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一场春雪过后,艳阳高照,微风里夹杂着飘起的雪花儿,空气中传来了淡淡的草香。草原牧民也迎来了接羔育幼的繁忙时节,新生命的来临让日渐返青的大草原更加生机勃勃。
早晨6点,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查布嘎图嘎查的王喜良家庭牧场,牧场女主人刘孝辉和丈夫王喜良就来到牲畜棚圈,开始清理牛粪,对棚圈进行消毒,忙得不亦乐乎。棚圈里,一群小牛犊依偎着母牛,悠闲地吃着饲料。“以前我们也会定期消毒,但是现在我们喷洒的次数增加了,每个角落都要喷洒到位。”看着这几天陆续接生的牛犊,夫妇俩干得更起劲了。
王喜良是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汉子,而远近闻名的女致富能手刘孝辉则是来自该旗香山农场的汉家女,这是个典型的蒙汉结合的幸福家庭。夫妇俩二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用在养牛上,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事业渐渐兴旺起来。
1999年,小两口结婚后分家,婆婆分给他们7头本地牛、40只山羊和2000多亩草牧场,从此这夫妇俩便与牛结缘,勤勤恳恳地干了20年,到2017年,已经发展到了牛70多头、山羊200多只。
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他们意识到,随着羊群不断扩大,草牧场沙、退化现象日益严重,近450多亩草场成了盐碱化草地,厚厚的一层碱土白花花地刺痛了夫妇俩的心。于是,刘孝辉夫妇决定调整牲畜结构,减“小”增“大”,专心发展肉牛养殖,降低草场压力,保护草原生态。不巧这一年,草原遭遇大旱,200多只山羊平均每只羊只卖了700元。
虚心学习,种青贮做成“草罐头”
刘孝辉特别爱学习,除了在日常养殖中摸索经验外,还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养殖技术培训。过去他们在春、秋、冬三季圈养,饲料主要是干草、玉米秸杆,牛长得慢,接犊的时候经常难产,却找不到根本原因。
2017年,查布嘎图苏木政府邀请畜牧专家举办养殖业培训班,刘孝辉了解到,种青贮玉米做全株青贮,就好比把优质青饲料做成了“草罐头”,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让牛吃上优质饲料,不仅适口性好,牛长得快,提高牛的抗病能力,还能提高母牛顺产率和牛犊的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不久,刘孝辉夫妇俩就着手建成了两个360立方米和840立方米的青贮窖,一口气种了300亩青贮,改变了过去圈养时一天两顿喂干料的传统做法。“喂青贮以后,牛特别爱吃,酸香味儿引得别人家的牛都跑过来要吃;而且吃了青贮以后,牛明显比以前得病少,发情快,产犊时也没那么费劲儿了,有时候牛在山上自己产了犊我们才发现,都不用接产!”只要一说起牛,刘孝辉有说不完的话。
科学改良,本地牛变身“红白花”
别人养牛,要么直接买好品种的牛,要么养本地牛,前者成本高,后者经济效益低。而刘孝辉夫妇却不这么做,他们先把本地牛用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进行冷配,产出一代杂交牛,母犊成年后再进行一次冷配,产出二代杂交牛,不断的杂交改良既保留了本地牛耐寒、耐粗饲、适应本地环境的特点,又继承了西门塔尔牛体型大、生长快等优点。
经过两次杂交后成了优质杂交牛“红白花”,花片越来越漂亮,价格适中,适应能力强,在市场上特别抢手,吸引了周边苏木镇的养殖户纷纷慕名前来购买。“我是南乌嘎查的,从你家买的5头揣犊的母牛,到家第三天就下犊了,把我高兴坏了!”查布嘎图苏木南乌嘎拉吉嘎查牧民斯琴给刘孝辉发来了小牛犊的视频,高兴地说。春节前后,该家庭牧场已经出栏大小牛20多头,收入30多万元。
变粪为宝,牛粪变成植保“软黄金”
2019年以来,刘孝辉夫妇的家庭牧场大小牛存栏数基本保持在140头左右,每天产牛粪30多麻袋,能卖150多元,除了一部分冬季取暖用外,其余的全部原地不动,做为涵养草原的优质肥料,牛粪里的草籽发芽、生长,长成一片一片的草丛,年复一年,将原来的450亩盐碱地全部盖住了:“你看,原来这一片地全是白花花的一片,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全都长出了草,所以谁买牛粪我也不卖,草绿牛肥,那才是草原该有的模样。”说到草原保护,刘孝辉很自豪。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刘孝辉更加珍惜当下,春日无限好,奋斗正当时。谈起今年的计划,这个略显腼腆的女子自信满满:“一是到年底牧场存栏牛达到200头;二是今年要增加种植优质牧草甜高粱150亩,继续改良盐碱地,补充夏季饲草料;三是继续大力倡导畜群改良,为群众义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村民科学养殖,科学致富;四是申请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家乡生态保护做更大的贡献。”
(文:白敖敏 李晗)
查看原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