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鳝、棘胸蛙(石蛙)等名特水产品养殖的发展,养殖 场对诱饵及鲜活饵料的需求扩大,因而配套养殖蚯蚓面积也不断扩大,但有些养殖场由于养 殖蚯蚓技术不过关,养殖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蚯蚓产量不高。近年我们在 义乌及校内开展了规模化的蚯蚓大棚养殖,取得了较好的养 殖效果,全年每平方米可产蚯蚓5kg左右。现将有关蚯蚓大棚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各地 在养殖中参考。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蚯蚓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因生活环境不同,分陆栖蚯蚓和水栖蚯蚓(水蚯蚓)两大类。目前 全世界已知的蚯蚓有2700多种,我国蚯蚓品种有160多种,但可供养殖的种类不多,陆栖蚯 蚓主要是正蚓科爱胜蚓属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 Savigny),俗称 红蚯蚓,在我国分布很广。七十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大平二号”也属此品种,一般体长50 -90mm,体宽3-5mm,成蚓体重0.45-1.12g,体色紫红,但也随饲料、水份、光照 的不同体色有深浅变化。此类蚯蚓有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易于高密度饲养,单位面积产 量高等优点,是人工养殖首选品种。
(2)生活习性:蚯蚓属腐食性动物,怕光、怕震动、怕高温严寒,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通气、富含大量 有机质的土壤里,难以在一般耕地、红壤中见到。蚯蚓正常活动的温度为5-35℃,生长适 宜温度为18-25℃,蚓床基料适宜含水量为30%-50%(用手轻捏粪料指缝间有水滴流出则其 含水量为40%左右),适宜的pH值为6-8。
(3)蚯蚓繁殖:蚯蚓属雌雄同体,但须异体交配才能繁殖,性成熟的蚯蚓(即出现生育环)在交配一周后各自 产卵,但产卵频率与湿度、温度等有很大关系。当温度18-25℃,湿度30%-50%,通风条件 好时,一般3-5天就产卵一粒;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3℃时,产卵数量明显减少。卵茧孵 化适宜温度为18-25℃,此时孵化时间短,约20天左右,孵化率高。每个卵茧内一般含幼蚓 2-4条,少的1条,多的5-6条,刚孵出的幼蚓细白如线,经40-50天的饲养生长达到性成 熟。蚯蚓繁殖的高峰期8个月左右,1-1.5年后开始衰老死亡。
2蚯蚓场建造
蚯蚓养殖场址宜选择在畜禽粪便丰富、排水方便、有水源的地方,小规格饲养可充 分利用一些空闲的场地。养殖面积大时要安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另外需建造1-2只贮粪池 、蓄水池(或深井)以及堆粪场地。养殖蚯蚓的大棚类似于蔬菜大棚,棚宽一般5m,棚长30 -60m,中间走道0.7m左右,如用翻斗车送料,则宽度为1m。走道填高0.3m左右,两 边两条蚓床宽2m,在两条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3粪料发酵
牛粪经5-10天堆放发酵,其间进行1-2次的翻堆混匀就可使用,含水量要求30%- 40%。猪粪需用5%-10%(湿重)碎稻草(或其它草料)均匀混合后堆成高1m左右的料堆进行发 酵( 含水量同牛粪),注意防止堆料太实,7-10天后进行翻堆,继续发酵,一般进行2-3次翻堆 后,可使猪粪发酵腐熟,呈松软状,此时就可用作饲养蚯蚓的粪料。粪料的发酵好坏,直接 关系到饲养蚯蚓产量的高低,必须重视此项工作。
4蚓种放养
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猪牛粪放入引床内,粪料堆放高度20cm左右,靠中间走 道一侧留出20cm空间留作放养蚓种。放养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带有粪料的蚓种侧放 在蚓床内的猪牛粪边,至于蚓种放养密度没有一定的要求。但忌在蚓床上堆满猪牛粪后放蚓 种,以免造成蚓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