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吉县西阳镇四间村,秋分过后,蚕农刘晓光抢抓晴好天气,来到自家在小溪沟山上承包的地块采摘蚕茧。
满山都是一人多高的、枝叶稀疏的柞树,大部分树叶早已经变成了柞蚕的“盘中餐”。柞蚕从9月下旬开始“纺织”工作以后,就会在枝头“织”出一枚枚白胖的蚕茧。刘晓光和蚕农们把蚕茧连同缠绕在一起的叶片采摘下来,放到斜挎在腰间的编织袋里,不出半小时就能装满一袋。
刘晓光说,摘茧是有诀窍的,要用指尖掐住茧蒂、也就是蚕茧与树枝相连的那束丝,使劲向反方向拽。茧蒂在树枝上缠得很紧,要注意分寸,不能把蚕茧捏瘪了。摘茧的时间也有讲究,阴雨天或者露水大的时候不能开工,蚕茧受潮的话也容易被捏扁。
满山的蚕茧都要靠人工采摘,得由体力比较好的人来做。他们把摘下的蚕茧用农用车运到空地上铺开,体力差一些的人则席地而坐,开始处理蚕茧。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蚕茧周围包裹的树叶去掉,把有明显缺陷的蚕茧挑出去,这道工序俗称“扒茧”。
“硬度够硬、茧形周正、茧衣浮毛好,这样的就算好茧。做茧时间短的、茧衣薄的、或者死了的,基本就可以扔了。扒茧属于初级处理阶段,之后还要挑茧,像‘选美’似的,还要选二三遍。质量最好的留作来年春天的种茧,其他的作为商品茧投入市场,就可以卖蚕蛹了。”蚕农朱晓峰介绍。
柞蚕的发育过程要经历卵、幼虫(蚕)、蛹(茧)、成虫(蛾)四个完全不同的阶段。柞蚕一年放养两季,也就是春蚕和秋蚕。在永吉县,春蚕出蚕的时间一般在四月末到“五一”前后,结茧在六月末、七月初;秋蚕出蚕的时间一般在七月下旬到七月末,结茧的时间在九月下旬到“十一”前。
秋蚕茧在十月上旬销售完毕,蚕种繁育企业把蚕茧收集起来,从十月中旬开始挑茧。正如朱晓峰所说,只有“选美”胜出的那一批才有资格成为种茧。
“通常春蚕是服务于秋天制种的,因为它的产量太低了。‘五一’前后山上叶子很少,得去向阳坡的树上把叶子剪回家喂养,在家养7-10天,然后才能放到山上,一点儿一点儿养起来。相比之下秋蚕的产量就比较大,因为秋蚕可以直接上山。”朱晓峰说。
年复一年的柞蚕放养,在永吉县由来已久。根据永吉县志记载,当地从清道光六年(1826年)就开始放养柞蚕,至今已经将近200年。这里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土壤肥沃,十分适合柞蚕的生长发育。上世纪40年代,蚕农又开始在口前等地种植蚕林、放养柞蚕,逐渐扩大规模。
目前永吉全境有蚕林6000公顷,能容纳柞蚕1200把——在计算蚕的放养量时,蚕农们还是经常使用古时沿用下来的单位:以前,一个劳动力用一把剪刀所能从事的柞蚕放养量叫做“一把”;现在,“一把”指的则是一个放养户所经营的柞蚕放养单位,大约折合四斤蚕卵。
秋蚕的生长周期大约是两个月,正是当地农闲的时候。所以很多人都会趁这个时间放养一两把蚕。以四间村为例,从事这一行业的少说也有六七十户,每年这个季节,人们就都忙活起来了。
永吉县农业农村局特产园艺站站长杨斌介绍,永吉县产出的蚕茧,70%用作种茧,销往辽、吉、黑、内蒙古等柞蚕主产区,用于孵化饲养;其余30%则作为商品茧,在本地和辽宁地区销售。小小蚕茧虽然只是整个柞蚕产业当中的初级产品,但也为蚕农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正像当地流传的顺口溜说的那样,“种地带养蚕,一年收入顶几年”。
“以秋蚕为例,一把蚕大约能收获蚕茧1200公斤左右。按照往年的市场价格,一公斤蚕茧50多块钱,毛收入大概是6万块钱左右。去掉生产成本,应该还能剩4万块钱左右。和其他行业相比,它还是属于生产周期短、投入风险小的行业。”杨斌说。
眼下,在永吉县西阳镇、一拉溪镇、口前镇等七个乡镇,都有像刘晓光这样的蚕农从事规模化经营,生活普遍都比较富足。然而早年间,他们对柞蚕养殖的认同度并没有现在这么高。让他们改变看法的除了水涨船高的销售价格,还有柞蚕品种的逐年优化。
“我个人认为,关键还是在于种卵的质量。种卵质量不好,产量就低,收入也就低了。而我们当地就有好的种源基地,不用去别的地方买种卵,种源基地也都非常负责任。”刘晓光毫不掩饰自己对种源基地的认可。
作为吉林省最早成立的柞蚕试验种场,建于1952年的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蚕放养技术研究室就位于永吉县口前镇。研究院在永吉县共有三个这样的柞蚕种源基地,在柞蚕新品种开发和蚕业综合利用研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几年间已经研发了五六项新技术和十多个新品种。
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蚕放养技术研究室主任丛福君介绍,十年前,一斤蚕卵只能产出蚕茧200-300斤左右。通过现有的技术支持和品种优化,产量正在以每年8%-12%的速度递增。现在,产量可以轻松达到400-500斤,甚至600-700斤。
“我们还打算充分利用新设备,比如无人机、轨道车或者吊索,提高这个古老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利用我们的科研力量、科研手段和科研仪器,培育出在现有气候条件下适用于东北三省的柞蚕新品种,为蚕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做贡献。”丛福君说。
目前,永吉县从事柞蚕种繁育的企业和合作社已有20多户,每年可以繁育种茧100万公斤,占全国柞蚕种茧市场的近80%,能够满足全国各个柞蚕主产区对种茧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他们也和蚕农建立起了“高度绑定”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助推了当地蚕业发展。
永吉县口前镇德军蚕种场负责人张德军说,现在,企业负责提供蚕种和技术,蚕农负责按照企业的要求放养,之后企业再进行回收——这是一种类似于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只有他丰收了,我才有效益;只有我做好了,他才有丰收的可能。企业和农户完全是一家人,是一体化的。”
与此同时,永吉县农业农村局特产园艺站也为当地蚕业发展提供了周到的服务和指导。在他们的普及下,十年间,有十几项先进技术得以在全县引进和推广,比如:春蚕室内育技术、柞蚕微粒子病毒防治技术、柞蚕秋季综合放养技术等等。
杨斌说:“过去我们的检测手段比较单一也比较粗放,很难得到我们想要的高质量种茧。现在我们可以对病毒进行比较彻底的检测,通过这种技术,98%左右的柞蚕种都能达到检验标准。”
而当地柞蚕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仅仅来源于蚕种、蚕丝和食用蚕蛹,如今还在进一步延伸。
根据柞蚕放养的需求,蚕场要定期对柞树进行轮伐,换作以前,轮伐下来的树枝不是被丢弃了,就是被老百姓拿去烧柴了。现在通过农业部门的规范和引导,全县的蚕场轮伐下来的树枝大约有9000多吨,都补充到了食用菌产业,每年能生产菌棒约400万个,在木耳、蘑菇等食用菌的生产上发挥作用,也实现了柞树的循环利用。
截至今年,永吉县放养柞蚕户数超过1000户,同时带动周边农民从事摘茧、匀蚕等工作,每年累计可使周边农民增收160多万元。全县年产柞蚕种茧80万公斤,商品茧4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6000多万元。
永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金丰表示,柞蚕生产不占用耕地,不使用农药,是一项绿色环保产业,实现的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目前,永吉县最大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蚕种繁育,受产量限制,本地的下游产业如深加工等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永吉县也将继续实践以柞蚕放养为基础、以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宗旨、以蚕茧综合加工为后盾的“农工贸一体化”构想,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柞蚕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