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普通农民到“蘑菇大王”;从一人创业到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在食用菌行业深耕43年,用小蘑菇撑起“致富伞”,他就是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董事长、“中国好人”丁伦保。
“做一件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事”
丁伦保出生在肥西县丰乐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青少年时期,他的家乡却不像地名那般丰裕又快乐,反而连基本温饱都难以保障。
贫瘠生活磨砺人的心志,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做一件能让自己富起来,还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富起来的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丁伦保从报纸上看到福建农民种蘑菇致富,他心想安徽和福建气候差不多,应该也能种蘑菇。之后安徽农学院开设进修班,通过培训后他对食用菌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坚定了要在农村种植食用菌的决心。
从一开始,丁伦保就清楚技术对食用菌种植的重要性。于是他到上海农科院学习,向专家、教授请教,通过无数次实验,终于成功培育出菌种。
可是,问题接踵而来。当丁伦保满心欢喜地将自己产品推向市场时,消费者却并不买单,他们认为蘑菇是一种有毒的产品。创业失败的他一度心灰意冷,在身边人劝慰下才决定继续坚持。这一次,他开始向大众普及蘑菇知识,同时改变销售策略。“我教他们怎么用蘑菇炒菜,还免费赠送,慢慢地大家观念就改变了,知道蘑菇也是可以吃的。”丁伦保说。
至此,丁伦保的创业道路走上了正轨。企业开始有条不紊地发展起来,他也坚守着初心,不仅加强企业种植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将技术不断传授给乡县农民,希望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让残疾人也能自强自立”
2010年8月,丁伦保接到一名贫困户的电话,说自己的种植的蘑菇出了问题,“没有收成就不想活了”,他顾不上吃饭就赶过去进行技术指导。经过诊断,他认为虽然种植管理上存在问题,但并不会影响出包,贫困户这才放下心来。可就在返程的路上,丁伦保不幸遭遇了车祸,左臂致残,成为了残疾人之中的一员。
通过办理残疾证,丁伦保认识到很多残疾人朋友,也知道他们生活的艰难。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丁伦保决心要“让残疾人也能自强自立,站立起来”。为此,他认为首先要给残疾人扶“两志”。
首先是“志气”。“刚招过来的时候是一盘散沙。你教他一下,可能马上又忘了。现在我们首先是引导,手把手地教,然后逐步来改变他的思想。”丁伦保说。
其次是“智慧”。丁伦保给残疾人和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结束后还免费提供一次菌种、菌包。同时为解决村民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丁伦保及其团队还技术跟踪到村、到户。对于缺乏销售能力的村民,他还自担风险统一收购进行销售。
疫情期间,丁伦保的事业受到沉重打击,但他不顾个人利益,自掏腰包买下残疾人朋友8000斤的蘑菇产品,提供给疫情防控人员、志愿者以及封控区群众,为疫情防控献出一份力量。
天都灵芝制品公司的残疾人扶助性就业车间现在有20多名员工,公司给他们每月发放工资,并缴纳保险。“从2012年到现在,已帮4000多名残疾人提高了就业创业技能,有300多名残疾人创业成功。”丁伦保说。
如今,从线上到线下,从社区到田间,丁伦保助农扶贫的身影无处不在。1月3日,他带着菌种到安庆市宿松县九成农场指导,利用秸䄭在大田露天种植幸福菇;1月4日,他分别到安庆市宜秀区五横社区、桐城市金神镇草原村安徽谷益农菌业有限公司进行指导;1月9日,他到肥西县花岗镇善岗村指导蘑菇种植;1月10日,他到庐江县盛桥镇残疾人家看望、调研,并指导蘑菇种植;1月18日,他在合肥市红府超市,免费给市民宣讲蘑菇产品,普及蘑菇知识……
“乡村振兴就是产业振兴”
当笔者问及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时,丁伦保说:“乡村振兴就是产业振兴。我们就是要发展项目,立足当地的优势特色。”
发展产业,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关键。从普通农民到科技特派员,丁伦保一直潜心钻研食用菌种植技术。他先后申报蘑菇种植52项发明专利,制定4个省级标准,选育6个新品种。他所创办的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国家级高新企业、国家级扶贫助残星创天地等。
丁伦保突破传统食用菌栽培限制,把秸秆打碎装袋,通过常温灭菌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引入菌种防止污染。再将原来小的拱棚转成大棚,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他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培育秀珍菇、幸福菇、平菇等多个优良品种。
为了解决新鲜蘑菇不易保存问题,他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出酱蘑菇产品。他发挥着匠心精神,一丝不苟地研制,优良品质与口感让这款酱蘑菇产品被认定为“扶贫产品”“旅游产品”“乡村振兴产品”。同时,他还与合肥工业大学进行合作,一同开展“生物菌菇食品调料”研究。
在获批的多项专利里,以稻谷为原料制作的食用菌栽培种植培养基最具价值。该培养基不生虫、不霉烂,抗杂菌的能力强,接种后菌丝萌发快、生产得壮,成活率高达100%,菌种保存时间长达2个月。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尽可能绽放你的人生,照亮更多的人。”抱着这种朴素的愿望,丁伦保继续走在科技助农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