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致富的人_养殖泥鳅前景_养殖泥鳅挣钱吗

任福展示养殖的石蛙。

两年多前,在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做工程的南充人任福,时常听当地村民说起一种叫“邦邦鱼”的两栖野生动物,这种动物在夜间的叫声特别响亮。

后来,他才知道,村民口中的“邦邦鱼”就是石蛙,喜生活于山涧小溪岩石缝中,对生存环境非常敏感,成熟雄蛙有成年人拳头大小。

“野生石蛙能大量且长期生存,说明这里的水质环境非常好,肯定适合人工养殖。”2017年8月,根据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形成的调研报告,任福的石蛙养殖示范基地正式落户曹家村,成为该村引进的首个特色养殖项目。

养殖规模初成

穿过农家乐已铺好的游步道,再走过一段硬化后的田埂,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占地约6亩的石蛙养殖基地便进入了视线。

彩钢板环绕为墙、玻纤瓦为顶、遮阳网为窗,这里共有4个成蛙池、6个幼蛙池、3个蝌蚪池和6个孵化池,以及一处露天仿野生养殖区。与炎炎夏日蛙声一片不同,因为石蛙进入了冬眠期,养殖基地也格外安静。

一个向内凹陷的蛙池里,摆放着一些石头和瓦片,池水全部引自曹家村附近的山泉。轻轻翻开其中一片瓦片,卧在水中冬眠的两只石蛙一动不动。这是任福实验性养殖的第一批石蛙,成蛙池加仿野生养殖区总计400对,全部来自荥经县已发展成功的某石蛙养殖企业。

任福用手电筒照向石蛙的眼睛,迅速抓住其中一只,足有成年人的半个手掌大小。也许是冬眠好梦受到打扰,这只石蛙敏捷地逃脱了,展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

石蛙养殖周期较长,从蝌蚪变成成蛙最短也需18个月。在3个梯次排列的蝌蚪池中,20000多尾已孵化出的蝌蚪,正组队慢悠悠游动。因孵化时间较晚,它们在今年3月开春后才能完成变态,成为可两栖生存的幼蛙。养殖示范基地里的技术员苟方云介绍,若变态转换过程管理得当,成活率最高可达到90%左右。此后,再经过约1年的精心喂养,成蛙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野生石蛙的食谱范围非常丰富,除蚊虫、昆虫外,虾蟹、泥鳅、杂鱼都是它的主要食物。为保证人工养殖石蛙的营养,基地专门设置了活体培育饲料间。该饲料间的室温和湿度比室外高,里面错落摆放着一张张长条盘,轻轻晃动盘内的麦麸,即可看见隐藏的面包虫幼虫。

“面包虫脂肪、蛋白质含量很高,并含有多种元素,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是人工养殖石蛙的最好选择,尤其活体喂养最好。”说起已积累的养殖经验,任福头头是道。

共同奔康致富

任福算了一笔账,若在春节长假时出售,每只石蛙可达到0.25公斤,部分单只可长到0.5公斤。基于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销售价格甚至可达到160至280元/公斤。

但任福也早早做出决定:首批所有成蛙一只不卖,全部留作繁育用种蛙。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首批成蛙上市销售时间将从2018年2月推迟至2019年初。

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决定?任福解释,“因为想做规模化发展,只有规模化才能有效益”,但是曹家村位于中高山地区,可发展利用的土地有限,单纯以扩大占地面积换规模并不现实,也会影响到正常农作物种植。而且,他也希望带动曹家村更多村民通过养殖石蛙同增收、共致富。

因此,在与大溪乡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商量后,经曹家村村支“两委”商讨决定,扩大养殖规模的方向最终选定为“农户代养”和“农田散养”两种模式。

根据具体操作方案,代养模式将分为两期进行。首期将在第一批石蛙上市销售前,从曹家村找到敢吃“螃蟹”的村民,免费赠予一定数量幼蛙,养殖场地由农户自行提供;仿野生技术和必需的面包虫饲料,则全部由基地负责。

第二期是成立曹家村石蛙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暂定为今年下半年。为合作社提供后续稳定支持的,是任福已成立的渔业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已在2017年8月获得宝兴县林业局发出的野生动物特种驯养证。

与寻找适合场地仿野生代养不同,农田散养是在不影响正常耕作的情况下,指导村民绕田埂内侧挖一圈沟,或将农田挖成“田”字或“日”字,再环绕一定高度的细孔围网,沟内保持一定水量,以便石蛙在农田里打洞建舍,捕食昆虫。“采用这种方式养出的石蛙,肉质、口感、价格都将比纯人工圈养的石蛙高出不少。”苟方云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孙振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