止鱼类进塘吞食水蛭幼苗;池塘里要放养适量泥鳅,帮助增氧,清除垃圾;要准确把握时间投放苗种,让水蛭活性菌按时随设在水草上;既要种植水草又要及时疏密,防止水草过于茂盛……”谈起这些技术,张国来滔滔不绝,而为了掌握这些技术,他不知吃了多少辛苦!有时,为了观察水蛭的生长状况,他趴在地头观察,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一次,因为一个小小的技术难题,他让儿子开着车子到浙江去请老师,连续13个小时马不停蹄。正是这种专注、执着,使他掌握了水蛭的养殖技术。2013年,张国来养殖的40亩水蛭,产量达到9000多公斤,卖到近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