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着全市约70%的蔬菜瓜果,是北京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在新发地市场,蔬菜瓜果的销售大户,被称为“大王”。“红薯大王”“玉米大王”“茄子大王”……新发地市场的百余位“大王”,每天组织供应的蔬菜瓜果,占到市场整个供应量的60%。

一位位“大王”的背后是一家家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他们一手牵着市场,一手牵着农田,在保证北京市民餐桌供应的同时,也携手走出一条“企业抓两头,农民干中间”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国各地的农户建设果蔬种植基地,帮助农民向土地要价值,丰产也丰收。

统计数据显示,在脱贫攻坚战中,新发地市场的“大王”们,带动全国78个县的36万人实现脱贫致富。这种扶贫模式还获得全国扶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北京惟一。

“大王”仍在努力,他们与农户用汗水诠释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描绘着“种植者小康、消费者健康”的美丽画卷。

“小蜜瓜”的致富经

最早和“大王”一起种地的,是河南兰考的农民,“大王”教他们种的不是粮食,而是蜜瓜。

黄河故道,河南兰考,盐碱地多,种植粮食收益低。如何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一把土壤,一个蜜瓜,让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找到灵感。

作为新发地市场的管理者,如何给北京市民找到物美价廉的新果蔬,是张玉玺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他都要到外地考察。2017年,他在兰考无意间走进一个大棚,里面种着蜜瓜,一尝,特别甜!张玉玺等人特意将兰考的土壤带回北京,专家分析化验后发现兰考的土质非常适合种蜜瓜。

更让张玉玺兴奋的是,在兰考,每亩蜜瓜每年能收两茬,正好可以弥补北京市场上新疆哈密瓜和海南蜜瓜上市之间的空档期,“如果在兰考推广蜜瓜,北京市民每个月就都有蜜瓜吃,当地农民的生活一定能改善!”张玉玺寻思着。

天时、地利,就差人和!

让农民不种粮食改种蜜瓜?难度很大。张玉玺请出“蜜瓜大王”来帮忙。

“蜜瓜大王”凭借着在北京辉煌的销售业绩,牵头在兰考试种500亩蜜瓜,当年就取得大丰收,每亩蜜瓜一年的纯收益可达1.7万元,跟着“大王”种瓜的农民开心极了,“种蜜瓜真的能来钱!”

“大王”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渠道,农民在“大王”的基地干活,按天计酬,还不担心蜜瓜销量。跟着“大王”种蜜瓜的当地农民越来越多。现在,兰考蜜瓜种植面积已经稳定在两万亩,兰考蜜瓜也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自蜜瓜开始,这种“企业抓两头,农民干中间”的“大王模式”不断在全国复制。涞源、林西、隰县、光山、青龙、阳高、和田、喀什、天镇、古浪……一位位“大王”活跃在田间地头,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河北省衡水市,拥有848万亩耕地、699万亩基本农田,被称为首都的“南菜园”。

新发地市场“茄子大王”李军去年在衡水枣强县建了一个500亩的茄子生产基地。“我就是想让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落不下仨俩钱的窘境,同时,我也能够有稳定的货源,销往北京!”李军说得很实在,基地给当地农民带来的收益,更实在。

刘怀明,是枣强县塔上村村民,母亲和爱人都患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地,只能刘怀明一人操持,种些棉花、玉米、麦子,一年忙到头,也就落个六七千元,日子紧巴巴的。

“茄子大王”的基地建成后,刘怀明家的地流转了,每年土地流转费就有万元左右。他到基地种地,每天8小时,工资80元,加班还有加班费。“我有工资了,家里也有余钱了,能给家里人买点营养品了。”刘怀明笑着说,他琢磨着跟着“大王”好好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安徽临泉,“80后”农民王俊友鼓捣过不少事,种过地,搞过养殖业,但因为没有销售渠道,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卖红薯的老乡贾全龙,给王俊友指了门新生意——种红薯。以往,临泉农民是种一茬麦子保口粮,再种一茬玉米,挣点儿活钱。贾全龙建议,种玉米的时候不如改种红薯,经济效益更好。

贾全龙,新发地市场“红薯大王”,年营业额超过4亿元。2020年新发地市场红薯交易量达145万吨,其中十分之一,属于贾全龙一家。

跟着“大王”种红薯,王俊友赌对了。年底一算账,收入达到25万元。今年他准备扩大规模,种500亩红薯。

……

近5年来,跟着“大王”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上演。截至2020年,新发地市场的扶贫区域涉及19个省、78个县的80个种类果蔬种植基地,总面积达96.6万亩,带动36万人脱贫致富。

“大王模式”,还获得全国扶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北京惟一。

示范园“孵化”出的丰产丰收

张玉玺发现,农业种植一直有个奇怪的现象——同一亩地,有的辛苦劳作一年只能换来千八百元的毛收入,有的却能给农民增收上万元。销售市场同样存在着这种不均衡——有的西红柿一斤一两元,还卖不出去;有的西红柿每斤十二三元,还脱销。

解决“丰产不丰收”,向土地要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张玉玺认为,这需要完成从温饱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的转变,而商品型农业的核心是销售,规模和品牌是关键。“大王”,就是张玉玺找到的“破题”之法。

“安徽长丰的草莓、洛川的苹果、平谷的大桃、赣南的脐橙……一个地区短时间控制中国某种农产品供应的情况越来越多。商品型农业,一个区域一定要有一两种拳头产品,形成规模。”张玉玺说。

每一位“大王”的背后,都有可观的种植基地,可以很快实现规模种植。比如“茄子大王”李军,在云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有茄子种植基地,仅在云南,他就承包了1300多亩地,带动销售茄子的种植面积达到1700多亩,去年营业额超过3.4亿元。

今年,新发地市场的几个单品“大王”组团出击,在市场的牵引下,联合在衡水冀州区建起了总占地面积达5000亩的北京新发地冀州种植示范园。

“茄子大王”李军、“圆生菜大王”秦华垒、“西葫芦大王”孔令江、“花生大王”赵玉增……还有搞超市配送起家的欧阳才彬都进驻示范园,为农产品打造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

种植示范园就像“孵化器”一样。“大王”们在园区里试种受市场欢迎的品种,形成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规范种植模式和经营模式,先让农民看到成果,再带着农民一起种。

目前,首个“孵化”品种——圆生菜已经出园,300亩圆生菜中,已有200多亩的产量走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有了规模,还要塑造品牌。张玉玺说:“品牌,不是简单的商标,而是依托一套标准体系建立起来的,比如水果,就包括果围、单果重量、酸甜比、VC含量等诸多标准。好的品牌是种出来,也是选出来的。”

“大王”们在示范园中,不断试验新的种植方法,试种新的品种,筛选好的产品,同时,把这一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

“茄子种植从以前的大垄双沟到现在的单垄单行,行距1.3米,株距33厘米,保持了通风,茄子能长成茄子树,提高产量。”李军说,这种种植模式即使在衡水这样的北方气候陆地种植,一个采摘季,茄子亩产也能达到1万多斤。

“大王”们的示范,也让当地农民跃跃欲试。

这两天,有两位一直在李军基地里工作的农民,找到李军,提出想自己建大棚单干,但还想通过李军的销售渠道销售产品。“我们领着工资,还学了全套技术,现在想单干,还想着依靠‘大王’销售,是有点儿不地道哈。”农民不好意思地说。

李军摆摆手,满脸是笑,“没什么不地道,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

如今,“孵化”还在继续,“大王”们在示范园区里建起了保鲜库和冻库,后续还将建起蔬菜加工流水线。

“示范不仅仅瞄准当下,也要着眼未来,产地处理、净菜上市是未来的大趋势。”李军说,衡水距离北京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希望通过“孵化器”能够形成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让农民通过种植市场需要的蔬菜发家致富,基本上能够让北京市民吃上当天采摘的新鲜蔬菜。

“大王”联盟带动按需种植

以前,农产品种植销售,是地里有什么,就卖什么;跟着“大王”种田,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

“大王”们对市场需求十分敏感。一个长茄子,就被李军分成了7个等级——粗而短的茄子,主要供应烧烤使用;粗而长的茄子,主要发往山西、内蒙古,当地居民习惯将茄子“打皮”后制作烩菜……李军说,细化市场,以销定产,不仅能帮助种植者实现小康,还能让消费者吃得更健康。

贾全龙种红薯不求个儿大,求细溜,要苗条!

去年新发地市场,红薯首次比苹果卖得还贵,“贵就贵在这‘苗条薯’上了。”贾全龙说,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想吃点儿粗粮,“苗条薯”不大不小,每天吃点儿,正好!

贾全龙和农民试种的新品种,还有一种“冰淇淋红薯”。“瓤儿很特别,外面是黄色,里面是紫心。”贾全龙说,这是在红薯开花时将高系14品种的红薯与紫薯杂交授粉得来的种子,口感好也新奇,目前很受欢迎。去年他在广东湛江的基地试种了200亩,每斤能卖到2.5元,一亩地收入达到7000多元,比其他红薯亩产收入高两千多元。今年,贾全龙准备在临泉进行大面积试种。

在新发地市场,今年西红柿销售的整体行情并不好,一斤不到两元,但在“大王”徐柱的档口,有一款西红柿批发价格每斤超过12元,还供不应求。

“这叫碱地西红柿,是农科院的新品种,个头不大,味道还不错。”徐柱说,“这身价,算是西红柿里的‘爱马仕’了。”

今年徐柱他们已经在盘锦等地承包了适合碱地西红柿生长的土地,预计下半年将开始种植1000多亩碱地西红柿,确保明年货源。

徐柱是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下属龙头企业联盟的一员,每家龙头企业,就是一位果蔬“大王”,他们不断在全国各地挑选试种新品种。“我们不断去尝试可能适合市场的新品种,获得成功后再进行推广种植。”徐柱说,“企业承担着试种的风险,但如果成功就是丰厚的回报,企业也有实力去替农民承担这样的风险,带动农民不断去调整种植结构,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

张玉玺说,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不能靠传统小农经济单打独斗,大型农产品集散市场的“大王”们能够很好地起到纽带的作用,他们熟悉市场,能够把准消费者的需求,有市场托底,“大王”们又有足够的底气组织种植,“三产带着一产走”,才能实现“种植者小康、消费者健康”。

关键时刻

“大王”保供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猝然而至。

疫情防控,蔬菜供应充足不充足?价格会不会上涨?市民心里有些慌。

关键时刻,背靠种植基地,拥有稳定货源的“大王”们站了出来,在保供稳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1月,疫情初期,白菜价格持续走高,在本市有关部门的牵头下,新发地市场迅速动员商户,充分发挥分市场和种植基地的优势,“大王”们积极组织、调拨货源,一车车白菜进场,白菜价格迅速平稳。

去年6月,因聚集性疫情,新发地市场闭市。

“圆白菜大王”陈莉坦言,疫情刚开始时,确实有些手忙脚乱,但因为基地和货源都还在,他们迅速对接商超等老客户,每天从基地直接发往北京市各个商超的圆白菜有20多吨。

当时,“大葱大王”毛勇习被要求居家医学观察。“可把我急坏了,山东正是出葱的时候!”毛勇习说,她在河南商水县谭庄镇的扶贫基地达300亩,96家农户跟着她一起种葱。“手机都被村民们打爆了,一天有六七十个电话,就怕我撂挑子。”毛勇习说,她手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按时采收大葱,还用口红当印泥,按下手印,拍了照片,发给葱农,安抚大家的情绪。

“大葱是每家每户日常需要的调味菜品,我还和超市等客户签订供货协议,咱不能因为疫情就断了货!”毛勇习说,隔离在家的她通过手机远程遥控在山东的生产基地,不计人工、运费等成本,商超菜市场的大葱从产地直配,每天还在新发地市场周转区内设摊位,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保证每天有三四十吨的大葱进京。“去年1月份疫情暴发以来我们一天都没有断了往北京送大葱!”毛勇习说。

就这样,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一位位“大王”依托布局的种植基地,与辛苦劳作的农户一起,稳稳保障着北京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统计数据显示,因疫情闭市期间,新发地市场周转区每天蔬菜供应量达到9000吨左右,水果供应量达到6000吨左右。

专家点评

乡村振兴,“大王”应成领头人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相关专家表示,销售端龙头企业的介入,给农业种植业带去了新的活力,是助力农村产业兴旺的一支生力军。

农业是经济基础的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是“民生大事”。

农产品生产需要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安全化、物流化。龙头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具有较强的市场应对能力。他们介入农业生产环节,从种质到育苗、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销售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巩固扶贫成果、带动农民致富方面起到领头人的作用。尤其是销售端龙头企业“大王”们,既可以让农产品更顺畅地“变现”,也能拉动消费、扩大消费,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转型,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孙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