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南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古城西安的大东门外,东临东二环并延伸至韩森西路与新城区接壤,西起环城东路南段,北接东关正街、柿园路、互助路,南至咸宁西路,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区域内共有社区居委会10个,其中居民社区8个,单位社区2个,辖区人口7.46万余人,日均流动人员数以万计。全街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10944人,占全街总人口的 14.7%。
近年来,东关南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始终把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作为街区工作的永恒主题,紧密结合街道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群”宗旨,借鉴志愿服务工作先进经验,开拓创新,先后组织了巾帼志愿服务队、社区党员义工、青年志愿者、居民义工和银龄义工队伍,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创意有实效的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扶贫济困、帮老助残、互助友爱、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新风尚,增进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上级政府、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西安市老龄工作先进街道办事处、红十字会先进街道、民政工作先进街道办事处等荣誉称号,2013年1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和谐社区示范街道”。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建设,形成社区志愿服务的合力。
1、制定发展规划,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多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十分重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东关南街街道办事处关于在全地区开展“义工活动日”实施意见和活动方案》以及各年度实施计划,专门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按照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服务委员会的安排,在各社区广泛开展了“社区志愿服务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2、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实行了街道领导包抓社区工作制度。围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由街道领导跟各社区、驻地有关院校、单位签订责任书,把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综合目标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调动街道各科室、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了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综合配套的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3、立足人文特色,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社区志愿服务既要面向群众,又要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近年来,东关南街高度重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着力在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上下功夫。在面向社会,大力整合专业服务队伍的同时,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在辖区实施了“社区义工制”服务活动。坚持以社区工作者为骨干,组建了社区党员义工、青年义工、居民义工和银龄义工服务队伍,开展了大量社区教育、社区医疗、社区福利服务和美化社区环境等服务工作。目前,辖区10个社区均设有助残志愿者分站,每个社区均组建了各种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每年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数逾5万人次,地区注册义工志愿者达5106人。
(二)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社区服务基地。
1、努力打造社区服务平台。自2001年以来,我街道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争取上级资金200余万元,全力支持社区居委会改、扩建办公、活动用房。全地区10个社区都基本建成了120—200平方米的办公和活动用房,总建筑面积达2千余平方米。
2、积极开展社区共建活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会和社区建设联席会,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发动驻地单位与社区结对子,加大办公设备,电脑和经费投入,为社区共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
3、随着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街道在组织老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更注重引导老人从单纯享受社区福利服务向参与社区服务的转变,即引导老人从服务受益者过渡为服务者,鼓励老人善用余暇,发挥个人潜能,力所能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既服务他人,也使自己晚年生活多姿多彩,为此指导成立了银龄义工队。开展全方位的老年人服务。包括社交及康乐服务、家务助理服务、社区教育,先后组织了“银龄老人激情回报社会”,“金秋敬老服务周”等系列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我街道老年人营造了一个互相关怀和充满爱心的氛围,逐步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使辖区老人活得精彩。
在重点做好老年人服务的同时,我们根据群众需求,不断拓展服务,把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纳入服务范围,将服务对象延伸到残疾、特困、失业人士和全体社区居民,组织志愿者长期无偿提供精神、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综合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志愿者为弱势群体提供多项服务和转介服务3万多人次,为社区群众服务达5万人次共3万多小时,其中银龄义工服务的总时间达11138小时,志愿者队伍成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街道长期大力进行慈善事业的推行,使扶贫济困、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成为感召和支配社区居民自愿参与社区公益事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街道充分发挥慈善效应,在辖区内大力弘扬创新、实干、合作和奉献四种精神,尤其是奉献精神。在街道、社区分别成立慈善工作站,越来越多的党团员、大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驻地干休所战士、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业主、退休人员、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形成一支5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常年开展有特色有创意有实效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不论寒冬酷暑,不论刮风下雨,闪耀的团徽,飘扬的红领巾,活跃的银发,出现在大街小巷,出现在千家万户,出现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服务社区,献身于社区,不图名利,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二、创新与特色
(一)打造品牌 晚霞争辉
我街道银龄义工队,凡热心社会公益服务的60岁以上老年人均可申请加入,年龄最大84岁,发展至今有121名。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专长编成4个小组开展特色活动和兴趣班组活动。“爱心大使组”服务社区内孤老和残疾人士;“亲善大使组”探访患病或家庭发生变故会员;“关怀义工组”策划、排练和表演文娱节目;“多效服务组”则负责纠纷调解、治安巡逻、健康检查、维修中心设施等事务。银龄义工以积极的行动,独特的服务,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赏,是志愿者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社区群众信赖的一个品牌,在志愿者服务中凸显了鲜明的特色。
(二)情系孤老 青年争先
青年义工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对辖内329名孤老和特困老人倾注了无限的感情,冬天送温暖,夏天送清凉,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以慰问探访、精神慰藉、家务助理为主的“一对一”、“一对几”的结对子上门服务。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的数百名学生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服务从未间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老人送医、送药,举办保健讲座。老孙家饭庄、百姓厨房、煎饼屋、人人居酒家等辖区门店团员经常送点心、节日礼品给孤老。街道机关党员、团员响应慈善会的号召,带头为孤老和特困老人捐款,认养孤老,组织老人游览新碑林,参观城市建设新成就……
(三)恤孤助困 爱心奉献
街道对辖区中的孤儿和特困家庭的子女和边缘青少年从未遗弃,发动志愿者不仅从生活上关心他们,还从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成长。辖内有一名叫高仕赢楠的孩子,母亲离家出走下落不明,父亲死亡,被无血缘关系的曹亚琴夫妇收养,去年收养照顾她的爷爷被查出患肝癌入院,曹奶奶年老照顾吃力。今年高仕赢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83中行知中学,但家庭经济困难为学费犯了愁,街道领导获悉该情况后,多方与其亲戚联系,积极联系市教育局团委、区团委帮扶她5000元,区慈善会资助她3000元,解决了她上学无学费的困难,街道领导在日常生活上也多方关心照顾,让这名孩子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四)便民利民 无处不在
在东关南街地区,哪里有需要,那里就有我们的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创一流服务水平,建文明和谐社区”活动,向失业人员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服务;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疑难,对孤老、特困、残疾人减收甚至免费提供法律帮助;热情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各类便民咨询服务;组织环保清洁行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参与晚上治安联防执勤和清理文化音像市场等行动,为社区建设保驾护航。
三、优化机制 规范服务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使志愿者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就要不断增强志愿服务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就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街道在市区民政部门指导下,制订了义工注册管理制度、义工服务规则。以社区为单位设立志愿者服务站,根据义工的专长和技能进行分组,并建卡立册,从而实行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志愿服务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使志愿者活动走向经常化、规范化、长期化。
二是引入激励机制,推动义工工作发展。街道在强调无偿奉献的同时,实行了义工奖励制度,每年开展优秀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老有所为”评选活动,激发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多年来,东关南街地区的各类志愿者和义工携手把快乐和欢笑带给群众,把真情和暖意留给人们,用真心和爱心共同谱写出社区志愿者服务新篇章,促使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在东关南街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