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80后,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劲,2003年外出打工,几经打拚,积累了一桶金。2010年,他返乡创业,短短5年间亏损500多万元,却无怨无悔,不改初衷养水蛭。如今他走出了一条“企业+养殖分场+养殖户”的水蛭养殖之路,为周边村民致富搭建了平台。
他叫徐良学,今年36岁,宿松县下仓镇望墩村人。
传奇让他养殖水蛭
他家地处大官湖北岸,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一些农户还没有摆脱贫困。2003年,他从云南昆明地质学校毕业在上海闯荡七年,从事投资理财工作,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9年,徐良学的三姨父患胰腺癌到了晚期,全家陷入绝望和痛苦之中。徐良学找到一位老中医,开出有一种配方是水蛭,俗称蚂蝗的药方,经过8个月的治疗,三姨父的肿瘤竟然消失了,由此他得知水蛭是一种名贵的药材。
他想家乡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水源、遍野的螺蛳得天独厚的资源为蚂蝗的人工养殖提供了理想场所。同时,养殖蚂蝗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可观经济效益,那一年,徐良学决意养殖水蛭,带领家乡老百姓发家致富。
挫折让他愈挫愈勇
2010年9月,徐良学怀揣梦想,回到家乡,开始养殖水蛭。
创业之初,技术问题是难点,种苗投放后,水质的调控、种苗的密度、饵料的喂量、水蛭的习性……等等,是摆在徐良学面前的一道道难题。于是,他边实践边摸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第二年,他扩大规模,期间,专程拜访了几位有水蛭养殖经验的朋友,探讨发现,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很难突破技术难关。于是,他自费前往南京,向南京农业大学郭巧生教授这位中药材研究所水蛭人工养殖课题组组长求教,很快掌握了这方面许多难得的知识。回到养殖基地,徐良学开始了新的实验,设计了土塘围养、大塘半生态网养和小网微流水三种养殖模式,对每种模式反复比对,权衡利弊,当年投资16万元,虽然收成不好,但积累了养殖第一手资料。次年,徐良学投入80万元,水面养殖扩大到60亩。由于设计合理、技术过关,亩产量达400斤,当年获纯利50万元,收获了养殖水蛭的“第一桶金”。同时,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乡亲们利用空闲时间到基地干活,人均年务工收入1.5万元,既照顾了家,又兼顾了农活,打工务农两不误,每每提起徐良学,他们都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
2014年,徐良学投资260万,在宿松千岭乡境内的大官湖进行规模养殖。由于使用螃蟹池塘养蛭,没提前培养籽螺,蚂蝗普遍变小,水质又难以调控,养殖受阻。2015年,继续在大官湖养殖,由于工人在孵化室违规使用蚊香,水蛭幼苗损失80%,全年亏损150万元!但挫折不但没有使徐良学屈服,反而让他在事业的发展道路上更加坚强。2016年,这个倔强的小伙子再次加大投入,而且规范管理。经过前几年的摸索,水蛭饲养技术更加成熟。正当徐良学兴致勃勃喜迎丰收年时,一场突而其来的特大洪灾击破了他的梦想。这年宿松遭受十年不遇的特大强降雨侵袭,一场洪灾让徐良学血本无归,直接损失360多万元!徐良学欲哭无泪,陷入了迷惘,是继续走水蛭养殖之路,还是返回上海干自己的老本行?他百思不得其解……。
担当让他充满信心
正当徐良学在水蛭养殖道路上失去信心、犹豫不决的时侯,县水产局驻村干部胡中游上门找他,帮他解开心结。分析他的优势,在大官湖3年,你虽然损失惨重,但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已掌握大量的养殖数据,气温、阳光、水质、水温、风向、生物消毒剂以及水蛭的交配、繁殖、产茧、孵化、育苗、种蛭、成品采收和越冬管理……。“这些,都是花钱买不来的啊,我相信你……”,胡中游的话深深打动着他。
2017年,徐良学没有向政府伸手要一分钱,再次投资400万元,在下仓和二郎分别创建吊笼养殖基地和土塘围养示范基地,目前,两地水蛭长势良好,各地客商纷纷上门采购,年产值有望突破2600万元!
为率领村民共同致富,他采取“企业+养殖户”的形式,实行分散养殖、分级管理、统一回收的方法,并免费提供养殖技术,不断吸引农户入股经营。对养殖规模20亩以下的农户,根据需要,他的公司可提供种苗、饵料、技术指导、保证回收成品;规模在20亩以上的,公司投资31%,并派技术员全程指导。
近年来,他虽然经营受挫,但对贫困村民,总是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本村村民汪周保,年近花甲,有高血压和支气管炎,妻子患有糖尿病;2011年他的儿子汪启春下落不明,这个家从此陷入了困境。徐良学知道后,先把汪周保安排到公司工作,然后帮其寻找儿子,直到2015年汪启春被找到;村民张智龙是家里的经济支柱,2013年直肠癌手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徐良学一方面送他到中医院康复治疗,同时,按排他到公司做些轻松的事,解决他家燃眉之急。二郎镇的董义和患脉管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2个孩子上学,全靠妻子在服装厂打工维持一家生计,十分困难。徐良学不仅主动为其联系中医治疗,承担所有治疗费用,而且帮他搞了一处水蛭养殖场,让其早日脱贫。
如今,淼松公司运行良好,当下正是水蛭销售旺季,产品远销安徽亳州、湖南九芝堂、上海华尔药业等。该公司年用工支出近120万元,解决附近200多人就业。(来源:宿松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宣传组,编辑:王会光 王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