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乡村振兴靠产业,
产业发展有特色。
截至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8.16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3.75万亩,大中拱棚3.25万亩,小拱棚1.16万亩;种植设施蔬菜4.47万亩,设施瓜果3.69万亩。
近年来,我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温室瓜菜产业,巧打季节差、时间差,从以前黄瓜、辣椒的单一种植发展到现在羊肚菌、圣女果等多元化种植,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实现了规模和品质双丰收,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寒冷冬日,在吴忠各县(市、区)的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绿意盎然,反季蔬菜开始“搅热”市场。
12月19日,在利通区上桥镇涝河桥村农业观光采摘园,种植大户康静正从商贩手中接过一沓现金。
在康静经营的吉兴采摘园,共有12栋大棚。通过温棚种植,让康静的收入越来越多。她说:“我种了乳瓜、草莓、西红柿、阳光玫瑰,平均一栋大棚能有4万元进账。只要踏实肯干,种温棚的收益还是很不错的。”
近年来,利通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使日光温室果蔬种植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棚外寒风瑟瑟,棚内暖意融融。走进水发浩海红寺堡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日光温室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温室里辣椒、小番茄等果蔬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水发浩海红寺堡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是以发展生态富硒有机果蔬种植、培育、配送、营销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约1800亩,建设完成137座第九代日光温室、22000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分拣中心和培训中心,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番茄、黄瓜等,通过错峰错季上市,实现持续增收,每年还可为周边村庄稳定提供1500人次的就业机会,开启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对发展设施农业更加充满信心。今后,我们将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管理种出优质果蔬,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增收富民的新引擎。”水发浩海红寺堡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田建洋说。
近年来,红寺堡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大棚种植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既丰富了广大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又全力推动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12月19日,走进青铜峡市大坝镇蒋东村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一栋栋日光温室整齐排列。掀开村民陈建国家温室大棚的门帘,一米多高的西红柿枝叶繁茂,一嘟噜一嘟噜的西红柿红红绿绿点缀其间,惹人喜爱。
“从西红柿开始成熟到现在,这是第一次采摘,共采摘了4000斤,能卖10000元。按照这长势,还能采摘多次。”陈建国说,这些大棚可都是村民的“聚宝盆”“生钱盆”。
今年是陈建国、沈丽琴夫妇种植蔬菜大棚的第四个年头,现在他们的种植技术也越来越熟练。沈丽琴说:“我们承包了3个棚,一年下来也有十来万的收入。”
蒋东村是一个有着温棚种植历史的村庄。2003年,大坝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蒋东村搭建了约200座温棚。经过近20年的发展,该村根据本地农业结构特点和种植传统,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创建“一村一品”标准化发展模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温棚种植不仅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步伐,更是我市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12月20日,在盐池县花马池镇四墩子曹泥洼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余春蕹今年试种的草莓番茄大受欢迎,比市场价每公斤高出6元。
看着眼前一串串草莓番茄,余春蕹高兴地说:“今年,我们试种的草莓番茄之所以能成功,多亏了王老师。自从我们村的温棚建成后,他就成了我们这里的常客,我们有啥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余春蕹口中提到的王老师,是盐池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艺师王堃。面对群众的夸奖,王堃说:“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创新是推动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愿扎根基层,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技术帮助,让更多人通过设施农业增收致富。”
盐池县现有设施农业2600亩,其中日光温室854座,面积2300亩;拱棚1746座,面积1300亩。今年,盐池县借助自治区设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在北塘新村农业产业园开展了蔬菜新品种展示,示范了温室智能控制设备、蚯蚓套种套养等设施农业生产新技术,为今后盐池县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月18日,走进同心县兴隆乡王团村的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生机勃勃。
在此务工的村民袁彩霞正在修剪西红柿的枝叶,她说:“就近务工,活轻松,钱不少挣,日子好得很。”
自发展设施温棚以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发展思维向科学管理、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王团村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同心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提高农村经济质量效益,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冬日里,黄土地孕育着“绿色”希望。我市通过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转变模式,做大做强设施农业,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鼓足了群众“钱袋子”,育出了群众“好日子”。
记者:丁宝萍 铁琴 金方华 马一萍 邹丽 冯荣 见习记者:赵秉娣 王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