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按照驻村帮扶“五个一”活动安排,在永寿党建网开设《驻村帮扶优秀案例展评》专栏,每周二、周四择优刊发驻村干部报送的调研报告和典型案例,全面宣传推广驻村帮扶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提升驻村干部干事创业能力,促进驻村帮扶工作有效衔接,为永寿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坚守职责使命 推进一村振兴
---咸阳市永寿县渠子镇车村驻村工作队员王涛典型案例
永寿县渠子镇车村位于渠子镇永太便民服务中心驻地,距县城35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390户1523人。有党员47名。总耕地面积3859亩,人均2.4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现有务工人员595人。2021年驻村干部轮换时,王涛积极响应县委号召,主动向单位请缨,下派渠子镇车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自此,车村成了他的第二故乡,驻扎乡村。起初,他便以知“家底”、强班子、真帮扶、选产业、图振兴为抓手,持续推动强村富民工作。王涛本人在市、县、镇三级考核中,被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
一、背景情况
车村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沿袭一季小麦、一季玉米的单一种植模式,粮食作物所占比重大,因干旱少雨、地貌复杂,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口空心化严重,难以通过发展种植经济作物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经济发展落后。2021年换届选举后,驻村工作队面临着新班子比较软散、脱贫政策落实不到位、产业发展定位模糊、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为破解制约发展难题,王涛锚定了深入走访调研、打造强力班底、实施精准帮扶、发挥资源优势和改造基础设施五大工作目标,为车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二、主要做法
(一)真情走访,厘清一份“家底”
“爱到家里转、爱去田中看、爱和大家谝”是车村干部群众对王涛的独特印象。上任伊始,他就将走访每一家农户、踏遍每一块田垄、拜访每一名村干部,作为首要工作目标。在与300多户村民和7名村两委干部热情攀谈、实地察看近4000亩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的过程中,尽可能全方面掌握每户家庭信息,听取群众意见;尽可能全要素掌握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水平;尽可能全方位掌握“两委”班子成员基本情况以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彻底弄清全村“家底”,为下一步因人制宜开展精准帮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因时制宜突破瓶颈打牢发展基础。
(二)真诚融入,贡献一股能量
既做驻村工作队员,即知重任在肩,尽己所能发挥自身正能量。针对两委班子现状,王涛积极建言献策,以“抓党建”破冰,坚持领学最新理论成果,严格执行组织制度,提议并带领党员干部赴礼泉白村、杨凌高新技术农业科技博览会和县党性体验中心参观学习,接受教育,通过实地对照,寻找自身差距,增强补齐短板急迫感。将年纪轻、学历高、懂技术的7名青年发展成党员,在增强支部后备力量的同时,也优化了党员结构。针对村庄治理缺陷,他积极推行管理网格化,协调建立矛盾调解室,推动开展“城乡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累计化解群众纠纷22起,帮助群众办实事12件,有效缓解干群紧张局面,增强了群众满意度。针对村上经费紧张,应对急难险重任务捉襟见肘,他积极协调帮扶资金和驻村工作经费26000元,争取价值2.8万元的社会爱心助力物资,为疫情防控、平安建设、防汛安全等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真帮实扶,保障一众所需
根据全村人力资源状况,王涛量身定制出“有意愿转移、缺技能培训、无能力托底、想创业扶持、遇困难救助”的分类帮扶策略。先后帮助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153人;技能培训种养殖户和留守妇女73人;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0人;申请并通过信用乡村认证,村民无需担保即可申请创业贷款6户24万元;时时刻刻把困难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坚持每周走访重点人群,做细做实防返贫监测,共统计监测突发严重困难户4户15人,及时落实了低保救助等帮扶措施。帮助群众申请产业补助资金21万元,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生产。
(四)真心筹划,选准一项产业
山大沟深、地僻林密本虽是发展劣势,但背靠20万亩槐林,从春到秋山花烂漫却是养蜂采蜜的天然优势。王涛看到了这一点,也认准了这一点。经商议,把车村中蜂养殖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的主攻产业。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0万,购买中蜂500箱,前前后后,邀请7名养蜂方面的高级专家到村指导,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帮助养殖户提升养蜂技能。从市场调研到基地选址,从聘请专家到组织培训,从产品设计到形象代言,无不凝结着他的辛勤付出,最终使“绿色”“无污染”“零添加”的优质蜂蜜打开了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2022年,车村蜂蜜产量就达到5000多斤,线上线下销售总额突破10万元。钱虽不多,但预示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五)真抓实干,推进一村振兴
新时代,乡村应有新气象,群众要有新面貌,新人当有新作为。王涛坚持从民生项目入手,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抓起,努力寻找项目建设与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契合点,持续提升民生温度。在道路硬化上,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铺设村级道路850米,让群众告别烂泥路;在街道亮化上,他为全村3条主要街道安装路灯100盏,让群众夜晚出门不再黑;在村庄美化上,他多次到市财政部门跑资金15万元,改造村文化广场200多平米,让群众有了专属娱乐场地。为了保持美丽村庄建设成果、建设宜居乡村,他发动群众轰轰烈烈的大搞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文明素养,让广大村民在路越来越直、灯越来越亮、村越来越美的变化之中,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和无限希望。
三、经验启示
一是身到不如心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涛不仅吃在村、住在村,而且以村为家,把驻村当事业,耻于做“泥菩萨”“甩手掌柜”,积极主动为群众服务、为村上发展建言献策,奔波忙碌,让干部群众看到了自己的一片诚心。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放下“干部”身架,经常与村干部谈心、与群众交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坚持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总是想事情办成群众能得多少实惠,不去想万一有闪失自己会担多少责任,让群众不把自己当“外人”,从而为驻村工作凝聚了最大公约数。
二是想法不如干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的人看待问题可能入木三分,分析问题可能鞭辟入里,解决问题可能方法不少,可惜只会“张嘴”,不会“迈腿”,缺少实际行动。王涛深知干事要始终把一个“干”字挺在前面。工作上,他勤于把定下来得事情尽快落实。项目缺资金,就不断向上争取,一次不行就跑两次,两次不行就跑三次,直到干成为止;办事有困难,一个办法不行就换另一个,一条路行不通就走另一条,千方百计,一干到底,正是这种锲而不舍、埋头苦干的精神收获了出奇的效果。
三是一人之力不如群策群力。俗语云:三个牛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组织之于个人,拥有巨大优势。统一口径容易,统一思想难;统一思想容易,统一行动难。所以,团结是大智慧。在驻村帮扶过程中,王涛勇于把自己的思路和设想大胆陈述出来,供集体讨论,经组织酝酿,听取众人意见,吸收正向建议,形成决策共识。从而将一个人的想法变成大家共同的想法,一个人的行动变成大家共同的行动,达到集众力、无坚不摧,集众智、无功不克,集众志、无往不胜的实践效果。
四、案例点评
王涛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等不得、慢不得。作为一名“90后”驻村干部,他坚持从村情出发,抓产业、惠民生、强基础,在他眼里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村级各项工作当中,才能更好的聆听群众的心声,从细微之处入手,解决群众的问题,在实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 | 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