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是历史上盛名一时的“天南铜都”,数千年的伐薪炼铜、毁林开荒、砍树烧炭等人为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
近年来,东川转变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建设“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山青、岸绿、景美”新铜都。
如今东川的秃岭荒山逐渐披上绿装,放眼望去是苍翠的绿色,山绿了、天蓝了、水碧了,生态红利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2000年东川区被列为云南省9个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区之一,自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东川区严格按照退耕还林各项目的管理规范组织实施。以作业设计为依据,从地块落实、预整地、苗木质量、栽植、成活率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同时,把林业生态建设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坚持每年投入1000万元的地方财政资金,一年接着一年干。
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舒东江介绍,为改变生态脆弱现状、补齐生态短板,东川区紧紧围绕完成森林覆盖率目标,要求每年森林覆盖率要提高一个百分点,持续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坚持政府投入和社会化造林双轮驱动,积极探索社会化造林和义务植树两项机制,汇集各方力量助力生态建设。
“十一五”以来,整合各类资金15384.73万元,实施荒山造林22.9万亩,退耕还林28.31万亩,核桃种植24.47万亩。
从2016年以来,全区开始滚动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暨城乡园林绿化三年行动,2016-2018年第一个“三年行动”,完成区级荒山造林13.7万亩,义务植树、各类植物栽种279.5万株,因地制宜实施凤凰木、蓝花楹、杨树、新银合欢四大树种实施四大工程,持续加强国土绿化工作力度,拓展城乡绿地空间,提升生态效益。
此外,着力打造“五个一”生态精品工程,围绕美丽乡村要求和“一江清水两岸青山”的目标,全区各乡镇(街道)集中打造一个生态示范村、一条生态景观河(沟)、一个生态小集镇、一条生态观光线路、一个环境优美村,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
针对东川因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土层瘠薄、保水能力差,新造林木存活率较低,许多荒坡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情况。当地相关部门反复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树种进行试验种植,抽小江水进行浇灌,探索出漏斗底鱼鳞坑保土保水技术。并以汤丹镇达朵村7000亩荒山作为干热河谷抗旱造林示范基地,种植耐旱易成活的新银合欢。截止2018年底,全区推广种植新银合欢6.1万亩,现长势良好。
经过东川区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生态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林地面积160.37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3.7%,预计2019年底森林覆盖率达38%。
实施退耕还林后,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状况得到有效治理,水源区内水质明显改善、来水量明显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发展林下绿色经济产业,实现环境改善村民致富
近年来,东川区拖布卡镇按照“一产做特”的工作思路和“新兴产业龙头带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工作方法,重点抓好“特色水果、特色养殖、冬早蔬菜、花椒、核桃”等五大绿色农业产业,让荒山披上绿装,扩大村民增收致富途径。
走进拖布卡镇新店房村,漫山遍野的小树苗引人注目,软籽石榴、脐橙等经济作物长势良好。这是目前东川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成果。将退耕还林、林下经济种植与大户合作社三者相结合,不断扩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店房村主要采取土地流转+优先务工+社会保障的模式,对零散土地进行流转,规模土地农户自己耕种,退耕现金补助全部属于农户,已兑付退还林农户补助资金121.3万元,种苗补助72.78万元。如今已种植软籽石榴400亩,脐橙500亩,今年已有200亩脐橙挂果,预计经济收入30余万元。明年400亩软籽石榴正式挂果,300亩脐橙也将挂果,预计收入60余万元。两个绿色产业成为新店房村的支柱产业,不仅荒山披了绿装,还为当地农户带来了经济收益。
截止目前,拖布卡镇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2.01%,林木绿化率达43.9%。共有公益林133050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55万亩。种植特色水果7000亩、冬早蔬菜5000亩、花椒1.5万亩、核桃3.5万亩,特色养殖(茶花土鸡养殖25万羽,五黑鸡养殖10万羽,竹鼠1万只,豪猪养殖1000只)。发展林下魔芋种植500亩,林下中草药种植700亩,林下间种或套种粮食作物2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