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金融也被称为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金融,它是指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协同效应等。绿色金融要求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通过信贷、保险、证券及金融衍生工具多种金融手段,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领域,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全球绿色金融步入系统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的认知不断强化,推行了绿色金融的国际规则,各国绿色金融制度逐步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指数产品、绿色资产抵押支持证券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发展,金融体系的绿色化已成为全球趋势。
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是我国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场创新与变革。
”
一、国外如何发展绿色金融
1、美国绿色金融发展:以制度保障和金融创新为特点
美国作为发达经济体,在绿色金融领域起步较早。美国将绿色环保责任写入相关环境法律,并制定相应的绿色金融法规,保证绿色金融有法可依,运用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美国绿色金融制度的体系构建比较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通过了20多部涉及水环境、大气污染、废物管理、污染场地清除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每部法律都对污染者或公共机构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完善的环境法律之下,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制定了多部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对金融机构、产业部门、市场中介和个人等主体的相应规范,为优化配置绿色金融资金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该法案规定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并支付修复成本,且这种贷方责任可以追溯,政府不仅约束银行,还对投资者和第三方评级机构设立了环境条款。
美国注重绿色产业发展,以绿色产业拉动绿色金融。近年来,美国能源部对清洁能源和高端车辆制造项目提供贷款担保,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来支持国内清洁能源技术的商业化。
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丰富是美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另一大特点,这与美国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关。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涉及生产、消费诸多环节。
例如,绿色信贷方面,美国银行创新了支持节油技术发展的无抵押优惠贷款,纽约、夏威夷、康涅狄格等州成立了绿色银行,使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吸引民间资金投资绿色行业,还有十几个州正在考虑建立相似的机制。绿色保险方面,1988年,美国成立了专业的环境保护保险公司,之后在强制保险方式、个性化保险设计、政府担保上不断创新。总之,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美国为绿色金融资金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渠道,推动绿色金融资金供给与需求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欧盟积极运作政府绿色资金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欧盟对绿色金融发展十分重视,绿色金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法律制度体系成熟,产品创新活跃。
与美国相比,欧盟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更为积极主动,欧盟及各成员国政府在催化和便利社会资金支持绿色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少量的资金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绿色项目,在资金运用上收到了良好的杠杆效应。
一是通过税收优惠、政府担保激励绿色环保项目。
例如,德国政府对绿色项目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和利率优惠;欧盟规定绿色信贷及证券化产品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英国政府采用“贷款担保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环保类中小企业,等等。
二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带动私有资本投入绿色经济。
发展绿色金融需要社会资本的支持,那么,有限的财政资金怎样吸引社会资本呢?在这方面,欧盟充分利用了政策性金融这一工具,包括政策性银行、政策性基金等。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德国影响力最大的政策性银行,早在2003年就参与了碳排放交易。2014年,该行在全球发放的740亿欧元贷款中,用于环保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贷款高达360亿欧元,它在德国绿色金融发展上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德国财政部委托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管理绿色贷款贴息资金,通过其寻找优质绿色项目和企业,该银行在绿色项目选择和融资上公开、透明,保证了绿色金融资金的高效使用。2012年10月,英国政府出资30亿英镑成立了首家绿色投资银行——英国绿色投资银行,该政策性银行独立运营,投资重点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每年为可再生能源和低碳项目投资8亿英镑,迄今已支持了近100个可持续项目,有效解决了英国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引导大量私人投资投向绿色产业。据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年报统计,绿色投资银行每投资1英镑可带动近3英镑的私人资金,发挥着3倍效果的杠杆作用。今年4月,澳大利亚金融巨头麦格理收购了英国绿色投资银行,英国财政部通过这笔交易会获得17亿英镑的股本转让收益,而且英国政府在收购条款中增加了一条“黄金股东”的要求,即在涉及投资时拥有绝对否决权,确保该银行可以始终履行绿色投资义务。
在政府性基金方面,2001年英国设立碳基金,该基金由政府投资,但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基金公司的经费开支、项目投资等均按企业模式由董事会决定。德国则以政府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同投资的形式成立碳基金,该基金公司主要投资节能减排绿色项目。
欧盟的上述经验为其他国家政府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绿色金融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活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方面,绿色金融的运作模式必须是以市场化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需要政府提供适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绿色资金的支持应作为绿色投资市场的“催化剂”和补充者,挤入而不是挤出私人资本,引进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经济领域。
二、新兴经济体绿色金融发展迅速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绿色金融迅速发展,绿色金融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一是绿色信贷领域。
例如,巴西中央银行于2014年4月出台了新的监管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制定环境管理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战略行动和治理框架,并将其作为整体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加以实施,目前,巴西约有10%的银行贷款被列为绿色贷款。孟加拉国央行特别将增加金融包容度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明确目标,并对商业银行提供了包括新能源、污染治理、提高能效等内容的信贷指南,目前绿色信贷占比已达5%。
二是促进企业关注可持续发展方面,新兴经济体已制定了相关政策。
例如,2005年,巴西圣保罗证券交易所开始对外公布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2011年,南非出台监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其财务与可持续性能力。2014年,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发布机构投资者规则,要求机构投资者应该将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纳入投资决策程序中。印度尼西亚也针对其快速发展的股票市场制定了绿色评级标准。
三是在绿色债券发展方面。
例如,巴西、菲律宾等国加入了绿色债券发行市场。今年5月,巴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银行发行绿色债券融资10亿美元,用于风能和太阳能方面的投资。
三、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我国现有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投资和贷款总体比重过少
一是绿色产业在市场导入期存在一定风险,回报期长,对市场缺乏吸引力;二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且由大型金融机构主导,侧重于大项目投资、间接投融资,对中小型环保企业融资关照不足;三是大多数绿色产业核心资产为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转让、引资等体系不健全;四是环保产业没有实现信贷证券化、风险投资等融资安排,项目运营管理及退出机制不畅。
2、缺乏绿色金融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
一是绿色金融技术性评价指标很少,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绿色金融权重严重不足,不利于通过考核和激励机制支持绿色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国家的政策及市场信号对于绿色投资和贷款的引导作用不明确,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了反向激励;三是在各级官员的晋升体系中,环境保护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工作业绩缺少足够评估和体现。
3、支持政策不配套,未能形成支持绿色产业合力
一是政府对绿色产业支持政策不足,财政补贴、价格优惠、税收减免、贴息低息贷款等政策工具运用不够;二是部分高投入、高风险环保项目缺乏特别融资渠道,政府没有帮助建立特别融资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三是国家对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缺乏通盘考虑,政策不配套,效率不高。
4、未能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市场机制
一是部分金融机构缺乏激励机制,存在“等靠要”思想,对绿色项目积极性不高;二是我国生态文明市场化规则体现尚未完全建立;三是未能充分借鉴吸取国际社会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四、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我国应加强绿色理念培育,完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市场创新是优化绿色金融资金配置,提升绿色金融资金使用效率,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1、理念培育是发展基础
一是培育金融机构绿色经营理念。金融机构要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长期发展战略,在经营决策中强调环境保护。同时要充分认识绿色金融发展对其改善经营状况,拓展市场份额的积极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依赖利率管制产生的存贷利差获得超额利润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绿色金融涉及较多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项目,市场潜力大,社会形象好,将是金融机构重要利润增长点。
二是培育企业绿色生产理念。企业要改变依赖低劳动成本、低技术、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要将环保技术创新升级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不断扩展融资渠道,借力绿色金融支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新型绿色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责任,将改善资源环境、节约能耗作为企业的核心生产理念和价值观。
三是培育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企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企业推行绿色生产有重要引导作用。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出台《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大绿色消费的宣传和教育,深入家庭和学校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宣传,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器等绿色产品。要建立贷款人的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将绿色环保、节能指标纳入信用考察。
2、法律法规完善是发展保障
一是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要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施标准和操作规范,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从制度上引导金融机构推进绿色信贷,鼓励企业使用绿色融资进行节能减排,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创新促进林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排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为金融机构向相关绿色产业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建立了制度保障,应充分发挥相关制度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完善。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杠杆带动作用。财政资金和央行资金能带动私人部门和金融机构资金投向绿色产业,具有较强的杠杆作用,因此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采购、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介入绿色金融项目。同时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在不干预管理运作的前提下,通过股权投资、隐形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补偿等方式间接参与绿色金融项目,提升财政资金的杠杆率。
三是强化监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要加强市场监管,有效识别企业存在的环保风险。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环保部门与发改委、经贸委等政府部门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确保第一时间识别企业落后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与有关部门共享,为金融机构识别企业生产经营、环保风险等提供信息,确保绿色金融政策实施统一性,促进相关政策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3、市场化运作是机制核心
一是培育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要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互补。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初期,对公共性质较强的一部分绿色产业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带头参与和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挖掘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实现绿色产业发展和商业银行利率增长的双赢局面。要充分挖掘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保险等方面的创新优势,为绿色经济增长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要加大绿色金融中介机构的培育力度。鼓励与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相关的信用评级、产品认证、资产评估机构、信息咨询、环境风险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二是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市场产品与机制创新。
(1)加强绿色融资产品创新。缺乏抵押品是企业融资主要难点,绿色金融项目的抵押品更为难寻,因此要加大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等产品的创新和使用;在化解产能过剩上,要鼓励融资租赁、订单融资、并购贷款等融资工具的开发应用;在节约减排绿色金融项目上,要推广低碳信用卡等金融产品。
(2)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发展前景好的环保企业直接融资。探索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表现好的企业优先提供上市、股权融资、债券发行机会的机制。国有融资担保机构要优先为节能环保企业服务。
(3)积极培育环境产权交易市场。要控制整体排放总量,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条件成熟地区或行业开展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待时机成熟后推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股权交易中心功能,确保相关企业能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节能减排收益,同时也为企业进行排放指标(余缺)的调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