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又名山药、淮山、山芋、怀山药、光山药,为多年生宿根性缠绕草本。原植物有薯蓣与野山药两种,前者为家种,后者为野生。薯蓣为块根入药,性味甘、平。有补脾肺、强精气之功效。主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繁等症。利用旱坡、梯带、山脚种植薯蓣,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薯蓣为雌雄异性植物,种子不易发芽,故其营养繁殖能力较强,其腋下的零余子、地下的块根及茎都能繁殖新个体,零余子及地下块根成活率最高。以块根作种,称为种栽,可连栽3年,3年后品种退化,要用零余子重新培育种栽。
薯蓣繁殖一般采用芦头繁殖法和零余子育种繁殖法。芦头繁殖法——多用块根上端有芽的一节作种,称为龙头。在头年冬季挖采薯蓣时选择颈短、粗壮、无分枝及无病虫害的块根进行繁殖。块根吸水力弱,切下后不久就要枯萎,喜稍湿润的环境。薯蓣要求地势向阳、背风的砂质土壤和壤土、土壤反应为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层浓厚、肥沃。土壤粘重、过砂或碱性强的土壤不宜栽种。零余子育种繁殖法——霜降前后,薯蓣地下茎叶将黄萎时,从叶腋间摘下或拾起落在地的零余子,晾2~3天后,放在竹篮内,盖好或装入木箱贮藏。用零余子繁殖需须经1年培育,获得块根作种。
薯蓣为深根性植物,必须细耕土地,使表土与土疏松细碎,以利块根伸长。整地应在头年的冬季进行,翻地深度在0.6米左右,第2年下种前,每亩施入堆肥、烂肥等4000~5000公斤,均匀撒入地面,再进行细翻土,随后作畦,如果是连作的,头年不必翻地,第2年春季施入基肥,翻耕耙平即可。一般作成高畦,畦宽1.3米,畦高17厘米,沟宽26厘米。薯蓣下种宜在春分至清明前后,不宜过早,以地温达到13℃以上时最为适宜。在整好的地上,按株行距20~26厘米、30~45厘米,开沟条种,沟深7厘米,将选好的龙头顺一个方向平放于沟中,芽头顺向一方,每个芽口相距23厘米,每沟最后一个芽头应回头倒放,与最后第2个平行而头尾各向一方。下种后每亩施入畜粪尿约2000公斤,随后覆土平畦面。
薯蓣出苗后,天气渐暖,每次浇水或雨后应及时中耕除草、松土,初期松土浅锄,以后逐渐深锄,生长后期也应浅锄,避免损伤植株。一般第一次中耕除草与架设支柱应同时进行,入土深度3厘米左右,第2次在6月中下旬,第3次在7月底8月初。中期锄草时,切勿将蔓弄断。
薯蓣为喜肥作物,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追肥一般不少于2~3次。第一次在6月中下旬条施,每亩约用人粪尿1500~2000公斤,或施饼肥50~75公斤,第二次在7月底至8月初,每亩施入粪尿2000~2500公斤或施厩肥撒于根旁。
当幼苗长到17~20厘米时,用竹竿、树条等物在每株旁插一条,搭成人字形支架,让植株蔓茎绕上支柱,不使枝叶重叠,以利通风透光。
薯蓣的病虫害主要是炭疽病、褐斑病、蛴螬、红蜘蛛等。炭疽病可用1∶1∶100波尔多液加以保护,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褐斑病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清洁田园,再喷65%代森锌,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后立即剪除病叶。蛴螬的防治方法:整地时每亩可用茶籽饼30公斤撒施,生长期中如肿蛴螬为害,可用90%精制敌百虫1000倍液浇注毒杀。红蜘蛛发病初期用25%中科美铃1500~2000倍液喷杀,5天后再喷35%杀螨特1200倍液1次,即可杀卵又可杀成螨。
每年9~10月零余子成熟时即可采收。挖薯蓣要特别小心,不要将薯蓣挖断或挖烂,同时注意保护芦头,不要把芽嘴弄伤。挖回后将薯蓣的先端(龙头)长约16~23厘米处折断,藏于湿沙中供种用,其余的及早加工。加工时把根茎洗净,刮去外皮,使成白色,如有小黑点,根节斑点残留,则可用小刀刮去,刮后即用硫磺熏,每50公斤鲜薯蓣用硫磺0.25公斤,熏8~10小时左右。水分外出,薯蓣发软,即可拿出曝晒或放入烤房烘烤。如薯蓣过大,亦可纵剖成2~4块,这样干燥容易,不会霉变。等薯蓣外皮稍见干硬,即应停止日晒或烘烤,再将其用硫磺熏至全株发软,即再拿出日晒或烘烤,到外皮见干,再行堆放,如此反复3~4次,直至干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