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预防是搞好鱼类养殖生产和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人们不易觉察,一旦生病,及时正确的诊断较困难,治疗也较麻烦。内服药一般只能由鱼主动吃入,当病较严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药,也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体外用药,一般采用全池遍洒及浸洗的方法,这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池塘,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及水库,就难于使用。因此,防病工作在养鱼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鱼病工作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正确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达到减少或避免鱼类因病死亡的损失,保证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我国广大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独特的“四定四消”的有效预防措施,使养殖鱼类的发病率大为降低。预防工作中必须全面注意所有一切能引起鱼病发生和传播的因素。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因,切断传染与侵袭途径,又要提高鱼体的抗病力,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达到预防期的防病效果。

一、改善养殖环境条件

良好的水域不但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还能增强其抗病能力。因此,根据饲养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习性,对养鱼池塘进行必要的改造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就是从池塘的面积、水深、底质及其周围环境和水的排灌等方面着手,改善池塘的生态环境,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质,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这样既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又能使鱼少生病或不生病。

在建设养殖场之前,应对供水环境作详细的调查。要求水源充足、清洁、不带病原及有毒物质,水的理化特性适合鱼类生活的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为污染的影响。当发现水源不适宜时,应另找水源或将其中有毒物质及病原清除后使用。

在设计进、排水系统时,应使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即各个鱼池应能独立地从进水渠道得到抽需的水,并能独立地将池水排放到总的排水沟里,而不是排放到相邻的鱼池,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水流而把病原传播到另一个池塘中可能性。在建塘的设计中应考虑到蓄水池的建立,从湖泊或水库引进的水,应先在蓄水池中自行净化,沉淀或进行消毒后再引入鱼池,就能防止病原体随水源进入养鱼池中。

(一)池塘清整

池塘是鱼类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鱼类病原体的贮藏场所。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彻底清塘。通常所说的彻底清塘,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清整池塘;二是药物清塘。都是改善环境条件,清除敌害生物,消灭病原体的有效措施。

1、干塘清塘

每年冬天捕鱼后,排干池水,挖去一层池底污泥。然后白天让太阳暴晒,晚上冰冻一星期左右,可以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营养盐类,并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同时便于消除池边滩脚上杂草,从而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等产卵的场所。

2、药物清塘

常用的清塘药物较多,这里仅介绍我省常用的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的用法和作用。

(1)生石灰清塘

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池清塘,先将池水放干,或留水6—9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60千克,视塘底污泥多少而增减石灰用量。清塘时,在塘底挖掘几个小坑把生石灰放入使其溶化,不等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第二天早晨最好用长柄泥耙搅动塘泥,充分发挥石灰的消毒作用。清塘后一般经7—8天药力消失后,即可放鱼。生石灰清塘持,经数小时即能杀灭野杂鱼类、蝌蚪、水生昆虫、椎实螺、虾、蟹、青泥苔、病菌、寄生虫及其卵。干塘清塘后,当重新注入时,应采取过滤措施,避免野杂鱼类和病虫害随水进入塘内。

另一种是带水清塘,塘内水深约1米,每亩用生石灰130—150千克。通常把生石灰放入木桶化浆全池泼洒,或将生石灰盛入箩筐中,悬于船边,沉入水中,待其吸水溶化后,划动小船,在池中缓行,同时摇动箩筐,使生石灰浆散入水中,次日用铁链或钉耙搅动池中淤泥,使石灰浆向纵深扩散,以增强消除敌害的作用。此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必加注新水,防止了野杂鱼类和病虫害随水带入塘内的危险。因此防病效果此干塘清塘法更好。但生石灰用量较大,成本高。

(2)漂白粉清塘

漂白粉有效成分为次氯酸和氢氧化钙,次氯酸又立即放出初生态氧,有强力杀菌作用。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可按每立方米水用20克,即每亩水深1米,用13.5千克。先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立即用木瓢全池泼洒,然后用船和竹竿在池内荡动,使药物在水中均匀地分布,增强效果。下药后一般4—5天药力即完全消失。漂白粉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并能杀灭野杂鱼、蝌蚪、水生昆虫等,且用药量少,药力消失快,有利于池塘的周转等优点,但没有使池塘增加肥效的作用。

使用漂白粉清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漂白粉在空气中极易挥发和潮解,应密封置放在干燥处,以免失效。剩余的漂白粉要严密封好,避免在阳光照射的地方保存。

2、盛装和泼洒漂白粉时,最好用陶器或木器,不宜用金属器皿,以免腐蚀而降低药效。

3、漂白粉在使用前,最好用化学分析碘量法或用“水生”漂白粉有效氯测定器测定其有效氯含量,如含量不够30%,需适当增加用量。

4、操作人员应戴口罩和橡皮手套,在上风处泼洒药剂,以防中毒,也防止衣服沾染而被腐蚀。

(3)茶饼清塘

茶饼是山茶科植物油茶、茶梅等的果实榨油后剩余的渣滓,其形状与油菜饼相似。茶饼中含有皂角甙,为一利溶血性的毒素。每亩平均水深1米时,用量为40—50千克。先将茶饼放入木桶中加水调匀,全池泼洒。清塘后6—7天药力即可消失。茶饼中因含有皂素,能使鱼的红细胞溶液化,故能杀死野杂鱼、螺蛳、河蚌、蛙卵和一部分水生昆虫。但对细菌和寄生虫的作用不大,所以防病效果差,但有增加鱼池肥的作用。

(二)池塘的水质管理

鱼类生活在水环境中,池塘水质的状况对鱼类产生直接的作用,因而水质管理水平对鱼类疾病具有很大的影响。

当池塘水中溶氧缺乏时,鳃部患病的鱼类往往病情加重,有先浮头的病状显露,严重的甚至出现窒息死亡。而鱼类生活在溶氧丰富的水体时,则有利于鳃部损伤部位的恢复和鱼类抵抗力的提高。池塘的水质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池水溶氧丰富:定时加注新水或者开动增氧设备。

2、防止有毒物质进入水源,污染池塘水质。

3、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对池水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水体中的病源体并改良水质。

4、适量投饵。防止过量饵料对水质造成的污染。及时捞出多余的水草及死鱼。

(三)药物预防

在鱼病流行季节,当鱼类运输、鱼种分塘或转入大水面放养时,及时对鱼类进行药物预防,投喂药饵、鱼体消毒和全池泼洒药物,就可以预防鱼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鱼病产暴发机会,降低鱼病造成的损失。主要方法为鱼体消毒、全池泼洒药物和投喂药饵3种。

1、鱼体消毒

多年的的实践证明,即使健康的鱼,总难免带有一些病原体。因此清塘消毒过的池塘,若放养不经消毒处理的鱼种,就会把病原体带进去。鱼体消毒主要有3种方法。

⑴ 洗浴法将鱼放在较高的药物浓度里,经过适当时间的洗浴。总的要求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将鱼体上的病原体杀死为准。时间长短,随鱼体大小、体质强弱、药物浓度、水温高低等情况而定。一般讲,时间长些,对病原体的杀灭较彻底,但时间长了,水中溶氧不足,会引起鱼的浮头或死亡。洗浴时可在木桶、船仓、帆布桶或水缸内进行,也可在鱼池下风处用捆箱进行。用作鱼体洗浴消毒的药物有多种。一般常用的有3%—4%的食盐水、10ppm的漂白粉、8ppm的硫酸铜、20ppm的高锰酸钾等。

⑵ 挂篓消毒法此法适用于吃浮性饵实的鱼类,如草鱼等。在春季开始喂食时,选择适宜的位置,用竹杆搭成三角框作为食场。在三角框每边的中央及角顶悬挂致密的竹篓3—6只,并将竹篓的口露出水面寸许。在竹篓里放一石子为沉子。每天在每一个竹篓内装入100—150克漂白粉。第二天装漂白粉前,将前一天的漂白粉残渣就地洗净。每次挂好竹篓后,就将浮萍或草类投入三角形框内诱鱼取食。漂白粉遇水后分解成次氯酸,从竹篓中扩散到食场周围,有强烈的杀菌能力。草鱼进入食场吃草,通过含次氯酸的水域,鱼体带有的致病菌,就可被杀死。漂白粉有腐蚀作用,不宜用布袋或麻袋装漂白粉。

⑶ 挂袋法为了预防寄生虫性鳃病、皮肤病,如车轮虫、斜管虫和中华鳋病等,定期在食场悬挂5:2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的布袋。挂袋的只数和每袋装药的数量,视鱼池大小和食场水深而定。一般挂3个,每个装硫酸铜100克和硫酸亚铁40克。第一次挂袋后,应在池边观察大约1小时,了解鱼是否来吃食。如果不业吃,表明药物的浓度太大,则应减少向池心一边所挂的袋数,直至袋中的药还没有溶完而鱼肯来吃为宜。

2、全池泼洒药物

这是用药物防治鱼病最常用和一种方法。采用对某些病原体有杀灭效果,而对鱼体本身安的药物浓度,在鱼池中遍洒,杀灭潜藏在鱼的体表和鳃部以及水体中的病原体,从而使病情好转或痊愈。使用遍洒法,首先要准确地测量鱼池的面积和水深,根据鱼池水的体积,计算所用药物的药量,称取药物在木桶中用水化开、稀释,均匀泼洒到鱼池中去。

在鱼病流行季节之前,定期用药物遍洒全池,有预防鱼病的效果。通常用作全池泼洒的药物有如下几种:

⑴ 漂白粉:在细菌性鱼病流行季节,每半月用一次,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的漂白粉浓度为1ppm。即按池水深1米,每亩用667克漂白粉化水,沿池边和食场附近泼洒。

⑵ 硫酸铜和硫亚铁合剂:预防寄生虫性鱼病,如鳃隐鞭虫病、波豆虫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每个月或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ppm浓度。

⑶ 生石灰:为了改善水质、杀灭水中致病菌。每亩水深1米,施放15—20千克生石灰,有防病和治病的效果。

⑷ 敌百虫:引起寄生虫性鳃病或皮肤病的指环虫、三代虫、鲺、中华鳋以及锚头鳋,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2—0.5ppm浓度对这些寄生虫有杀灭效果。

全池泼洒药物的方法能同时对鱼体和水体中的病原体起作用,效果比较好,只要对水的体积和用药量计算准确,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掌握。但对面较大的水体,采用这种方法,用药量和劳动力都比较大,具有不定期定困难。同时由于接触药物的机会多,人畜的安全应特别注意。

体内鱼病的药物预防一般采用口服法。由于不能强迫鱼来吃药,所以只能将药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目前普遍应用的是磺胺胍(又称磺胺脒)药粉制成的药饵,主要用于预防细菌性肠炎病。根据草鱼和青鱼的不同习性,一般将药饵制成浮性药饵和沉性药饵两种。

一是浮性药饵的配制:其用量配比为2.5—5克磺胺胍粉拌和米糠或麸皮500克。用热水调和,捏成软硬适度的块状,压成药条或切成小锭,凉干备用。没有榆树粉作粘合剂时,可用红薯粉或面粉代替。做好的药饵要求能浮在静水面上面4小时左右,在有鱼游动的水中能漂浮2—3小时左右,有利于鱼的取食。近年来有些单位用嫩草切成鱼种适口的小段,拌上有磺胺胍的面糊,凉干后投喂,可达到同样效果。

二是沉性药饵的配制:按以上同样的药量加500克、菜饼粉或豆饼粉及100克、榆树粉配制而成。用热水调和,捏成软硬适度的块状,压成药条或切成小锭,凉干备用。

制好的两种药饵都应在干燥处保存,以免发霉变质。

药饵的投放时间,以肠炎病流行前半月或一个月开始投喂药饵为宜。为使每尾鱼都能吃到药饵,草鱼池每次投喂药饵时,不必再投其他饵料;青鱼池则在投喂药饵前,其饵料的投喂量比平时减少40%—50%左右,待快吃完时再投药饵,这样既保证青鱼吃够,又保证吃到药饵。

用商品颗粒饵料制备药饵:对投喂商品颗粒饵料的鱼类进行鱼病防治时,针对预防疾病和种类,选择针对性药物按吃食鱼体重确定用药量,然后用水溶化,并搅拌喷洒在饵料上,使其均匀地吸附,凉干后使用。防治实践表明,用药饵投喂鱼类,有很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二、免疫预防

免疫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对病原体产生抵抗力,而不受其感染。免疫和种类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即天然免疫和后天免疫。天然免疫又有种免疫、族免疫及个体免疫之分。种免疫是因种而异。因为动物的体温、食物、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组织反应、血液内所含天然抗体的数量和种类不同所致。同种动物中又因族别的不同而免疫性亦有所不同,这也是由于遗传性及生活习性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此外,动物的性别、年龄、内分泌、身体结构、营养状况、环境因素的差异,又使同一种类的个体间产生不同和免疫力。例如草、青鱼患细菌性肠炎时,同池的白鲢鱼不发病,或者发病的草、青鱼中,也有一部分鱼不发病。后天免疫又可分为自动免疫及被动免疫两类。后天自动免疫是在天然情况下,患病的鱼体内产生抗体,获得对该病的免疫能力或用人工方法注射菌苗、疫苗或类毒素产生抗体而得到的免疫力。后天被动免疫则是母体的免疫物质通过遗传,传递给子代,或用人工方法注射同种或异种动物免疫血清,从而激活鱼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一)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

1.疫苗制备:取具有明显出血症状的病鱼肝、脾、肾和肌肉组织,称重、剪碎,按1克组织加0.65%生理盐水稀释成1:10或1:100的浓度进行匀浆或捣碎。再用转速为3000转每分的离心机离心30分钟,取其上清液。按每毫升病毒悬液加入青霉素800单位和链霉素800单位。如果青、链霉素每瓶100万单位,可同溶于100毫升的无菌水中,每毫升就含有青链霉素各1万单位。制500毫升的疫苗,蛤需加上述青链霉素水溶液40毫升,即达到其含量要求。最后加入10%福尔马林,使最终浓度为0.1%(即100毫升的病毒悬液加10%福尔马林0.1毫升)。摇匀后放入32度恒温水浴中灭活72小时。在灭活过程中,每天要摇动2次以上。灭活后,取样作安全和效力试验。疫苗制成后,置于4—8℃冰箱中保存备用。

10%福尔马林液的配制:将36%—40%的福尔马林液当作100%浓度来配制。即10毫升福尔马林加90毫升无菌水,即为10%的福尔马林溶液。

2.疫苗的效力试验:疫苗制成后,在应用到生产上之前,必须进行效力试验,否则容易发生不安全事故。其试验步骤为:吸取制备好的疫苗,对健康的草鱼种进行腹腔注射。将针头对准胸鳍基部内侧的凹陷处注入体腔,针头与腹腔壁成45度左右的角度。每尾鱼注射剂量为0.3—0.5毫升。经注射的鱼,置放于水温25—28℃水缸中饲养,连续观察15天。如果没有发现因出血病症状的死亡,初步判定此疫苗是安全的。并以1:10新鲜的或甘油保存的病毒组织制成的病毒悬液,分别注入已注射过疫苗的鱼和未注射过疫苗的鱼,其注射剂量为0.3—0.5毫升每尾。连续观察15天。如果对照组全部发生出血病症状并与天然发病鱼的症状相同,病鱼的死亡率达70%以上,而免疫组不发生出血病,这样就可以证明该疫苗是有效的。

3.免疫接种途径:鱼类免疫途径,有注射、口服、喷雾和疫苗直接加入水中后供鱼浸洗等四种方法。其中以注射产方法可靠性大,效果较好。但其操作较麻烦,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而且操作不当时,可能会造成鱼种的死亡。

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采用一次或二次注射方法。注射疫苗剂量是按鱼大小而定。每尾注射范围为0.3—0.5毫升。针筒以5毫升的容积为宜。针头的大小取决于鱼体大小和疫苗悬浮的颗粒大小及粘滞性而定。一般3.3厘米左右的鱼种用4号针头;6.6—10厘米鱼种用5号针头;20—23厘米鱼可用6—7号针头。

(二)草鱼土法疫苗(草鱼赤皮、肠炎、烂鳃三病)

1.制备:取出病草鱼的肝、脾、肾等组织,称其重量,按照1:5或1:10的比例,加生理盐水。即1克肝、脾等组织加5毫升或10毫升生理盐水(0.85%食盐水)。用研钵磨碎,然后用两层纱布过滤,其滤液即为组织浆。将组织浆放入水浴锅内,恒温保持60—65℃小时,再加福尔马林成1%的浓度。在使用时须再稀释一倍。用石蜡封口,放入冰箱内保存,通常可保存2—3个月。

2.免疫方法: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一般要求草鱼每尾体重在0.25千克左右,体长约3寸以上,鱼体过小不好操作。

(1)注射剂量:按照鱼体大小而定。各地所用剂量有些差别。通常是体重0.25千克的草鱼,注射0.1毫升,体重0.5千克的草鱼注射0.2毫升,或者0.5千克以内的草鱼注射0.2—0.3毫升,体重0.5千克以上的注射0.5毫升。

(2)注射部位:胸鳍基部、背部肌肉、背鳍基部,其中以前两种为多。注射深度为0.2—0.5厘米,以不伤及内脏为宜。

为便于操作,注射之前,用敌百虫浸洗鱼体。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浸洗后,使鱼体麻醉,减少跳动,避免鱼体损伤。二是杀灭鱼体寄生虫。晶体敌百虫浸洗的浓度为500分之一至多400分之一,放在木桶中浸洗3—5分钟,或用千分之1.5的浓度浸洗5分钟。浸洗时要分批进行,并注意水温高低和草鱼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

3.免疫效果:土法制备疫苗的原料是患病草鱼的内脏,主要是肝、脾、肾所包含的抗原,其种类是多种多样,不但有细菌,还可能有病毒。根据目前资料看来,对草鱼病毒或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免疫期不少于10个月,成活率可达90%以上。土法疫苗的制作方法简便,广大渔农都能掌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