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代表、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校长苏东青说,教育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要顺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多年来,苏东青勤勉耕耘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她充分发挥潮州特有的文化优势,与“潮州市百师园”携手共建“大师工作室”,开设“一级一非遗”“一班一特色”“一年一艺体”等100多个课后活动项目。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苏东青说,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智慧+个性”培养路径,培养“德雅润人生、言雅传文明、字雅承经典、博雅志高远、艺雅扬个性、心雅养大气”的“六雅学子”。
“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我们不仅要在缩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硬实力差距的优质均衡上发力,更要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衔接上抓实抓细。”苏东青说,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群众普遍关注的“幼小、小初、初高、高职分流”就读学校的优质衔接,助力解决高尖端人才紧缺的问题。
苏东青说,湘桥区城南小学将通过“输送培养+高校引领+校际联动”的方式,推动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团队。同时,把先进的办学理念思想、区域特色文化、学校具体实际相结合,办好更多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党的二十大代表、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组长周姗:
以科技创新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报告回顾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伟大成就,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现场聆听报告后,我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党的二十大代表、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组长周姗说,报告提到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工作指明方向,也给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一线工作经历,让周姗深刻感受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她所在的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厂化食用菌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企业。近年来,公司发挥知识产权和科技优势,通过集中制包、分散出菇,将工厂化种植和联农带农结合起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韶关菌”和“韶关山珍”。“现在我们已实现工厂化种植,建设了‘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并成功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通过把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了基础。”
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需要有一批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科技含量高、产业领导力强的企业。周姗说,她将坚持技术创新,坚持联农带农,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和现代化种植技术的普及。接下来,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驿站、博士工作站、食用菌全产业链实践基地等功能,大力推广食用菌知识和种植栽培技术,让更多乡亲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
广东回音
广东干部群众热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贡献智慧
连日来,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重要论述,广东干部群众展开热议。大家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强烈的担当、更扎实的作风开创广东科教和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渴求更加迫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加充满信心,更加感觉到责任重大。”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朱孔军说,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教育系统将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学习、认真贯彻,更加主动、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强烈的担当、更扎实的作风努力开创广东教育事业新局面,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广东贡献。
广州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努力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既能“好上学”更能“上好学”。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说,报告指出要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广州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市域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广州教育新体系,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贡献广州教育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表示,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传承华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发挥学校在全省基础教育的头羊效应,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用科技创新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报告提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季华实验室是广东启动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光电科学与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延伟表示,报告极大激发了科技工作者报效家国的精神力量。“我从事光学工程研究,致力于为相关行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李延伟说,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他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投入显示制造装备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并利用大湾区的产业优势,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
“报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让科技工作者信心更加坚定。”位于东莞的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院长陈雷霆表示,研究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希望今后进一步以体制创新赋能科技创新,探索更加灵活的经费管理制度、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单位、科研团队更大自主权,让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攀登科技高峰,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对此,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说,学校以人才强校战略为牵引,以团队聚集人才,同时依托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平台育才体系,坚持在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引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和若干创新团队,致力于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让人才发挥作用,创新活力迸发。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刘明贤从事纳米材料研究近20年,他表示,高校教师要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高校不仅要提高青年学生本领,更要引导他们立志为党和国家作贡献,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保障。”
“我们将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广州市黄埔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工作局副局长杨灿说,将发挥“百千万亿”人才集群作用,充分激发1000多家高端研发机构、3万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活力,全面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推进建设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引领性平台,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典型样本
广东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
推动高校在不同层次争创一流、特色发展
“汕尾校区的学习和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我对在新校园的学习、科研生活充满期待。”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首批硕士研究生李若梅说。今年秋季,华师汕尾校区迎来1200余名新生,其中包括58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首次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十年来,广东按照“一盘棋”思路,频出真招实策,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年,广东在全国较早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三年后,广东整合“双高”建设、“省市共建”等多个项目,推出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推动高校在不同层次争创一流、特色发展。
扎根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大学率先提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众多衡量高校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指标上“高歌猛进”,跑出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大速度”。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认为,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过程中,深大必将续写高等教育“春天的故事”。
既做强长板筑“高地”,也补足短板填“洼地”。“冲补强”提升计划致力于补齐区域高等教育短板,为粤东粤西粤北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
作为华南海洋高等教育重镇,广东海洋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形成“一校两地四园”办学新格局,10年来培养6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走出一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发展道路,矢志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
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改革,推动广东高等教育大跨越——
历史性实现本科高校、高职院校21个地市全覆盖;ESI最新排名中,23所高校153个学科入选前1%,较2017年增长173%,增幅居全国第一;8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其中2022年新增3所,占全国新增高校近一半。
在新征程上,结合新一轮“冲补强”提升计划要求,广东高校纷纷制定“施工图”、绘就“新蓝图”——
“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历史机遇,强化使命担当,完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矢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说。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张清华说,学校将以“申博改大”目标为牵引,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建成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学校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矢志朝着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迈进。”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说。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按下“加速键”,将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贡献更多力量。
【原标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广东代表、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人才引领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