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湖州11月6日消息(记者魏炜 范雨婷 实习记者 王睿瑶)“咩咩”的叫声传来,小羊们睁着湿漉漉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探着头,望着农场主谢莹荣手中的草料。羊圈外,是还留着露水的草地和清澈的池塘。这里,是坐落于双林镇的湖州南浔世荣湖羊养殖家庭农场。1983年出生的农场主谢莹荣,经营这座农场已经6个年头了。
执念找寻儿时味道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从孩童时期第一次品尝到母亲的菜肴开始,故乡的味道便再不能忘却,由舌尖、肠胃链接每个人对童年、家乡的回忆。而对于不少生在、长在浙江湖州的人们而言,“精而不油,酥而不腻,香而不膻,色泽红亮,鲜美无穷”的柴火羊肉就是儿时的味道。
谢莹荣与当地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毕业后便外出工作,先是成为了一名厨师,不久后又做起了纺织品生意。几年后,当他再次尝到了家乡的羊肉,味道却早已不复从前。记忆里的湖羊肉紧实富有嚼劲,然而如今却大多肥且松散。一样的厨师,一样的做法,为什么羊肉却没有以前好吃了呢?谢莹荣在了解湖羊养殖后发现,问题出在饲料上。
由于市场对湖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外出打工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在家养羊,湖羊散养户数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养殖场。“八几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养着几头羊,早上都要起个大早去割草喂羊,”谢莹荣告诉记者“而现在就很少了。”原本在农户家以草为饲料的湖羊要养近一年的时间才可出栏,在养殖场中依靠高蛋白饲料仅需8个月就能端上人们的餐桌。
从草到饲料,湖羊的味道不复从前。
为了找回儿时羊肉的味道,谢莹荣决定回家养羊!
因为羊肉没那么好吃了,就要养羊,这想法在大多数人眼里简直匪夷所思。家里人不支持,朋友们也纷纷劝阻。但是在仔细考察湖羊市场后,谢莹荣发现“养湖羊”其实是一条后期收益稳定、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的路子。
责任突破技术难题
2014年,谢莹荣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羊倌”生涯。
最初,由于羊圈管理尚未成熟,小羊的存活率始终不高。种羊如何繁育配种?生产出来的羊肉如何销售?种种问题让这位“新手羊倌”十分心焦。2015年,谢莹荣找到了浙江大学刘志强教授。在刘教授的帮助下,谢莹荣学习到了湖羊养殖的“秘密武器”——草料、玉米、豆腐的混合喂养,合理搭配纤维、蛋白、糖分三者的比例。这种科学配比的饲养模式,既解决了养殖场羊肉不好吃的问题,又弥补了散养户产量低的短板。为了最大程度上还原羊肉的“老味道”,谢莹荣沿用传统的土灶进行烹饪,结合科学的生鲜储存技术,生产的羊肉鲜香美味而富有嚼劲,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每一头从我的农场出来的羊,我就得保证它的质量,2600头羊不能再多了。”谢莹荣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每只羊都养得够仔细,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谢莹荣决定不再扩大世荣湖羊养殖家庭农场存栏量。从配种到咩咩叫的小羊羔再到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出去的生鲜羊肉,每一头栏里的湖羊,谢莹荣从小看到大。
从2013年的123头羊,到2020年的2600头羊。羊肉产业做大了,销售渠道多样了,长期保持高标准的质量不松懈尤为关键。为了让消费者亲眼看到、监督羊肉质量,谢莹荣给每一头羊都分发了“身份证”——将二维码技术融入销售,只要拿手机一扫,消费者便可获知自己锅里鲜香四溢的羊,在哪一个农场饲养,在什么时候出生、屠宰。
凭着这份对质量的执着,谢莹荣的羊肉生意兴旺了起来。鲜香可口的“鼎雄”柴火羊肉,先后获得了浙江农博会金奖、湖州市农产品质量奖,南浔十大旅游商品等诸多荣誉。良好的质量和口碑,为谢莹荣赢得了一大批忠实客户,不少人千里迢迢赶到农场,就为一品湖羊的美味。
“湖羊入川”做优品牌
世荣湖羊的名气在当地打响了,但谢莹荣的脚步并不止于此,他有一个比养羊更大的梦想。
2019年11月,谢莹荣加入到了“湖羊入川工程”的建设中,300多头世荣湖羊,经过1600公里的跋涉到达四川省广安市,加入万头种羊基地。对此,谢莹荣深以为傲,“参与东西部协作扶贫,不仅是对自家湖羊品质的认可,也为扶贫事业尽了一份心。”不仅如此,谢莹荣和他的团队一方面免费为双林镇当地的湖羊养殖户解决繁育销售方面的问题,传授科学养殖经验,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农户加入到湖羊养殖的队伍中来。“湖羊”成了让更多老百姓生活好起来的“致富经”。
为响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号召,谢莹荣也开始尝试在饲养、繁育、加工的基础上,向第三产业进军。刚出生的小羊羔、土灶、柴火烧火……这些许多人从未亲眼见过的情景,全部融进了牧旅融合的体验式农场中,五一假期单日营业额就达到了3万元。以羊为核心,向外辐射出加工、餐饮、休闲等产业,逐步形成了产销融合、旅游观光的湖羊产业新业态。
未来,谢莹荣计划建立一个以湖羊为主题,集团建、培训、餐饮、民宿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旅游园区。虽然现在已经有多家企业向他抛出合作的橄榄枝,但是谢莹荣并没有急着做决定。小到菜谱设计大到园区规划,他都要一一斟酌。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产业链每增加一环,就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而人才的紧缺正是谢莹荣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因此,谢莹荣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和他一样,回到家乡,回到双林,为产业的发展、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