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明 李震宇 王丽超
曾被誉为“热北小延安”的林西县,在解放战争中赢得了胜利的荣光。如今,在举国上下的一场脱贫攻坚特殊战役中,林西县又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8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正式宣布林西县退出国家贫困县,这是自治区首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在林西县建县110周年之际,24万林西儿女以这样的骄人战绩掀开了历史新篇章。
按照“三率一度”评估标准,林西县具体脱贫数值为:
林西,美丽的脱贫故事
林西,我市北部的一个农业县,198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0多年的奋斗,30多年的风雨兼程,24万林西人民终于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全市人民一个交代,国贫县的帽子被他们甩在了身后,从此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老付”变“老富”
“处处是新房,面前都是三间大瓦房”,这是林西县五十家子镇水泉沟村的写照。2016年,水泉沟村的付占山终于告别住了10多年的破土房,付占山说:“我的房子得用木头支着住,不然哪天被砸死了都不知道。要不是得供姑娘上学,这破屋子真是不想待了。”2016年,付占山搬进了新家,院里有了1头基础母牛、2只绵羊和1匹小马,当然这都是“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为他购置的。
真是没想到,以前穷得就等着要饭的付占山如今依靠当地“甜菜富民”模式成了甜菜种植大户。“坡改梯”项目将付占山家原本的山坡地改成了水浇地。付占山骄傲地说:“村里人都说,原来老付就是‘老富’呀,我就更有信心了,全身充满了干劲儿,谁不想富呢。”
2014年到2018年,付占山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付说:“想想以前,孩子一件衣服穿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年想要新衣服,她哭我也哭。再看看现在,我都想打自己两个嘴巴看看是不是在做梦。‘雨露计划’让孩子不愁上学,我家直奔小康,共产党的好我心里最知道。”
老付的生活我们还想多多了解一番,可忙碌的他已经骑上了去年新购置的三轮车挥手憨笑着告别我们,前往草原寄养处去看他的8头牛、60只羊和6匹马了……
2016年至2017年,林西县贫困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17户2695人,2018年新建集中安置点20处,安置701户1469人。2014年到2017年,“三到村三到户”项目投入扶贫资金7410万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68人。林西县通过建构“1+4+5”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87户1657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2.6%,人均增收1650元。
林西县全面开展普通高中、中职、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阶段资助,以及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工作,建立健全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今年以来,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539人,发放资金1463.5万元。
童明雨:纸短情长
“我想用纸笔记录下这个伟大时代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惜,纸短情长。”这是一封来自林西县大井镇东风村贫困户童明雨的亲笔信。我们所熟知的“纸短情长”来自浪漫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书信:纸短情长,还吻你万千。而今的“纸短情长”则是花甲老人童明雨与驻村工作队的故事。
这是个孤独而又骄傲的老人。三个孩子就读于国内知名高校,是童明雨最为骄傲的资本,而骄傲的背后却是无尽的孤独,黑漆漆的小屋,白天黑夜都是一个人。2018年,林西县开展农村房屋内部环境整治行动,童明雨的房子来了个大变身,窗明几净,雪白的墙壁,新吊的顶棚,让原本黑乎乎的小屋变得格外干净温馨。
2016年因病致贫返乡的童明雨成了重度贫困户,倔强的他对驻村干部充满了质疑:“走走形式拍拍照片,请再不要来我家,不要打扰我平静的生活。”童明雨恶语相向,赶走了驻村干部,但每个星期风雨无阻来帮助打扫卫生、收拾小院的驻村干部还是打动了童明雨老人的心,他感慨地说:“这是扶真贫、真扶贫呀。”
驻村干部三天两头地嘘寒问暖,还时常为童明雨送来米面粮油和自筹的慰问金,甚至还为他买了过年的新衣服,这些驻村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原本沉寂的房子变得生机盎然。
“小孔呀,最近怎么没来家里坐呀?种的豆角都下来了,摘点回去吃吧。小杨最近忙什么呢,上次拿过来的书早就看完了,我想跟她聊聊呢……”这成了如今童明雨与驻村干部的日常交流。
自2018年起,林西县开展农村房屋内部环境整治行动,共投资1181.8万元,修葺房屋5909所,彻底改善贫困户住房环境问题。为将精准扶贫落到严处落到实处,林西县先后派出驻村干部459人,成立脱贫攻坚下乡工作队9支,选派“第一书记”100人驻村,覆盖所有行政村,确定231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
老辛有了公益岗
走进我市最北端的林西县新林镇五星村村委会,一位花甲老人正忙碌着,他就是五星村贫困户辛志友。71岁的辛志友患有冠心病、脑梗,他的老伴儿患有心脏病、脑梗、风湿病以及多种老年慢性病,2014年,他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老了老了还成了拖累,老辛头不甘心呀:“赶上党的政策好,有低保、给出路、还有别的照顾政策,咱怎么也得干点力所能及的事,不能全靠政府养活着。”
勤快的老辛头成了村委会的保洁员。每逢村委会开大会,老辛头总是最积极的一个,帮着挪桌椅、搞卫生 。
“快看看我的小账本,”老辛头兴致勃勃地拉着记者在自家炕上坐了下来,“快看看,我流转12.6亩土地给药材公司租金收入2400元;到药材基地打零工收入1000元;村委会打扫卫生2000元,当然这个不给钱我都干;脱贫产业基金分红款总共2000元;政府‘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1800元;低保政策3520元;养殖1头大毛驴、1头小毛驴、13只笨鸡,合计收入1000元,我这一年总共收入13720元。”数着一笔笔的收入,老辛头脸上乐开了花。
林西县每个行政村设立3至10个公益岗位,确保带贫减贫及有基本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顺利脱贫,全县共1997人享受公益岗收入。林西县设立2亿元脱贫产业基金,投放到龙头企业和其他重点企业收取10%租金分红,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获得1000元稳定收益分红。全县9336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救助范围。
耿立伟的新希望
一场大病让原本富裕的西山根村耿立伟家一贫如洗,生活的希望在哪里,耿立伟看不到。而让他看到希望的是林西县十二吐乡党委书记谢艳丽和西山根村党支部书记刘占林。
林西县以前并没有几户种植温室蔬菜大棚,为了调动耿立伟的积极性,西山根村党支部决定将50个集体大棚中的2个免费给耿立伟种植一年。刘占林带着他出门学技术,2017年5月,西红柿终于出棚了,2个大棚收获了6万元,这让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他看到了希望。如今刚四十出头的耿立伟,经营了6个温室暖棚,蔬菜种植年收入近十万元,成了乡里的暖棚蔬菜种植专业户。
不仅如此,耿立伟还带领乡亲们一起种大棚。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承诺所有西红柿销不出去自己全买下来。为了让大家都能有好收入,耿立伟从插秧时就联系买家,收获时半信半疑的乡亲们都露出信服的笑容。耿立伟笑着说:“现在怕是再也租不上棚了,发家致富的好东西没人舍得让给别人呀,这季种完我打算再买几个棚。”
林西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哪里发展脱贫产业、哪里涉及扶贫工作,党的脚步就跟到哪里。全县103个村级党组织累计创办、领办合作社153个,鼓励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带动3800余个贫困户实现创业就业。在脱贫攻坚一线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632个,党员责任区495个,引导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459名农村能人党员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形式向贫困户传授“致富经”。
黎占武迎来好日子
林西县医院里,一名男子手上捧着医生从手术室递出的一节骨头流下了眼泪。他说:“我要将这块骨头带回去,将来父亲百年后将这块本属于他的骨头放进棺材里。”说话的人是林西县大营子乡月亮沟村黎占武的儿子。
“本以为就得在家等死了呢,真是没钱呀,有钱能看着他站不起来在地上爬还不去做手术吗。”黎占武的妻子张玉芬说。黎占武2013年发现单侧股骨头坏死,但由于换股骨头费用昂贵,一直没有去治疗。从最初拄着双拐,到后来在地上爬,回想起这些,张玉芬依旧止不住抹眼泪:“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天,2018年4月25日,占武刷了身份证就住院做了置换股骨头的手术。”
黎占武坐在炕上与我们聊天,年轻时就是村长的他,黝黑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和沧桑,70年代就入党的老党员,如今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时代。术后两个多月的恢复,他的腿已经逐渐可以用得上力气,在记者一行离开他家时,尽管几次推辞,倔强的黎占武还是拄着拐杖将记者送到门口,他说再有一个多月他就可以不用拐杖自己走路了。身体上的磨难怎会压垮一个老党员,迎接黎占武的是另一片希望的田野。
林西县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了精准筛查、精准治疗、慢病补偿、大病兜底的健康扶贫工程。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中15107人享受健康扶贫政策。
脱贫攻坚战鼓咚咚,经久不息,这是一段史诗般的征程。我们见证了勤劳智慧的林西县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足迹,这些鲜活的例子只是林西县脱贫攻坚战役的一个缩影,因为同样的改变已发生在林西县8927户17103人的身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期待着一个崭新的林西带给人民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