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基本情况:邹启军,44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涪陵区大顺镇新兴村村委会主任。

主要成就:创建新兴村资产管理委员会,以“资管会+企业+农户土地(宅基地)入股”模式,打造了“天河寨”有机种植大米、“天同仙草苑”高端中药材种植基地、“天河寨”民宿等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共15个,引进资金1.2亿元,农户获得直接资产收益660万元,每年实现务工收益300余万元;助力76户建档扶贫户全部脱贫,农民人均年均可支配收入从5200元增至18200元。

个人荣誉:涪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类致富带头人、涪陵区最美退役军人、涪陵区文明家庭、大顺镇先进个人、大顺镇优秀共产党员。

种植致富报道_种植致富新项目_种植致富案例

△邹启军观察黄瓜生长

在物流行业顺流直上的2015年,拥有三辆大货车的邹启军选择了急流勇退,回到故乡重庆市涪陵区大顺镇新兴村,做起了“村委+村企业”两手抓的致富带头人。于他而言,这是另一次创业,但更像是一场为满足理想情怀的冒险——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试图描绘出一幅宏大的乡村振兴画卷。

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库

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大命题面前,邹启军将如何破题?

2015年,36岁的退役军人邹启军通过对政策研究,发现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盘大棋逐渐在他心中酝酿开来。很快,邹启军结束了在涪陵的物流生意,以创业青年的身份回到新兴村,开始为该村的崛起而奔波。

最初的阶段是难熬的。

邹启军一没有资源,二没有渠道,三没有群众基础,唯有踏踏实实勤学勤干。经过一年努力,他为新兴村的付出有目共睹,在2016年村委换届选举中,邹启军当选村委会主任,开始对新兴村发展谋篇布局。

邹启军背靠当地自然环境优势,一方面继续深耕传统水稻种植,带领村民发展优质水稻为主,玉米、黄精、魔芋、灵芝等为辅,使3000余亩土地每亩增收400余元;另一方面摸索盘活宅基地、流转土地和林地引进城市资本,打造了“天河寨”有机种植大米、“天同仙草苑”高端中药材种植基地、“天河寨”民宿等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共15个,引进资金1.2亿元,使农户获得直接资产收益660万元,实现务工年收益300余万元。

截至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从负债20万元,逆转为净收入上百万元,76户建档扶贫户全部脱贫,农民人均年均可支配收入从5200元增至18200元,昔日闲置田舍蜕变为乡村田园,初步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齐头并进。

然而,如此战绩并未让邹启军感到欣喜,反而使他承受了莫名的痛苦。

一个村委会主任的责任与担当

要理解一个人现在如何行事,就要回顾他过去的经历。

新兴村从一个岌岌无名的小山村,到经济起飞不过几年时间。其间,新兴村首先成立了负责经营管理村集体经济的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资管会),后又摸索出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以“资管会+企业+农户土地入股”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资管会+企业+宅基地置换”模式引入资本盘活土地使用、以“村集体+城市资本+村民”三方收益分配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力争2023年实现经营收入1000万元。

在鲜活的设计和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村民们的质疑和邹启军的坚韧。

比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为提升土地使用率和收益,对各户土地进行了整合使用。村民们世世代代指望手里的一亩三分地度日,突如其来的改革,难免使其陷入惶恐。

他们担心新模式能否带来收益,担心收益能不能递增,担心收益能不能持续,最为担心的是假如新模式运作不下去,土地再回到村民手里,还能否找到整合运作前的土地边界,以及随之而来难以估量的纠纷。

如此一来,邹启军势必面临与村民的执念交锋,遭遇重重阻碍,承受误会甚至谩骂。

于邹启军而言,其初衷不过是想利用乡村振兴增大新兴村的务工机会,保留人才和生产力的同时减少独居老人,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增添幸福指数。未曾想过程如此艰巨——为实现乡村改革,平日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汇报情况;为实现招商落地,周末陪同企业考察讲解;凡事亲力亲为,工作不分日夜。

一个致富带头人的使命与荣光

“我认为带头人的另一个使命,是用自身信仰去影响周边,让他们从精神上也富裕起来,才能持续致富,守住财富。”邹启军不断自我施压,彼岸远未抵达。

为配合新兴村改革发展,邹启军于2016年注册成立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重庆稼宜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提供高品质水稻苗和技术支撑,以高于市场价10%的溢价进行回收,刺激村民积极种植,可谓用心良苦。

种植致富报道_种植致富新项目_种植致富案例

△金灿灿的稻田连成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历经七年耕耘,邹启军成为了涪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类致富带头人,公司成为了涪陵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同为法人的予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了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新兴村成为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重庆市乡村治理示范村。

成就并未让邹启军放缓步伐。在新兴村发展进入平稳期后,邹启军又开始不遗余力解答来自村民或同行的困惑,包括政策解读或产业发展方向,他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或局部发展是第一阶段任务,集体和区域发展才是持续努力的方向。”

面对阶段性成功和继续蝶变的不确定性,邹启军坦言,“无论如何,这条路我咬着牙也要走到底!”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以邹启军为例的故事,在每个一线农村基层默默发生着。

上游新闻记者 吴嘉雯 通讯员 张雁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