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已至,烈日当空。在梅县区石坑镇七朱村,张火胜正领着几名贫困户在果园里除草、检查黄金百香果和水果玉米的长势。

“去年百香果和鸡都不够卖,今年决定增种16亩,还套种了4亩玉米。自己忙不过来,便让村里人过来帮忙。”看着半人高的玉米、开始爬藤的百香果和生猛的走地鸡,张火胜笑着说。

现代木耳养殖技术学校_木耳养殖技术培训_养殖木耳需要什么条件

石坑镇七朱村贫困户正在果园里查看百香果和玉米的长势。受访者供图

园内养鸡、鸡粪养园。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靠着勤劳的双手,张火胜从昔日的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了“小老板”,带动其他贫困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梅县区聚焦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探索“一地多用、一地多产”的立体种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打造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效益最大化,走出了一条新时期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

林下循环经济铺就致富路

沿着蜿蜒陡峭的石子路登上位于梅县区大坪镇三台村的三台山,映入眼帘的是几处崭新的鸡舍,与普通鸡舍不同,它分为上下两层,中间则用竹子隔开。

木耳养殖技术培训_现代木耳养殖技术学校_养殖木耳需要什么条件

大坪镇三台村林下养鸡项目规划图。受访者供图

“这里就是我们新建的‘鸡粪分离’鸡舍,一共8处,近日第一批鸡苗即将入场。”三台村党支部书记钟慎良告诉笔者,这种鸡舍干爽通风,可有效减少鸡舍内的病毒,从而保证鸡的质量。

“养鸡项目是我们三台村生态循环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则是200亩的油茶基地和3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钟慎良表示,未来三台村将变成一个集“油茶种植+林下养鸡+小龙虾养殖”为一体的特色村。

笔者了解到,2018年在大坪镇党委和政府的发动下,乡贤张杏元从广州回到村里,创办了梅州市恒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三台村油茶基地,并带动附近10多户村民种植150亩油茶。经过前几轮的帮扶,2019年三台村的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根据三台村原有恒富公司油茶基地的情况,制定发展林下养鸡的产业规划。

“村里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其中耕地面积601亩,林地面积6768亩,根据这一实际,我们依托油茶基地发展林下养鸡项目,实现生态循环种养。”广州市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驻三台村第一书记刘锦锋说,鸡粪是油茶树的天然有机肥,而油茶枯既可做肥料,也可以用于清洗养殖小龙虾的池塘。

为加快产业发展,三台村还成立梅县区合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梅州市恒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入股、政策性资金注入等形式筹集资金300万元,发展首批“林下养鸡”项目,现已投入扶贫引导资金96.8万元。

“根据协议,该项目将优先聘用三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享受分红。”刘锦锋告诉笔者,扶贫工作队还引导7户贫困户参与养殖,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质鸡苗,并以不低于市场价统一收购鸡成品,带动贫困户增收。

“有专业人员指导,提供移动鸡舍、饲料,还不用担心销路,这么好的项目当然要参加。”该村贫困户彭珍理说。

一地多产

打造立体农业帮扶示范园

走进位于水车镇鹅峰村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一排排食用菌包错落有致摆放,在田间地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镇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我已经种了一年多的木耳,种木耳技术门槛比较低,收入也可观,很适合我们。”该村贫困户廖耀元说。

这是鹅峰村做强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缩影。驻鹅峰村第一书记李冬艳分析,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投入小回报快,二是技术门槛低,三是管理成本低,四是对劳动强度要求不高。“每个菌包至少可以采摘3次以上,同时企业还承诺保价回收木耳,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李冬艳说。

在此基础上,鹅峰村又引进企业联手发展灵芝种植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新建10个大棚,种植食用紫灵芝和鹿角灵芝,去年共收获成品晒干紫灵芝1100斤,增加村经济收入约8万元。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该村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以上,2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为了进一步带动农村在家劳动力实现增收,水车镇立足实际,联手企业投资120万元在鹅峰村打造了占地110亩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发展木耳、灵芝、金银花、铁皮石斛、百香果种植和鱼苗、甲鱼养殖等立体农业,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产”,为村民创造更多增收点。

“种植基地共分为三层,最上层主要种植金银花和百香果,中间则是铁皮石斛,最下层种植灵芝或木耳,并开沟发展水域养殖,以此实现效益最大化。”水车镇扶贫办干部何兴发介绍,目前基地一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完工后如果俯瞰基地全景,可见用大棚勾画出的“丰”“福”二字,寓意着产业丰收、农民幸福。

何兴发介绍,接下来该镇将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新农民培训学校、客家农耕体验田、百菇园、名优新特水果采摘园等,打造集休闲旅游、生态立体循环农业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特色种养和农家乐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生态循环

探索种养致富新模式

近年来,在广州市民政局的帮扶下,石坑镇七朱村逐步探索出一套“园内养鸡、鸡粪养园”百香果种植、土鸡养殖循环发展的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村民王琼盛有丰富的百香果种植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家家户户都养鸡,经过调研,我们决定因地制宜,采取‘百香果种植+土鸡养殖’循环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利益最大化。”七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方贺堂说,在百香果园里养殖土鸡,害虫、杂草与过熟落地的百香果可以成为土鸡的美味佳肴,同时鸡粪也将成为百香果树的肥沃养分,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决定联手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集约5亩土地打造百香果种植土鸡养殖产业试点基地,以此带动贫困户参与。

方贺堂介绍,试点基地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七朱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监督指导,实施公司具体运营,合作社对接协调,贫困户具体参与,实现统一接受农业专家的种养管理技术培训,统一百香果病虫害、鸡只病疫的群防群治,统一百香果施肥、鸡只喂养五谷饲料,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渠道销售。

“得益于精细管理,我们的黄金百香果和土鸡品质优良,因此销售情况相当理想、供不应求,去年产值超百万元。”方贺堂告诉笔者,看到实打实的销售情况和收益,这种发展新模式也逐渐被贫困户所认可,部分贫困户开始参与到产业中来,张火胜便是其中一名。

“前两年我一直在百香果基地做帮工,拿了工钱也学了技术,去年就开始尝试自己种,没想到效益这么好,一万多斤百香果都不够卖,所以今年扩种至16亩。”张火胜说,在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和镇村扶贫干部的指导下,他又尝试在果园里套种4亩水果玉米,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

“同样,鸡粪可以作为玉米的天然有机肥,玉米秸秆也是土鸡的佳肴,以此为试点,探索更多可能性。”方贺堂说,接下来该村将进一步推广生态循环立体种养模式,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其中。同时,统筹全村资源,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七朱村自己的品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