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粉条“牵”出乡村致富路!
初冬,正是洋芋粉条加工的最佳季节。大通县景阳镇小寺村的洋芋粉加工基地里忙碌非常,清洗、漏粉、煮粉、冷却、晾粉条……洋芋粉加工进入了生产高峰期。
同时,合作社“直播间”里,“山城岭”牌粉条作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凭借“纯洋芋制作、无添加”等优势,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一根粉条带动一个村!
小寺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粉条加工专业村。该村特色产业合作社——大通县燕英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在负责人陈有贵的带领下,努力做大做强“粉条经济”,日均加工粉条70余吨,产品供应省内外多地的数百个商超市场。
一根粉条“引”出一条特色产业链!
依托资源优势,小寺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的冬闲增收之路。
从40斤到70吨,从手工到规模化生产
“父辈们一天做40斤粉条,而现在机器加工能出70吨粉条……”正在向记者介绍产品的正是大通县燕英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有贵。今年58岁的陈有贵,是大通县景阳镇小寺村人,做粉条已经有28年。从一两间加工作坊,到现在建起占地20余亩的生产厂房,陈有贵见证了小寺村粉条经济的发展历程。
清晨,洋芋粉条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做开工前的准备。“咱把这一履带的纸轮再清洗一遍,就上洋芋了……”随着前期工作准备就绪,数十吨洋芋被抬进清洗车间,洋芋蛋蛋到白色粉条的“进化”从这里开始!
洋芋清洗、粉碎、分离、脱水、烘干、出粉、晾晒……一套流程下来,土地里的洋芋被加工成一根根白洁的粉条,成为青海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你看,在加工粉条过程中,我们不用任何添加物,就是纯洋芋粉。”在粉条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熟练地将粉条从机器中捞出来,浸泡在冷水中待其成形,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车间里除了轰隆的机器声外,处处飘着浓浓的洋芋粉味道。
陈有贵告诉记者,他的手艺是老父亲传下来的。“过去,我老父亲就是村里做粉条的老匠人。每到冬天收完洋芋后,村里人就提着一袋袋洋芋到我家来做粉条。当别人家冬闲时,我家却开始忙碌了。”陈有贵一边回忆,一边指着车间机器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从洋芋清洗到粉条制作,都是机器流水线作业,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有保证。但无论是手工还是机械化制作,我们的粉条是纯洋芋粉这个原则始终没变。我传承了父辈做粉条的手艺,今后如何做好粉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我想让全村人做粉条”
景钦萍是小寺村村民,也是粉条加工厂的一名老员工。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相对稳定的工作,给了吴钦萍一份不错的收入保障。和景钦萍一样,村里有20多位村民是厂里的工人,他们忙碌在不同工作岗位,工资性收入成为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除了日常招工外,合作社还积极帮助村民创业。“村民只要有想法、有能力,也想开个粉条加工厂的话,我们都会做培训、给予技术指导。”陈有贵说。
目前,合作社已在西宁、海南、海北、海东、海西等各地成立多处固定或流动产品分销处,主营业务收入达872万元。同时,合作社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马铃薯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逐步走向良性运行机制。2012年12月合作社成功注册了“山城岭”商标,“山城岭”品牌粉条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销售量稳居县域行业首位。
“我的计划是让全村人都来做粉条……”谈到今后发展规划时,陈有贵激动地告诉记者。
怎么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陈有贵带领记者走进合作社的“直播间”。
记者看到,一间简单装饰的办公室里,直播设备十分齐全。合作社的年轻人经常聚在这里,开直播间卖本地的农产品。从这间小小直播间,带着香味的洋芋粉走向省内外。如今,合作社的粉条已在线上平台开辟了稳定的市场。
“线上直播间”给了陈有贵新的启发。他告诉记者,现在他正与江苏省的一个电商团队合作,争取创建“村民直播间”,培养有意向的村民作为网络推荐官,由村民来签订单、做销售,以这种方式让村里更多的农畜产品走出去,实现村民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望。
(记者 张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