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是国家重要战略产业,畜禽种质资源是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水牛,作为一种在中国古代便被驯化并在农业领域发挥作用的家畜,是我国重要牛种资源,也是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重要部分。
三年来,广东落实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广东省畜禽遗传资源的群体数量和分布,发现挖掘和确定了一批新资源,为及时做好珍贵稀有濒危资源保护提供了基本参考。
在这一次普查工作中,调查人员在阳江新发现了广东水牛(暂定名)这一种质资源。今年3月以来,为了进一步摸清广东水牛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全面落实广东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评价工作,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牛羊产业技术“轻骑兵”团队前往广东水牛发现地——阳江开展联合考察和调研指导。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德武、副教授李耀坤,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畜牧师李品红,阳江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张展庆、四级调研员颜卓友,阳西县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振峰以及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等共同参与调研。
在阳西县织篢镇,“轻骑兵”一行现场调研水牛养殖概况,并与当地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详细沟通确定样本采集方案。调研期间发现,广东水牛性情温顺,耐粗饲,适应性及抗病力强;体型外貌特征明显,下颌部有一条小的横行白带,胸前有一“V”型白带,腹下和股内侧毛色淡化,体躯两侧分别有两块旋毛,四肢多为白色;尾短,不超飞节,尾帚不大。据阳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阳江地区气候舒适,适宜水牛放养,水牛养殖历史悠久。但近年来本地水牛存量已呈现快速减少的趋势。
据广东牛羊产业技术“轻骑兵”团队专家成员刘德武教授介绍,新发现的广东水牛主要分布于阳江地区,但养殖较为分散,多为农户散养,无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技术水平需强化提升;广东水牛作为新发现的遗传资源,其体格高大、耐牧耐粗饲,农户饲养意愿较强,种质特征明显,有必要系统性开展体形外貌鉴定、分子鉴评等工作,进一步挖掘广东水牛种质遗传特性。当前,广东水牛的保护,主要依托农户分散养殖进行保种,但存在不稳定性,随时面临濒危风险,开展当地水牛保种工作势在必行。因此,刘德武建议,要做好广东水牛的保护工作,要引进和培育大型养殖公司,带头开展创新性、示范性保种工作;同时,要采用“异地+本地”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广东水牛的保种工作。
我国是世界水牛养殖大国,具有悠久的水牛养殖历史和丰富的水牛种质资源,提升水牛种质资源是我国水牛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是振兴我国水牛业的关键环节。水牛是我国数量仅次于黄牛的牛品种,现存栏2300多万头。以往水牛多做役用,而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普及,水牛转变为肉用和奶用,未来还有巨大开发空间。
据了解,在过去几十年内,中国水牛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水牛种质资源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我国水牛业起步较晚,水牛业在国内畜牧业中所占份额较小等因素,使得我国水牛由役用转向乳用、肉用的时间跨度较长,水牛产业整体水平偏低。与水牛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水牛业在种源数量、产业化程度、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我国水牛种质资源保护相关工作不尽人意,发展速度缓慢,有些本地品种如上海水牛已经灭绝,这与中国水牛养殖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符。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水牛存栏量、水牛肉及水牛奶等各种水牛产品的市场存有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对于我国水牛业来说,解决当下中国水牛种质资源质量难题、提升中国水牛种质资源质量并开发新品种水牛的工作具有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