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远新等
猕猴桃是大型落叶藤本植物,大球盖菇是一种药食兼用的食用菌,猕猴桃成熟采收后,在猕猴桃园的行间利用香菇菌渣和猕猴桃等林木枝条废弃物种植大球盖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可实现物种间的互补互促作用,为菇农开辟了一个新的食用菌品种,为果农种植猕猴桃增加了一条创收渠道。
猕猴桃、食用菌产业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种植业,林下经济已逐渐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菌-果”间作是在猕猴桃园间作食用菌,是林下经济新的模式,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猕猴桃林下空间,具有林荫优势、不破坏生态环境、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间作后的辅料具有增加土壤孔隙度和肥力的效果,有利于林地土壤肥力的改善。在猕猴桃休眠期间作羊肚菌可相互促进两种作物的生长,间作大球盖菇是“菌-果”产业融合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有益尝试。
1“菌-果”间作模式
西峡县域范围以中山、低山为主,自然地理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形成了以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为特色的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其中猕猴桃栽培经过40多年的发展,有14多万亩。在这个豫西南浅山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紧张,但又要发展经济,发展产业,于是在农林领域不断整合土地资源、探索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猕猴桃园间作就是探索之一。
在猕猴桃园中已有韭菜、白菜、蒜苗、西芹、萝卜等蔬菜类作物,板蓝根、元胡、半夏、黄精、天麻、观音草等中药材,玉米、山稻、马铃薯、花生、大豆等粮食作物,紫木耳、草菇等食用菌,黑麦草、吉祥草、商陆、紫云英等绿肥草种的间作模式,“菌-果”间作模式中的“菌”指大球盖菇,“果”指猕猴桃,即猕猴桃与大球盖菇的高效组合种植模式。
2样地选择与菌种原料
在西峡县选择合适的猕猴桃园并不难,但是试验性质的栽培种植及其效益如何让果农有所顾忌。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选择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作为“菌-果”间作模式的试点。
首先是测量试验种植的面积,在行株距4米×2米、4年生的猕猴桃林下按照每平方米20千克计算准备原料。大球盖菇菌种原料的制备利用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平台,整合附近的中药材公司生产药材废弃的药渣、香菇菌渣、冬季修剪的猕猴桃枝条及其他树木枝条粉碎末、麸皮、石灰等就地取材。制备时需粉碎香菇菌渣,除去塑料膜;将枝条粉碎成0.5~1.0厘米,按照1:1的比例混合后加人10% 麸皮、1%~2% 石灰。原料称量后,按照料水比为1:1预湿24小时,建堆,堆宽1.2~1.5米、高70~80厘米,长度不限。料温升至65℃以上维持24小时,翻堆1次,连续3次,料温下降,发酵8~10天后结束(图1)。
图1大球盖菇原料制备流程
3栽培及管理要点
3.1栽培时间
大球盖菇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基本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即可生长。一般菌丝生长阶段要求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温度范围为5~36℃,10℃以下和32℃以上生长缓慢。在猫猴桃园间作大球盖菇待2月气温回升至上述温度即可开始春季种菇。
3.2播种与菌丝培养
播种时可采用“层播法”或“穴播法”。
层播法种植大球盖菇铺3层,每层厚8~10厘米,菌种播在两层培养料之间,堆第1层培养料将50%菌种撒在料面上,外多内少;第2层料将剩余的50%菌种撒在料面上,外多内少;上层料厚4~5厘米,用于覆盖菌种并轻压料面。
穴播法是将堆制发酵的培养料平铺于菌床,压平踏实,培养料厚30~35厘米、宽80~100厘米,时间距40~50厘米,每平方米用培养料60~80千克,将栽培种册成核桃大小点播,用种量500~800克(1.0~1.5瓶),播种穴深5~8厘米,采用梅花形点播,穴距10~12厘米。增加播种的穴数,可使菌丝生长更快。播种后料面盖上湿麦秸或湿报纸,再盖薄膜保温发菌。高温干燥天气,料面也可以先覆盖1厘米厚的沙壤土保湿。
3.3发菌期管理
一般环境下,接种后的2~3天内大球盖菇菌丝开始萌发,过30天左右,当菌丝长满栽培料2/3以上时开始覆土。
发菌期管理主要调控的是温度、湿度。在湿度调控方面,建畦播种前培养料一定要吸足水分,日常补水只需喷洒在覆盖物上,同时应注意观测湿度,保持在适宜湿度范围即可。在室外栽培,还需备有塑料薄膜防雨,特别是播种后的20天内,雨水渗入会造成堆内湿度过大。若此期间遇到雨天,可在覆盖物上铺盖薄膜,雨过后即掀去薄膜,并排除周围积水。在温度调节上,播种后的1~2天,温度最好控制在25℃左右,可以通过场地的不同遮阳和通风程度来调节温度,如在早晨及夜间加厚草被或覆盖、掀去塑料薄膜,或通过打洞眼通风降温。
3.4覆土方法与管理
选择疏松、腐殖质丰富、掺拌有机肥、具有团粒结构、pH值5.5~6.5的土壤进行覆土,因为覆土质量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50%腐殖土+50%泥炭土、pH值5.7视为标准的覆士材料。实际栽培中,覆土大多就地取材,选用质地疏松的田园壤土,用0.1%多菌灵溶液和辛硫磷2000倍液喷施1次,将处理好的覆土铺撒在菌床上,厚度3~5厘米,每100米²菌床约需5米土。具体的覆土时间应根据不同季节及气候条件区别对待。
3.5出菇期管理
出菇期的数据指标有:菇蕾形成原基分化温度10~16℃,空气相对湿度95% ~98%,C O ,浓度
出菇期的管理要多注意温度、湿度,因为温度低于4℃或大于30℃时不会长菇,需要及时通过调节光照时间、喷水时间、场地的通风程度等调节环境温度。出菇期采摘时要轻摘、轻拿、轻放,出现床面上有大量菇蕾时要防止碰伤小菇蕾。
3.6采收
大球盖菇的子实体从现蕾到成熟遇到高温时仅需7天左右,低温时需10~15天。当子实体的菌膜尚未破裂或刚破裂、菌盖呈钟形时为最佳采收期,最迟采收应在菌盖还内卷、菌褶呈灰白色时完成。应注意不要等到成熟时,菌褶转变成黑褐色、菌盖平展时采收,此时菇体质地、口感、色泽均变差。采收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体的下部,轻轻扭转下,松动后再用另一只手压住基物向上拔起,切勿带动周围小菇。
4综合效益分析
在猕猴桃林下种植大球盖菇综合效益不错,总体来说,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突出、生态效益较大。就投资来说,主要成本有菌种、土壤菌剂、病虫害药剂、塑料薄膜、遮阳网及人工成本等,收益有猕猴桃果实、大球盖菇收益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1亩地计算:折合后直接成本约1万元,产鲜菇约5000千克,市场浮动均价约4元/千克,预计收益可达2万元,净收益约1万元。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农村产业的发展,还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扩大果农收入来源,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由于种植大球盖菇的原料就是废物利用,在其生长周期又间接调整了果园小气候,待成熟采收后又将原料就地与其他肥料混合施用使资源再循环,达到了减碳降碳的效果,生态效益得以扩展。
5 小结与讨论
独猴桃园行间种植大球盖菇的“菌一果”间作模式是可行的,对独猴桃的生长影响不大且有正效益。该种植模式的根本是在适宜的月时,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是发展生态果园现代农业的探索。从农业的角度讲,不只是种植大球盖菇或其他食用菌类,依靠土地而生长的经济作物理论上来说都可以与猕猴桃间作,但间作的效果、是否存在种群间的竞争不得而知,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种植。种植大球盖菇对温度、湿度要求严格,贯穿整个生长周期的管理。毋庸置疑的是在同一土地范围内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利用空间,一直是学界、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实用课题,增加果农收益,助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不变的情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发挥、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