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过来尝尝‘蜗牛肉馅饺子吧’,营养丰富,又能补充能量。”2022年10月30日一大早,义马市新区办事处二十里铺社区田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人称“蜗牛王”的段从敏和王小红夫妇热情地招呼着前来尝鲜的朋友。

image.png

大家有幸参观了蜗牛生产车间,在温暖潮湿的蜗牛饲养大棚内,整齐地罗列着一排排“格子房”。段从敏借助灯光指着慢悠悠爬行的蜗牛说:“白玉蜗牛因其头、腹、足洁白如玉,被称为‘中华白玉蜗牛’。”跟在身后的王小红接过话茬:“这小东西,说它全身都是宝,一点不为过。白玉蜗牛之所以深受消费者青睐,不仅肉质肥嫩、脂肪低,胆固醇也基于为零,而且还富含高蛋白和20多种氨基酸。”

image.png

近年来,义马市立足“生态”优势,做优“林下”文章,将林下经济与乡村振兴、产业培育有效衔接,促进了林下经济发展,初步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林业改革目标。而中华白玉蜗牛养殖,仅为该市发展林下经济中的一项。

image.png

58岁的段从敏, 2003年开始在外打拼,干过建筑,跑过运输,搞过肉鸡养殖,却一直没能过上红火的日子。2016年,在朋友推荐下,他们从一家养殖场学会了“白玉蜗牛”的饲养技术。没有场地,就和社区协商租下废弃厂房,复耕土地2亩;在饲养大棚周围栽植了速生杨和樱桃树,树下种植菊苣养殖草和蔬菜。蜗牛棚舍修建完工后,筹借4万元购进种蜗牛1200只。一切准备就绪,段从敏夫妇就住进了大棚,不分昼夜精心喂养蜗牛,采草、拌料、防疫、控温,哪一项都不敢怠慢。

“致富秘诀并不神秘,就是靠勤奋和吃苦。”王小红说。经过一年的摸索,他们实现了树下有荫凉,蜗牛有牧草,菜园有蔬菜,棚前屋后种南瓜,既节约利用了土地资源,又能在家门口靠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创业致富梦想。

2018年1月8日,王小红收获了“三喜临门”的好彩头。儿子段毅大喜,婚宴上王小红备下了30公斤蜗牛肉下酒菜,含笑递上用养殖蜗牛换来的30万元婚房钥匙;王小红被义马市科学技术协会选聘为“科技特派员”;二十里铺社区挂牌成立田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义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二十里铺社区的支持下,田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00余万元,联合4家农户12名村民,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养殖中华白玉蜗牛,年产白玉蜗牛40余吨,人均增收5.5万元以上,林下经济产业已初具规模。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壮大,2019年11月,段从敏夫妇要到郑州签订一份100万只蜗牛生产订单。临别,嘱托儿子段毅要在家好好照看蜗牛。天有不测风云,谁知一场狂风竟把蜗牛养殖大棚掀了个底朝天,投资30余万元的棚舍打了水漂,数万只白玉蜗牛“全军覆没”,一下子就损失70余万元。

“看着一只只死去的蜗牛,段从敏一筹莫展,把自己关了整整三天。他没有气馁,暗自憋足了劲,要重振蜗牛养殖。”王小红说。

凭着掌握的养殖经验,段从敏夫妻二人一番合计后,又筹资20万元,建了2个棚舍,补栽了柿树、无花果和绿化苗木,投资8万元,购回2400只白玉蜗牛。“蜗牛每季度产卵一次,一只一次产卵约200枚左右,成品蜗牛5个月可达35克左右。当年养30多万只白玉蜗牛,一公斤白玉蜗牛卖15元左右,一年生产近14吨商品蜗牛,可盈利20余万元。”王小红介绍说。

白玉蜗牛养殖成功后,不仅吸引了周边群众一起搞蜗牛养殖,也吸引了四川、洛阳、三门峡、渑池等周边农户前来考察取经。养殖户在段从敏夫妇的指导下,从建栏舍到购买种蜗牛,从选饲料到喂养,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通过植树扩大林下产业效益和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养殖户但凡遇到养殖难题,无论早晚,两口子都会骑上三轮车,亲自上门手把手传授技术。每当商家上门收购蜗牛,总是第一时间通知养殖户前来销售、签订养殖订单。“养殖户,每月聚一次,彼此交流经验。人心换人心,人家相信咱,咱就得掏心掏肺提供帮助。”这是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谈到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段从敏夫妇决定放手让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担当创业大梁。32岁的段毅,为强化技术支撑,补齐技术服务短板,2021年报名参加了河南农业大学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别看慢吞吞的小蜗牛,赚钱一点都不慢。今后在蜗牛养殖的基础上,要扩大农业种养殖生产规模,与蜗牛深加工企业合作,为餐饮、药物、开发业供应活体蜗牛,让社区更多的年轻人都参与进来,共同实现创业梦想。”段毅自信地说。

据悉,义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科技引领、技术指导、管护培训、示范种植,不断提高了林下经济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打消了农户种、养顾虑,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近稳定就业,稳定增加收入,特别是有效破解了缺乏就业技能又因养老扶幼等现实问题。(图文供稿:义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贺斌、李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