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蜜桃季”,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的80后种桃大户吴晓波,又一次收获丰收的喜悦。2009年,吴晓波辞去某上市公司“白领”工作,成为阳山镇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14年来,她从一个种桃的“小白”,成长为种桃专家、第一个把桃子论个卖的新桃农。
吴晓波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像吴晓波这样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新力量。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亲切勉励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魏巧代表:“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总书记强调,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
农业大省江苏,怀揣新时代“三农梦”的“新农人”,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有哪些收获和烦恼,有哪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引起人们更多关注?日前,“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的记者赴省内无锡、徐州、连云港等地进行调研。
逐梦乡野
赏花观景、体验农趣、享受慢节奏的生活……走进位于无锡惠山区阳山镇的“四合桃舍”民宿,恬静的乡野风光顿时唤起人们心底的乡愁。今年是“新农人”付亚涛开办乡村民宿的第六年。“四合桃舍”是他在阳山的第三家民宿。2017年,老家在内蒙古的付亚涛到阳山镇旅游时,被这里阳春三月的桃花所吸引。在无锡从事汽车销售的他,不久后就在这里开设了第一家民宿,并很快加入到水蜜桃种植的队伍,成了一名“新农人”。
民宿“四合桃舍”
从开办民宿,到种桃卖桃,付亚涛利用原先做销售时积累的客户资源,辅以直播推广的模式,很快便把阳山的美景、特产,以及民宿文化推广了出去。除了阳山水蜜桃,他还到阳澄湖养蟹,去内蒙古养羊,到宁夏养牛,在丹东种草莓西红杮,并成立了25人的直播团队,形成了“新零售+农场+新农人计划”的新模式。“从春天到冬天,我们的直播团队全年线上直播,仅水蜜桃营销额就超过800万元。”
在省级永久性菜篮子基地徐州铜山区棠张镇,“新农人”梁冠群通过乡村产业的“跨界融合”,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舞台。每到春天,他所创办的海棠湾农庄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基地。梁冠群大学毕业后开了家广告公司,2010年返乡接手父亲的特禽养殖场,之后种植海棠花海棠果,目前规模已达3000亩。他告诉记者,现在农庄的经营业态包括农耕体验、科普教研、休闲娱乐等,并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加入进来。“今年我们把园区入口处的空地进行了重新修整,方便接待更多的研学团队。”
梁冠群喂养特禽动物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激发了很多人的创业热情。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才和曾经走出农村的“能人”,带着资金、技术下乡返乡,投资经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等产业。统计显示,仅无锡市惠山区,就已有千余名大学生跳出农门再回农村,创办合作社120余家,家庭农场27家,带动5000多户桃农致富。
沃土赋能
“这些年轻人下得了地,赶得了海,还能主动学习新技能,积极拥抱互联网,带动父老乡亲一同增收致富。”无锡市惠山区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张谷告诉记者,年轻人进来第一件事,往往就是设计LOGO、注册商标、成立合作社或是家庭农场,他们的品牌意识都非常强烈,同时还非常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
“新农人”的到来,为乡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记者调查中注意到,省内各地也纷纷给政策、给身份、给培训,吸引他们扎下根来。对此,“新农人”吴晓波的感受特别深。回乡种桃后,由于采用了新品种新技术,她的农场效益非常好,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她本人也入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并光荣当选省人大代表。2021年她还获得了江苏乡土人才高级职称。“这个高级职称是对我扎根农村最好的回报。”吴晓波说。
吴晓波所在的惠山区,为培育更多优秀“新农人”,把乡土人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整体规划,把乡土人才引进培育纳入惠山“先锋英才计划”政策体系,并且把乡土人才“三带”(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培养对象纳入领导干部走访联系名单,对乡土一线人才优先推荐入党,优先推荐为村级“两委”班子人选。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乡土人才扎根乡村、成才兴业的积极性。
“新农人”陆钰琳的直播团队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江苏不少地区都高度重视发挥省“三带”名人、能手、新秀的带头作用,支持乡土人才牵头组建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带领更多群众致富。省“三带”名人赵逸人,发起成立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并建立桃农协会党总支,吸纳周边28个村、9100户农户参加,协会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加强品牌保护、开展电商培训等举措,稳步提升了水蜜桃的产量、品质和影响力,形成年产值超17.5亿元的甜蜜产业。
一系列好政策、好服务,推动“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等一批“新农人”在省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扎根农村,追逐兴农梦想。
希望与挑战
“新农人”群体不断壮大,推动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汇聚,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随着创业的不断深入,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考验着他们的毅力和智慧。
缺少成片的可以灵活使用的土地,是调研中“新农人”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借助电商发展风口,阳山镇“新农人”陆钰琳打开了网上销售渠道,去年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种桃面积也从最初的三五亩地,不断拓展到20亩、40亩。她的产业规模越做越大,还建立了分拣厂和冷仓。“目前水蜜桃总体来说供不应求,所以有田就能种桃挣钱。”陆钰琳希望能有更多的整片成规模的土地可以流转,一方面能保证产量,另一方面方便机械化种植和管理。
对于徐州铜山区棠张镇夏湖桑果园“新农人”张朝丰说,当前最大的困扰是用地。张朝丰过去在外地打工,攒了一笔钱,2017年回到老家承包了30亩地,两年后扩大到100多亩。而随着桑果园的发展和产业融合的需要,原本属于农业生产性质的土地上,仓储、冷库等设施,发展休闲旅游的配套设备、游客接待等空间都无法建了,他需要再想别的办法。
棠张桑果园负责人张朝丰
缺劳动力,尤其是缺技术人才和青年人,是“新农人”们面临的又一难题。吴晓波说,桃子夏季采摘,最忙的时候工人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能来摘桃的当地农民,最年轻的都已五六十岁,越来越难以承受这么高的工作强度。“采摘的都是短期工,人员流动性大,购买保险的话又只能按人头购买,希望能有团体的农业险,就是不指定名额购买,这样还能减轻些成本。”付亚涛的民宿招聘了13名员工,其中只有2人是大学毕业。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帮助招募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今年22岁的吴可欣大学毕业后来到连云港连岛街道从事社区工作,探索了“海播”方式,把虾干、扇贝等特产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售出。作为海边的“新农人”,她同样感觉缺少好用的人手。“团队里懂电商运营的人比较少,大多是以捕鱼为生的渔家女,没有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缺乏专业的科技知识。”吴可欣坦言。
吴可欣在“海播”中
资金问题依然是“老大难”。农业经营周期性长,所需资金量大。很多“新农人”第一笔启动资金通常没有问题,但是往往在后续的持续经营上面临土地租金、劳动成本等多方面资金缺口。张朝丰告诉记者,桑果园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成功申请绿色食品产品认证、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等,也得到了不少资金支持。然而随着桑果园的发展,资金困难依然存在,比如今年他计划滚动投入30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但由于大棚等农业设施不能担保,最后只能采用信用贷的方式解决了90万元的贷款。
在宣传推广方面,“新农人”也希望当地政府能多多发力。谈起自己的创业路,吴晓波心存感念。“近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阳山、认识阳山。我们希望力度再大些,将‘阳山水蜜桃’这张名片传递到全国各地。”而对阳山镇90后“新农人”陈婉婷来说,正是桃源村的整体规划、统一宣传,加上无锡市级文化品牌“钟书房”的赋能,让自己的咖啡店虽在小山村却成了很多人慕名而来的网红打卡地。梁冠群也对记者坦言,农业科普板块的发展目前尚未成型,现在加大宣传非常重要。
调查中,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也提出,当前“新农人”也需要与时俱进提高能力和本领。尽管“新农人”的市场意识比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更敏感一些,但是在流通经营、产品营销和品牌培育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无锡市锡山区委宣传部理论党教科科长钱祖平看来,有不少“新农人”受资本吸引介入农业领域,但农业知识储备相对不足,一些人对立项条件、补助标准政策不了解,很容易不接地气、水土不服。他建议,“新农人”需要适应农业电商发展,同时要增强风险意识,避免出现成本难以控制、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有关专家建议,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如何让“新农人”充分发挥优势,当前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和引导,真正实现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升级转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春龙提出,首先是乡村营商环境要进一步优化,高度重视“新农人”这个新兴创业者的期盼和需求,突出量体裁衣,在提高政策精准度、创新度和知晓度上下功夫,着力为“新农人”解决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轻装上阵、减负前行,并提高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同度。其次,要有“方便高效”的政务环境,为“新农人”在乡村创业提供包括土地流转保障、创业贷款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等条件,提供证件帮办、培训推介、项目支持等服务,让更多“新农人”释放出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还要有“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以优质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让更多“新农人”在乡村想创业、留得下、扎下根。
专家还提醒,为“新农人”搭建发展平台也至关重要,像一些地方给政策、给身份、给培训的做法值得研究和推广。此外,还应搭建更多为他们赋能的平台,让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才愿意投身乡野发展农业,让更多“新农人”迅速成长为“兴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