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粒大米背后,连接着从育种专家到新型农民,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从仓储物流到零售超市等各个环节。从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文章,讲述从一颗种子到一碗米饭的故事,通过介绍大米育种、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增添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编者

良种培育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一粒中国大米的故事①

刘涓溪

什么水稻可以割完一茬再收一茬?最近,一种刷新传统的“再生稻”正在浙江嵊州石璜镇收割。收割过后,稻田里留下了三四十厘米高的稻茬。据介绍,稻茬将再次发苗长穗,到10月中旬就可以二次收割。这种米不仅口感好、香味浓,而且产量同“两种两收”的双季稻不相上下。一位种粮大户说:过去收了早稻再种晚稻,双抢季节忙得够呛,现在种植再生稻,工作轻松了不少。

原来,他们种植的品种是“旱优73”杂交早熟再生稻。这一引自上海的优良稻种除了口感好、产量高、种植高效外,还具有易管理、成本低、抗倒伏、节水节肥等优势。现如今,各种优质稻米在全国各地种植。杂交稻、再生稻、超级稻、海水稻……稻谷品种逐步改良,不断丰盈着中国人的“米袋子”,也为农业技术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良种培育对于保障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育种工作,从矮秆籼稻到三系杂交稻再到超级杂交稻,助力国家创造了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奇迹;在培育高品质品种方面成绩斐然,基本实现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截至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

致富经种植三种水果亩收入过亿_水果种植农户_农民水果种植致富新门路

图片源自网络

有人把种子比喻成粮食的“芯片”,可以说,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而推动种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器”。就水稻增产而言,在肥料、农药、水和农机具投入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过去,育种工作者需要在海量稻田里艰难收集种质资源,再进行杂交、选育、繁育、试种工作;如今,通过远缘杂交、航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能对农作物进行定向改良,育种工作步伐不断加快。尤其在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与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的助力下,我国育种能力稳步提升,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培育良种,一头丰富消费者的“米袋子”,一头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米市场存在优质米、品牌米不足的问题,这对大米育种及良种推广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从黑龙江省大规模种植优质名米“绥粳18”,到四川乐山农户推广“宜香优2115”新品种,再到“湘两优900”超级稻落户浙江兰溪,“中国好粮油”行动启动以来,优质稻种供给不断增加。国家通过“优粮优购”政策,让“良种米”成为“致富米”。一位改种绿色大米的农民底气十足:谁说种地不挣钱!

“决不让一颗种子因疫情落下!”在南繁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员李剑波说。疫情防控中,南繁基地的2800多名科研管理人员毅然从各地赶回田野,保障南繁基地为全国提供科研用种。育种工作者劳作于田间地头,烈日晒黑了一张张面庞,汗水浇灌出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正如第一代南繁人创作的《南繁队员之歌》所唱:为了神圣的种子事业,北种南繁任重道远。

【观点摘录】

有种才能有粮,有好种才能多打粮、打好粮,所以,种业也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性行业。

——《农民日报》

良种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经济日报》

稻虾共作闯出致富新路

——一粒中国大米的故事②

郁静娴

在各地稻米的阵阵清香里,不仅饱含着丰收的味道,更折射出种粮者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方式的主动作为

“稻在水中长,虾绕稻边游。”近段时间,南方地区的许多稻虾田陆续迎来又一轮小龙虾捕捞旺季。在江西都昌,稻田养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当地农民带来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相比单纯种水稻,产值至少翻了一番,稻虾共作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新门路。

我国拥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先民就曾过着“饭稻羹鱼”的自给生活。作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一种,稻虾共作之所以能成为农户的重要增收途径,不仅来自每亩多产出的百余斤小龙虾,也来自水稻品质的同步提升。相比普通水稻种植,该模式能实现粮渔双赢:与虾共生的水稻不打药、不施化肥,游弋水中的虾苗能松土、摄食害虫,粪便还可肥田。市面上,这样的绿色虾稻米比普通稻米贵好几倍,有的甚至能卖到十多元一斤,虾稻米也已成为城市餐桌上备受青睐的大米新品牌。

致富经种植三种水果亩收入过亿_农民水果种植致富新门路_水果种植农户

图片源自网络

近年来,随着租地、农资、人工费用的上涨,种粮成本有所增加。可以说,稻虾共作的种养结合模式,折射出的正是粮食种植生产方式的调整。一头是传统种植效益下降,另一头是市场对于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怎么种地才更挣钱?种粮者必须从种植模式上转变思路。都昌推行稻虾共作,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带动昔日沿鄱阳湖边的低产荒地改造成为稻虾田,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从稻虾共生、稻蟹共生,再到稻鸭共生、稻蛙共生,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稻田展开多元尝试。

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一方面,要通过组织方式上的配套完善,让新的种植模式发挥最大效能;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当地气候和现实资源,做好田野里的“加减乘除法”。比如,安徽庐江坚持用地与养地结合,在冬闲水稻田里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绿肥作物紫云英,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黑龙江绥化西南村利用土地集中连片的优势,打造集生产、农旅为一体的稻田公园,向适度规模化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从生产端发力,正是要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减肥减药、延长产业链等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不论生产方式怎么调整,粮食生产这根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一模式在丰富稻田副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夯实粮食产能基础,提升稻谷品质。专家研究发现,利用田间地块养鱼虾,能增加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叶片含氮量,提高水稻成穗率,而一些抛荒田块在此过程中被重新开发利用,有效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这也要求种植者不能重渔轻稻、舍本逐末,更要避免出现水稻种而不收、以稻为饲、破坏土壤的现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放眼广袤田畴,在各地稻米的阵阵清香里,不仅饱含着丰收的味道,更折射出种粮者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方式的主动作为。期待田野里出现更多这样的变化,创造稳粮、丰产、富农、惠民的多赢局面。

【观点摘编】

稻田里,稻穗金黄、蟹肥虾跳,农民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河南日报》

“稻虾共生”种养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绿色化、复合化、高效化、规模化,赢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全面丰收。

——红网

努力实现稻谷“全利用”

——一粒中国大米的故事③

石 羚

很多人认为,大米是稻谷的唯一产品。当笔者来到位于辽宁盘锦的一家粮油企业采访时,被展示柜上约20种稻谷产品所震撼:除了优质大米外,从米糠蜡、谷维素、米粞粉等产品,到榨油、燃烧发电、制造轮胎等功能,稻谷在这里实现了最大价值,也让农业有了好收益。

通过深加工,稻谷每部分都能发挥价值。米糠用于压榨稻米油,提取脂肪酸、米糠脂等产品,广泛用于油脂化工、化妆品行业,被誉为“稻米黄金”;稻壳燃烧发电,在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的同时,实现工厂热电供应自给;稻壳灰提取白炭黑,通过世界知名轮胎厂商试用,能显著增加橡胶强度、降低轮胎滚动阻力……该企业不断探索“精深加工,变废为宝”的加工模式,努力实现稻谷“全利用”。在这里,主副产品不再有截然之分,副产品甚至价值更高。在大米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后端产品开发前景广阔。

米中自有“黄金”来。相关负责人为笔者算了一笔账:公司每年加工稻米油7万吨,可增值约1.4亿元;每年燃烧稻壳60万吨,节省发电成本约7200万元。“从全产业链看,每吨稻谷的利润在过去基础上增加了200元。”开发稻谷副产品,提高大米附加值,成为粮油企业增加收益的重要举措。尤其面对大米市场“稻强米弱”的现象,只加工大米的企业在上游原料竞争和下游价格竞争的压力下,利润往往较薄,而产业链长、产品丰富的企业可以通过多种产品扩大营收。

农民水果种植致富新门路_致富经种植三种水果亩收入过亿_水果种植农户

图片源自网络

除了经济效益,稻谷精深加工模式还凸显出良好的生态效益。过去,稻谷副产品往往被弃之不用,但米糠易酸败,稻壳降解慢,造成的黄色污染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如今,挖掘稻谷副产品价值,废弃物也能成为好资源、新能源。从稻草编织,到稻壳建材,多途径开发利用副产品,可以形成零污染、零排放的节能减排式产业链条。事实证明,将“边角料”转化为“抢手货”、进而降低加工消耗和“三废”排放的稻谷循环经济模式,值得持续探索、大力推广。

从黄色污染到“金色利润”“绿色效益”,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仍大有可为。有数据显示,我国以大米为原料后续加工比例仅为5.7%,稻米资源有效利用率不足70%。从这个意义上说,延长稻谷产品链就是完善加工产业链。推动粮食加工跟上高质量发展的脚步,需要发挥大型企业的精深加工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多元化供给;激发粮食加工业承农启工的优势,推动三产融合、综合利用,改变农业低效益、高风险的产业属性,从而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资源消耗向高效利用转型。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写入了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等内容。在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的背景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除了实现粮食高产稳产优产,还要充分利用每一粒稻谷,在未利用、被丢弃的30%上下功夫,让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成为粮食产业的共识。

耕好节粮减损的“无形良田”

——一粒中国大米的故事④

过去,每到丰收时节,不少人就会到割过稻谷的田里拾稻穗。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江苏宿迁宿豫区长兴村种粮能手肖永对此深有体会:农机手可以根据水稻高度、成熟度调整收割机的割台高度、收割速度,从而实现“因田制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在让“颗粒归仓”的梦想成为现实。

肖永流转种植稻麦轮作良田近千亩,这是丰收的希望。与此同时,他还擅长耕作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兴办家庭农场5年来,通过科学收割,建晒粮场、粮食烘干房等手段,他光在收割和储存两个环节就减少大量粮食浪费。用他的话说:“节粮减损就是增产增收,等于多了一块良田!”

耕好节粮减损的“无形良田”,潜力巨大。珍惜粮食,除了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同样重要。从开镰收割算起,一粒粮食要经过田间到仓库、车间到餐桌等程序,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节约工作,都会造成浪费。比如,一些粮食因贮藏条件不达标而发霉生虫;运输阶段,不少地方粮食从收购到加工需要反复打包拆包,易造成抛洒遗漏;烘干设备能解决晾晒难、二次污染问题,但我国粮食烘干机械化率不足10%,粮食由于水分控制不当易产生霉变。有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中,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

农民水果种植致富新门路_致富经种植三种水果亩收入过亿_水果种植农户

图片源自网络

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切实抓好粮食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节粮减损,把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承担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职责任务落到实处。节粮减损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环节、全链条,需要“产购储加销”协同发力打牢基础。储粮环节,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着力实现粮食流通科学配送,例如山东近年积极推进粮食散装散存,使粮食运输损耗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建立健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体系,走出过精、过细、过白的消费误区,防止过度加工造成损失。

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时,要突出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目前,我国已建设完成30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供代储代烘代加工等服务,帮助农户节粮增收,被亲切地称为“粮食银行”。另一方面,发挥好“新农人”的带动作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多采用现代农业设备,通过订单农业、技术指导、集中收割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粮食高效集约供应链。“一条龙”的产后服务,既减少浪费,又带动提质增效,解决了小农户“丰收后的烦恼”。

耕好节粮减损的“无形良田”,实现“颗粒归仓”,还要实现粮食的精深加工。在研发科学仓储、推广适度加工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挖掘米糠、大米蛋白等粮食综合利用潜力,可以为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开辟新路径。只有盯紧薄弱环节发力、挖掘潜力提高身价,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才能把“无形良田”耕作好,让更多种粮农民尝到节粮减损带来的甜头。

全产业链升级激发新的增长点

——一粒中国大米的故事⑤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一碗米饭”拉动了从种植、加工到餐饮外卖的全产业链升级,供需两端都激发出新的增长点

大米被称为“五谷之首”,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一碗米饭”的内容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很多人有这样的直观感受:人们的“饭量”变小了。不久前的一份美食趋势报告证实了这一点,并且提到,20斤装的大米曾经是家庭采购的标准件,如今1斤装的大米颇受欢迎。主食需求量的减少,折射出中国人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以往,老百姓讲的是“吃饱就行”,膳食结构比较单一,以主食为主。而现在,城镇居民肉、禽、蛋、奶等食品消费显著增加,米饭、馒头等主食消耗量随之下降。和上一代人相比,如今人们盛米饭用的碗变小了。

人们的餐桌也更“讲究”了。主食要粗细粮搭配,蔬菜要有机的,水果要当季的,鸡鸭鱼肉要新鲜的……就主食来看,糙米饭、五谷米、全麦馒头、杂粮面包等,也在人们的餐桌上取得一席之地。这背后,体现着健康餐饮理念的日益普及。在“吃得好”的基础上,人们为了追求合理饮食和健康身体,纷纷摒弃了油腻、重口味食物,转向低热量、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食物,能做“低糖饭”的低糖电饭煲也出现在很多人的厨房里。健康、节约、简单的饮食理念,正在成为生活新风尚。

水果种植农户_致富经种植三种水果亩收入过亿_农民水果种植致富新门路

图片源自网络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一碗米饭”拉动了从种植、加工到餐饮外卖的全产业链升级,供需两端都激发出新的增长点。比如,在种植方面,一粒高品质的中国大米要经过138天的生长周期,农民采用手工插秧、镰刀收割等传统的种植方式,保证大米有机质含量达到3%至10%;在加工环节,一些地方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一款“社区智能无人碾米机”,在屏幕上选择要碾制的大米品种、保留糠层的程度、购买数量等,即碾即取;在外卖平台,“半份饭”“一人食”广受年轻人欢迎……围绕“一碗米饭”,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创业新机遇、增长新动能。

有报告显示,高端大米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23年,我国高端大米市场规模将达到约600亿元。大米消费升级,给广大农民增收带来机遇。云南元阳红米、内蒙古扎赉特大米、内蒙古兴安盟长粒香大米……这些电商平台上的热卖大米,通过更加畅通的物流渠道,有力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不仅如此,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也令食品安全溯源成为可能。打开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每袋大米从生产、质检到物流全过程的详细溯源记录,最大程度保障了消费者和农户的利益。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全社会都在树牢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我们要节约每一粒大米,也要通过一袋大米、一碗米饭的消费升级,不断拉动经济发展,从而让中国人的餐桌更加丰富多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