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双孢蘑菇的原料由主料和辅料组成。主料为草料和禽畜粪,草料是指稻草、麦秸和玉米秸秆等,其中以稻草为好。农作物秸秆要求干燥、新鲜,没有腐朽和霉变。以当年收割的农作物秸秆为好。麦秸和玉米秸秆须铡成20~30厘米长并碾破后使用,才能增加其吸水性和提高发酵质量。若将麦秸和玉米秸秆与稻草混合使用时,须提前堆制发酵一周后,再与预湿的稻草混合建堆发酵。
辅料是指菜料饼粉,米糠,尿素,石膏,碳酸钙,过磷酸钙等。
一、培养料配方
栽培双孢蘑菇的培养料配方为粪草料配方、半合成料配方(即用粪量少)和合成料配方(即不用粪),生产上常用的培养料配方有以下几种(100米2计,1亩=666.7米2,实际栽培面积为400米2)。
配方1:稻草1250千克,菜籽饼粉100千克,尿素15千克,复合肥25千克,过磷酸钙12千克,石灰13千克,石膏或碳酸钙13千克。
配方2:稻草700千克,麦秸300千克,家畜粪(湿)1000千克,菜籽饼粉80千克,尿素15千克,过磷酸钙12千克,石膏或碳酸钙13千克,石灰13千克;
配方3:麦秸1000千克,玉米秸秆500千克,干牛粪180千克,尿素8千克,碳酸氢铵25千克,过磷酸钙12千克,石膏50千克,石灰粉50千克。
配方4:稻草2000千克,干牛粪1300千克,菜籽饼粉80千克,尿素3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碳酸钙40千克,石灰50千克,碳酸氢铵30千克,石灰粉50千克。
配方5:麦秸470千克,干牛粪47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石膏20千克,尿素10千克,石灰10千克。
配方6:稻草1500千克,蘑菇基料800千克。
以栽培面积计,每平方米需要15~20千克培养料。
二、堆制发酵
1.预湿
将稻草铡断成1~2节,或者用整稻草;麦秸和玉米秸秆须铡断并碾破后使用。将草料放入水池内浸泡,吸水湿透后捞出;或者向草料上浇水,边浇水边踩,让草料吸水湿透。然后,将草料堆成圆形堆或椭圆形堆,让草料充分吸水湿透,多余的水流失。堆积2~3天后,即可建堆。建堆时的草料含水量达到以抓一把草料拧能有7~8滴水滴出为宜,若水分不足,须再浇水,补足水分后,才能建堆。
2.建堆
料堆宽2米,高1.5~1.6米,长度因所需培养料数量和场地而定。首先在地面上铺一层草料,铺料厚度为30厘米左右。然后撒上一层混合均匀的铺料,如米糠、尿素、过磷酸钙和菜籽饼粉等,或者撒一层蘑菇基料,分7~8次撒在草料层上。须添加禽畜粪的,将干粪、或粪水浇在料面上,但块状粘稠状粪,须在坑内加水稀释成粪浆后,再浇在草料上,可防止粪团分散不均匀。如此一层草料,一层辅料地建堆,料堆四周要求垂直整齐,料堆顶部呈龟背形。整个料堆呈长方体形,切勿建成圆形堆,否则发酵不良。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保温保湿发酵,经过2天后,将料堆顶部的塑料薄膜揭开,通风换气,雨天盖稻草,防雨水淋。
3.翻堆
翻堆的目的是改善料堆的通透性,排除废气,补充新鲜空气,拌匀培养料,调节水分,为微生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培养料得以充分发酵腐熟一致。
(1)第一次翻堆
建堆后,料堆内温度上升到70℃~80℃,并且稳定后,开始进行第一次翻堆。此次翻堆后重新建的料堆要稍窄,宽度为1.7米,高度不变。翻堆方法是:上层料与下层料,内层料与外层料混合均匀后重新建堆,在另一侧重新建堆。此时建堆时,加入所需石膏或碳酸钙,将石膏或碳酸钙均匀撒在每层料面上。水分较少时,须补足水分。最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发酵,2天后,料堆内温度上升到70℃左右时,将料堆顶部塑料薄膜揭开,增加料堆内通气性。
(2)第二次翻堆
第二次翻堆方法同第一次翻堆。此次建料堆时,要将料堆宽变窄,宽度为1.5米,高度不变。此时,加入所须石灰粉,逐层撒在料面上;建好料堆后,覆盖塑料薄膜,2天后,掀开料堆顶部部分塑料薄膜,同时卷起四周底部塑料薄膜,进行透气发酵。
(3)第三次翻堆
此次为最后一次翻堆,须继续调节好水分和做好杀虫处理。此次建堆的宽度为1~2米,高度为0.8~1.0米。将温度控制在50~60℃之间,排除废气,进行控温发酵。操作方法是:建堆后,在晴天揭去塑料薄膜,让料堆内氨气等废气排出,但在雨天须盖上塑料薄膜,防雨水淋湿培养料;或者在料堆顶部盖草帘防雨水淋湿培养料。经过3~4天后,即可终止发酵,进行铺料播种;或者进行二次发酵处理。发酵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培养料腐熟过度,养分损失大,通透性下降,将会影响蘑菇产量。同样也不能发酵时间过短,若培养料中出现“夹生料”后,会造成病害加重。若为以麦秸或者玉米秸秆为主的培养料,须进行一次堆积发酵,但第三次翻堆后的发酵管理方法,同第二次翻堆的方法。
4.发酵料质量标准
草秆呈咖啡色,一拉即断、并有弹性;含水量65%~70%,即用手握料可见水,或者有1~2滴水;pH7.5~8.0;培养料疏松,不粘结成团,无臭味。
三、栽培管理
(一)栽培场地选择
田间栽培双孢蘑菇的地点要求排水畅,不积水,水源近。远离工矿区,垃圾场等易污染场所。栽培场地以水稻田为好,不宜在种植过花生、蔬菜、生姜等耕地中栽培,也不能使用上一茬种植过双蘑菇、姬松茸和鸡腿菇等覆土栽培食用菌的场地。水稻收割完后立即开沟排水晒田,使田间土壤干燥至无积水、人站立不下陷,取土能捏扁,并能搓成圆形为宜。
(二)开畦(作菌床)
田间栽培有草帘覆盖、小拱棚、中棚等多种形式的栽培方法,下面介绍草帘覆盖栽培方法,这种栽培方式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
畦宽80~100厘米,人行道宽60厘米,长度因地势而异,畦即为播种的菌床。播种前要将草帘准备好,制作草帘的稻草要求干燥,新鲜,没有霉变。草帘厚为2~3厘米,即以不透光为宜,长度为2米左右。制作好的草帘在阳光下暴晒1~2天,喷洒杀菌剂杀灭草帘上病原菌,防止将来双孢蘑菇子实体上感病。
(三)进料降温排氨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按铺料厚度,均匀地堆放在畦上,让培养料内温度下降到30℃以下,同时使培养料氨气完全散发掉。遇到下雨时,须在料上覆盖塑料薄膜防雨淋,晴天则要盖上草帘,防止培养料干燥。
(四)播种
四川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播种方法因菌种基质不同而异,麦粒菌种应采取撒播,发酵料菌种的播种方法分为层播法和穴播两种。
1.播种时间
播种时宜在阴天进行,晴天应在早晨和傍晚进行,中午太阳大时不宜播种,否则菌种和培养料会失水干燥,影响菌种萌发生长。雨天不能播种,以免雨水淋湿培养料。
2.培养料整理
在田间畦内堆放培养料2~3天,当料内温度下降到30℃以下,并且培养料中无氨味时,方可播种。首先将培养料抖松散,干湿混匀,铺平整,使培养料厚度到20~25厘米,最厚不得超过30厘米,薄不低于15厘米。培养料要求疏松地铺在畦上,不能压紧,否则会降低通透性。
3.菌种准备
发酵料菌种的用种量为每平方米2袋;菌种要求无杂菌,没有萎缩和吐黄水,菌丝生长旺盛。麦粒菌种的用种量为每平方米1瓶,即每0.667公顷(1亩)用麦粒种400瓶(750毫升);要求菌丝浓白,没有萎缩和有黄水出现,无害虫和杂菌。
4.播种
发酵料菌种播种方式分为层播法,播种二层。首先将菌种要求分成块状,大小如鸡蛋大,不能分成细颗粒或粉末状,否则会降低菌种萌发率。取2/3菌种均匀地分放在料面上,播完第一层菌种后,从邻近畦上取1/3培养料覆盖在菌种上,然后再在斜面上播上余下的1/3菌种。用麦粒菌种播种时,将麦粒种直接撒在料面上,要求菌种分布均匀。若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无法进行覆盖土壤时,播种后,在料面上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保温保湿,让菌种萌发生长,3天后,每天揭开塑料薄膜和草帘通风换气1次,7天后,方可覆盖土壤。
(五)覆土管理
1.覆盖土壤
一般播种后,立即覆盖土壤,这样可避免培养料失水干燥,还可提早出菇。覆盖用土是取畦间地上土壤来覆盖。免耕田内栽培的,先将3厘米~5厘米厚的表层土铲取放在菌床边埂,再将下层土挖松打碎呈细土粒,土粒大小如鸽蛋,土粒不宜过大,否则会长成畸形菇。土壤含水量以手捏能扁,并可搓成圆形而不粘手为宜。土壤含水量低时,则要洒水调节土壤含水量至适宜时再取土覆盖。覆土方法是直接将土粒铲取盖在培养料上,覆土厚薄要均匀一致,厚度为3.5厘米~4.0厘米,须将培养料完全覆盖完。取厢沟内土壤覆盖后自然形成排水沟,同时在四周开好排水沟,避免菌床内进水。
2.覆土后的管理
覆盖土壤后,立即盖上草帘,并用两扇草帘并排覆盖,将菌床完全盖着并且草帘要比菌床宽,同时在草帘上覆盖塑料薄膜,防止雨水进入菌床,进行保温保湿管理,让菌种萌发吃料生长。7天以后,晴天须揭去塑料薄膜,增加通透性,降低土壤水分,促使菌丝向下生长,抑制菌丝在土表大量生长。但在晚上和雨天要盖好塑料薄膜,防止雨水淋湿菌床,培养料含水量增高,菌丝吃料生长不良,甚至菌种死亡。覆土15天后,若土壤偏干,呈灰白色时,则要喷水补充水分,一次性喷水量不宜过多,要做到少喷勤喷,以水刚好湿透土层而没有到达料层为止,切勿将水淋透到培养料内。通过调湿土壤来促使菌丝体向土层内生长,为出菇做好准备。
(六)出菇管理
1.秋季出菇管理
从10月至次年1月期间出的菇,生产上称为秋菇。一般在播种覆土20天后,当菌丝体向土层中生长,并且生长到达距土表约1厘米,菌丝由绒毛状变为索状,并且有少量的蘑菇子实体出现时,就要及时诱导出菇。
诱导出菇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的管理主要是以水分管理为主,水分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用水。所用水应为清洁井水、河水等,不可用污染的水。
结菇水管理:所谓结菇水是指促使菌丝体扭结形成原基时的用水。即在覆土20天后,气温已下降到20℃以下,菌丝体已生长到距土表约1厘米,及时喷洒一次重水;喷水时,用洒水壶浇水,浇水移动速度要快,来回2~3次补足水分。喷水时要做到少喷勤喷,以水刚好湿透土层为好,使土壤的含水量达到手捏能扁,并可搓成圆形又不粘手为宜。连续喷水1~2天后,再经过4~5天,方可促使菌丝体扭结形成白色颗粒原基。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则不喷水。喷水后,在菌床上只盖草帘,以增加菌床的通气性;下雨时和晚上才盖上塑料薄膜,防雨淋。
出菇水:又叫维持水,是指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分化发育期间的用水。此次用水是为了补充土壤水分,增加菌床上湿度,防止原基失水而死亡。喷水量要根据土壤含水量和天气情况来定,当土壤干燥呈灰白色时,须及时喷水调湿土壤,喷水要做到少喷勤喷,切勿一次性喷水过多,否则幼菇会死亡。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则不喷水,始终保持土壤呈湿润状态。每天采菇时,适当补充水分,维持土壤中水分。此期间也只盖草帘,但在晚上和雨天须在草帘上盖塑料薄膜。在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子实体圆整,表面光滑,菇体洁白。
转潮水:当一潮菇即将结束时所喷的水。此次喷水要稍多,促使菌丝体再次扭结形成原基,此次用水叫转潮水。喷水方法同结菇水,也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来灵活掌握。
2.越冬管理
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即在1~2月期间就很少有菇长出。此期间要做好越冬管理,主要做好保温管理,即在草帘上覆盖塑料薄膜。但须间隔2~3天采收一次菇,避免菇体长大成熟后腐烂,招致病虫危害。
3.春菇管理
春季气温回升到12℃以上,即在3~4月期间出的菇叫春菇。由于春季气温逐渐上升,出菇期短,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会影响产品质量。此期间要加强诱导出菇管理,在短时间内多出菇。主要是通过加强水分管理来增加出菇量。由于到了春季培养料中长满了菌丝体,培养料变为白色,较干燥,并且耐水能力强,因此在水分管理上要比秋菇粗放。补充水分的方法:一是用洒水壶洒水,淋湿透土壤,并让部分水进入培养料;二是能自流灌溉的,在厢沟内淹水,当沟内出现积水,并且还未到达料层时,须及时排水,通过培养料下层土壤潮湿来补充培养料内水分。同时在菌床上洒水,调湿土壤;三是在小雨天揭去塑料薄膜,让雨水淋湿草帘和土壤来补充水分。春菇的用水量要比秋菇大,通过加大结菇水和转潮水的用量来增加出菇量。此外,还可结合喷水时,补充营养,如酵母粉、豆浆等增产剂,对提高蘑菇的产量和质量有较好的作用。出菇期间,仍然盖好草帘,雨天则要在草帘上覆盖塑料薄膜。
(七)采收
(一)采收标准
适时采收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当双孢蘑菇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2~4厘米,并且菌膜尚未破裂时,及时采收。推迟采收,菌盖直径超过5厘米,以及破膜后,其质量下降,完全成熟后就失去了商品价值。
(二)采收方法
采菇方法是采大留小,采收丛生菇时,用刀切割下大菇,留下小菇继续生长。秋、冬季节出的菇则要轻轻旋转摘下,春季出的菇则要采取直接拔取的方法摘菇。边摘菇,边用锋利小刀切去菌柄基部,使菌柄长度不超1厘米,要求切口不破裂,平整,不带泥脚。菇脚装入筐内,远离田间到掉。不能堆放蘑菇栽培田间,以免菇脚腐烂后招致病虫害。采收的菇装入内壁光滑的筐内,或在筐内放一层塑料薄膜后再装菇,须轻拿轻放,防止菇体被碰伤,降低产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