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的花架上开,
鲜嫩时节可炒菜。
待到成熟变成网,
留给妈妈擦锅台。
丝瓜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对上面这个谜语的谜底并不陌生,就是丝瓜,2020年10月底开始,安徽广播电视台组织发起“万山红遍”——见证安徽扶贫成果大型主题采访节目, 10月29日,记者来了到舒城县棠树乡的窑墩村,这个贫困村的脱贫故事,就是从丝瓜说起。
安徽体量最大的丝瓜络种植基地
记者采访村民郭登法
10月29日,在舒城县棠树乡的窑墩村,村民郭登法正在田间劳作,受窑墩村的雇佣,他带着十几位村民,负责照看身前的这数百亩丝瓜田。“你看,现在第二茬开花结果的丝瓜已经成熟了,你看这差不多有一米多,长势非常不错!”
郭登法今年56岁,对于他来说,到这个年龄段,干一些自己熟悉的田间管理的活儿,一个月2000多块钱,还是在家门口,可以随时照顾家里,算是比较满意的了。
“以前不行,种水稻靠天吃饭,受灾就要亏损,出门打工好点,但家里老人岁数大了,出不去,就现在这样挺好的”。
长达1.5米的丝瓜
小小的丝瓜,种植出来,有什么妙用呢?
窑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成发告诉记者,这个丝瓜可不是用来吃的,而是取成熟后的丝瓜络,因为含有中药成分,能通经活络、消热解毒、 利尿消肿,还有很强的吸水保健功效, 除了用作厨房清洁,还能制作成洗浴用品、足部保健、装饰玩具,品种可达一百多样。
“成熟后的丝瓜络我们销售可以达到几十元一斤,价格还是有优势的,目前我们有350亩丝瓜地,带动农户一起种植,统计总共有500亩,是安徽省体量最大的。”
丝瓜络产品
脱贫帮扶要因人施策、因地制宜
记者采访余成发
2017年4月,余成发老师带着另外两位扶贫工作队队员,暂别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来到了六安市舒城县棠树乡窑墩村,余成发任窑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他们的任务就是——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早在2014年,舒城县棠树乡窑墩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有25户94人。
余成发的朋友圈(2017年5月11日)
来到窑墩村后,扶贫工作队用了50天的时间,顶着炎炎烈日,走村串户,深入24个村民组,详细了解群众需求,重点摸排了25户贫困户、57户低保户和27户五保户。
走访村民(图片来自安徽绿色之声)
经过细致摸排和学习调研,扶贫工作队和窑墩村村“两委”研究出一个“脱贫帮扶计划”——种植丝瓜络,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们去了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还有亳州市、望江县、看了很多项目,最终,我们觉得丝瓜种植比较好,事实证明这是可行的。”余成发回忆说,这也是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的科学证明。
据统计,三年来,窑墩村成功流转入股土地500亩,发展资金326万元,新确定的安新农业科技扶贫生态园包含了稻虾共养、蔬菜大棚种植、中药材(丝瓜络)种植等项目,全年吸纳近百人就业,带动11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务工总收入36万元。
记者采访扶贫队队员唐家伟
3、多点开花 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围绕产业布局的同时,一些基础建设、村民生活条件改善、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2017年开始,扶贫工作队就是开始以群众急需解决的“饮水安全”问题为突破口,从申报、立项、测量、建设入手,先后向乡扶贫办、县水利局汇报项目的急迫性、每两个星期到水利局汇报一次了解进度。历时10个月锲而不舍的坚持,村里终于迎来了测量队。2018年国庆节,窑墩村全村顺利安装了“自来水”,确保了“饮水安全”,村民门的吃水安全问题得到了保障。
记者采访村民张明东
“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当好派出单位的联络员、协调员、服务员,把可用的政策资金统筹、整合起来,实行挂图作战,对工作任务、产业项目列出时间表、路线图,一项一项、一件一件推进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通过各种方式,窑墩村积极争取了扶贫资金一千多万元,硬化水泥路约20公里,实现组组通,改造5个电力台区,确保户户明,自来水、有线网络全覆盖;修建标准卫生室、文化(图书)室、污水处理站各1个,公共卫生厕所2个;开挖塘口22口、修建支渠2条、提水台1个、危房改造82户。新建党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建设了特色扶贫基地和驿站各1个,极大改善了村民们的出行、生产和生活条件。
此外,还开挖了塘口26口、修建支渠5条、提水台1座,安装路灯80盏,厕所改造200户、实施了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提升工程,“双基”明显得到提升和改善。
因户施策,精准到户产业。有水塘的发展养鱼,有旱地和荒山的种植油茶,屋后空间大偏屋多的养猪、养羊、养鸡。帮忙签订养鱼承包合同、购买鱼苗、举办养殖培训班提高养殖技术防病减灾,帮助农户养鱼、养羊、流转荒山等。贫困户有了当家产业,收入越来越稳定。
记者采访养羊户张正傲
让大家欣喜的是——2018年,窑墩村顺利出列、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0.4%、村集体收入22万多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高达67万元。窑墩村先后被安徽省政府评为 “安徽省森林村庄”,“六安市卫生先进村”、“舒城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进村”和“舒城县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
4、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村民的经济搞活了,也得益于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精打细算和远见。随着丝瓜络的成功种植,围绕这个项目,一幅“三产融合”的蓝图,已经在窑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成发心中绘就。
“三产融合是必由之路,一产二产是基础,三产是休闲农业,带动农产品销售,这个三产希望在 ‘十四五’ 末能实现,算是村里的五年规划。”
而目前,窑墩村的三产融合之路已经小有成效——在稳定种植规模基础上,2019年建设了丝瓜络储存基地,将丝瓜络制成鞋垫、搓澡巾等保健产品,提供二产就业岗位,提升产品附加值。申报了舒城兴裕劳务有限公司,购买日立200型挖土机1台,承接园林绿化工程、小型水利建设工程,申报家庭农场3个,开办农家乐1个。
窑墩村丝瓜络储存基地
“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推动乡风文明促脱贫为切入点,培育文明新风尚,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谈及这几年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感受,扶贫工作队队长余成发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希望扶贫工作队走后,能给村”两委“和村民们留下点什么。
“要锻炼干部,促进跟老百姓的交流,带动村民致富的能力,更好的巩固基层党组织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窑墩村陆续制定乡风民约开展文明新风尚活动,评比五星级文明户,致富带头人,有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自强、诚信、感恩”意识,实现了扶志与扶智并举,物质脱贫与思想脱贫同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记者:孔正茂 陶政
图片、视频:安徽城市之声新媒体 安广蜂巢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