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长镜头

“黑珍珠”串成产业链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观察

本报记者常力强

“黑珍珠”串成产业链

工作人员在仲莎乡帮达村藏猪养殖合作社养殖基地进行防疫。资料图

阅读提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地处藏南谷地向藏东高山峡谷区过渡地带,是藏猪最集中的养殖区,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藏猪保护区。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工布江达县依托适宜的海拔高度、独有的自然风貌、丰富的林下资源,通过原种保护、集中扩繁、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品牌推广等措施,推动了藏猪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全产业链的发展完善。

远远望去,通体黝黑的藏猪,犹如点缀在藏东南山水之间的“黑珍珠”。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辖区最高海拔6691米,平均海拔3600米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通过发展藏猪、牦牛、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藏猪培育规模居全国之首,成为西藏藏猪产业核心发展区和全区唯一的国家级藏猪保护区。

立足藏猪这一优势主导产业,工布江达县于2018年开始规划建设藏猪产业园,促进藏猪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现代化发展。2020年,工布江达县又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于同年荣获“中国藏猪之乡”称号。

在覆盖错高乡、朱拉乡、巴河镇等6个乡镇,总面积481万亩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工布江达县通过加大藏猪原种保护力度,推广生态养殖,发展二三产业、强化联农带农等措施,在养殖规模、经营方式、疫病防控、技术水平等方面推动全县藏猪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原种保护—集中扩繁—生态养殖—质量控制—精深加工—推广销售”为一体的发展链条。2020年全县养殖规模达16.8万头,出栏7.8万头,能繁母猪1.7万头。

保护遗传资源,推动生态养殖

藏猪是西藏原始农业时代高原人民为获取食物,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而来的西藏唯一的原始猪种。这一畜种按照先民传承下来的放牧养殖方式生息繁衍,物种资源极为宝贵。

“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的根基就是藏猪品质资源。”副县长、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静说,“产业园建设第一步的重任就是要做好遗传资源保护,但保护遗传资源不单单是保护物种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藏猪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文化。”

据介绍,藏猪能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汲取大自然赋予的养分而生存,是和生物特性、养殖方式分不开的。因此,壮大种群数量,保持藏猪生物特性和养殖文化,对将来更好的研究藏猪的生物科技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在推动遗传资源保护中,产业园先后建成错高乡结巴村藏猪原种场、朱拉乡扎热村和错高乡错高村藏猪养殖合作社、朱拉乡柳四朗村藏猪扩繁基地,并通过与自治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西藏农牧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鼓励和帮助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与相关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构建育繁推技术创新体系。

承担错高乡结巴村国家级藏猪遗传资源保护场运行项目的西藏沃野藏猪开发公司,将原有猪舍翻新改造,建立了藏猪系谱档案。“一个品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我们的任务就是牢牢把握原种藏猪这一核心竞争力,确保藏猪珍贵种质资源有效保护,有效开发,有效利用。”董事长刘会林说。

在强化遗传资源保护的同时,产业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建成娘当村藏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了完善的种猪舍、母猪舍、产房、生长育肥舍、生物安全等配套设施。目前,江达乡金村、娘盖村,仲莎乡麦巴村3个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正在建设中。

“工布江达县有着丰富的青冈林资源,青冈籽为藏猪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所以标准化养殖并不是全部进行集中养殖,而是该聚则聚,宜散则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成员次松曲珍说。标准化生态养殖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优质藏猪的生产能力,采用藏猪标准化养殖与林下优势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标准化生态农业模式,这样既能补充藏猪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大量营养,减少饲料投放,节省养殖成本,又能保障出栏藏猪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

弥补产业短板,完善发展链条

“在悠久的藏猪养殖历史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养殖效益,产业园建设就要快速补齐产业短板,完善产业链条。”次松曲珍说。

产业园建设以来,通过招商引资,目前一期已入驻9家企业,引进了蕃腾藏猪饲料、东元藏猪食品,沃野藏猪开发、劲华发酵火腿等企业,并配套建成屠宰精细分割厂1家、精深加工厂2家。

其中西藏劲华食品公司依托藏猪这一古老稀缺资源的优势,引进西班牙科迪低盐生食发酵火腿设备,同西班牙科迪共同开发出现代工艺,打造出世界级高端生食发酵火腿,并借助东元公司和沃野公司研发中心这两个研发平台,启动了藏猪肉等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研发工作,由县农牧科研人员组成研发团队,成功申请了“藏式玫瑰香肠”发明专利一项,完成了藏猪9大类53种产品的研发。

位于巴河镇丁当村的西藏蕃腾农牧生态公司集饲料研发、生产、销售以及饲草种植为一体,依托雪域江南地理自然气候的资源优势,致力于生产和打造绿色饲料、饲草料等产品。

“借助产业园建设,我们要打造藏猪产业加工企业的集聚发展平台,加快藏猪风干肉、风干火腿、发酵火腿、肉酱、手撕藏猪肉等产品开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次旦卓玛说,产业园通过发展藏猪标准化屠宰后的初加工、火腿精深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旅游休闲食品加工及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进绿色加工技术、设备的集成应用,会带动养殖基地、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物流配送、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细、产品特色鲜明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体系,成为林芝、西藏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加工供应基地。

为进一步完善藏猪产业配套设施,打造藏猪产业发展链条,产业园展开了集装组合式冷链物流项目、藏猪文化展览馆、藏猪美食体验中心、工布特色名优体验馆等项目建设,搭建起互联网销售平台推广销售藏猪产品,并出台政策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林芝、拉萨以及自治区外大中城市建立专卖店,专柜专销、直供直销,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另外,产业园还创新奖励扶持方式,变“补资金”为“补饲料”,既解决了全县18个藏猪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饲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又拉动了藏猪饲料加工业的发展。

强化利益联结,实现共同受益

生于1981年的多吉占堆是工布江达县有名的养殖能手。在产业园创建的政策支持下,从开始的110头藏猪发展到存栏440余头,2020年初出售仔猪及商品猪96头,收入达10万多元。自己富起来后,多吉占堆带领村民以能繁母猪、资金或技术入股,成立了巴河镇仲当村综合养殖合作社。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涉及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主体,我们产业园创建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组织模式、经营方式和产权关系创新,让农牧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好处。”次松曲珍说。

目前,产业园已建立“股份合作”型紧密合作模式、“订单合同+服务协作”型长期合作模式、“流转聘用”型拓展增收模式等多种联农带农机制。其中,在“股份合作”型紧密合作模式中,农牧民以设施、土地、资金、劳动力、财政补助资金等要素作价入股龙头企业或参股建立龙头企业,依据折股量化获取企业利润分红,并参与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

次旦卓玛说,为促进各类主体利益联结,产业园还在农牧民成立藏猪养殖合作社方面加大组织力度,按照“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经营,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同时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业园就业”型稳定增收模式,为农牧民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园区9家入驻公司带动农牧民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2724人,带动15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促进789户41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人均增收4500余元。

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藏猪养殖规模和出栏量比2018增长45%和25%,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带动全县534户农牧民每户平均增收1000余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