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竹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食用菌之一,形态绚丽,清香袭人,风味独特,为世人所瞩目。曾被加封了许多桂冠,如:“真菌之花”、“面纱女郎”、“真菌皇后”、“山珍之王”、“林中君主”等。历史上一直靠采集野生竹荪作为帝王贡品,现用作高级宴席上的佳肴。

1、分类地位:鬼笔目、鬼笔科、鬼笔属。

在竹荪属中,目前已报道12个品种。但可食用、并目前已人工栽培的主要有4个品种。

2、 栽培种:长裙竹荪、 短裙竹荪、 红托竹荪、 棘托竹荪:(栽培最多 )

3、生产概况:竹荪在自然界生长量很少,除中国和日本外,没有吃竹荪的习惯。

我国产区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我国目前栽培竹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是福建古田县、湖南会同县、浙江云和县、江西宜黄县。

4、营养价值

⑴ 氨基酸: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1/3,而且赖氨酸含量特别高,占2--3%;氨基酸总量为粮食和蔬菜所不及。

⑵ 维生素:富含B族维生素(VB6、VB1、VB2)及VK、VD、VA、VE等。尤以VB2含量较高,达5.36mg,这是我国人体内普遍缺乏的一种重要维生素。

5、药用价值

(1) 竹荪含多糖体:

①免疫强身作用;

②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固有的抵抗力;

③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④抑制消化道溃疡。

(2) 竹荪有防腐作用:用它烧肉做菜,放几天也不会馊坏。

(3)长期服用竹荪可以减少胆固醇、降低血压、减肥之功效,同时对细菌性肠类以及白血病有一定疗效。

(4)近来报道还对艾滋病也有疗效。因此,竹荪又是一种可供药用的理想保健食品。

二、形态特征

竹荪(包括)

1、菌丝体:白色、细长、分枝状丝状体 ;

2、菌蕾 (菌蛋或担子果):褐色或棕褐色,呈卵形;

3、子实体:包括菌盖、菌裙、菌柄、菌托;

三、生长环境条件

(一)温度:竹荪是中温型菌类。不同竹荪对温度要求不同(不同生长期)

(二)水分:不同生长阶段要求水分不同:1、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60~65%;2、子实体分化:培养料含水量 >80%;3、 破蕾:培养料含水量 >90%;4、 菌褶张开:培养料含水量94~95%;以便菌裙最大度张开。

(三)空气:为好气性真菌,整个生长阶段都需要新鲜空气。

春栽:3~5月,当年夏季长子实体;

室外栽培 秋栽:9~11月,第二年初夏出菇;

短裙竹荪:4~5月和8~9月;

不同品种 长裙竹荪:3~4月和9~10月;

棘托竹荪:4~5月栽培,很少秋栽

(四)品种选择:目前竹荪种植的品种有:长裙竹荪D89、D1和D42(以D89栽种最多),亩用菌种量600袋左右(每袋0.4--0.5公斤),(在宜黄县最多每亩不超过1000袋)亩用菌种量多,菌丝生长快,出菇早、整齐,产量高。

四、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竹荪属中温型菌类。一般安排在春、秋两季播种,具体还应视品种和栽培场所而定。竹荪可安排在阳历1--4月播种,5--9月采收,一般竹荪播种60---70天就可以采收,但由于竹荪出菇温度是20°C以上,所以仅提早播种不一定能够提早出菇。总的原则是在安排好农事的前提下,原料粗硬的早播种,原料细软的可略迟一些。

2.营养:竹荪是腐生真菌,自然发生主要在竹林。

C源:以纤维素、木质素为主要C源。依靠分解竹材而获得。

N源:腐殖质中蛋白质的分解物为主要氮源。

覆土:需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竹园土做覆土材料,无覆土就不能形成菌蕾。

3.光照:1、 菌丝生长:不需光。在室内光照下,菌丝生长将受到抑制,容易老化。2、 菌蕾原基形成:不需光。3、子实体发育:一定散射光。

pH:喜微酸环境。.

培养料pH以5.0--6.0为宜;

生长土壤pH应以6.0以下。

菌种的质量关系到全年产量。菌种无论是培养初期或生理成熟,其菌丝呈白色,菌丝粗壮,呈束状,气生菌丝浓密,手感菌种较硬,含水量适中呈块状。购菌种时,看菌种厂是否证件齐全,并索要发票。

(五) 栽培方法及培养料配方

1、方法:人工栽培竹荪一般可分为

(1)生料栽培法。(其中以生料栽培法最为普遍)。

(2)纯菌种压块法;

(3)纯菌种直播法。

2、常用配方

竹荪是一种木腐菌,其栽培原料十分广泛。含有木质素、纤维素的原料,如阔叶树木屑、木片、竹屑、竹绒、谷壳、芦苇杆、甘蔗渣、豆秸、玉米杆、玉米芯等均可作为竹荪的栽培原料。但从实践上看混合料的产量好于单一原料,若在上述原料中添加些含氮物资,增加培养料的含氮量,对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竹荪大田种植配方:

① 竹屑或竹丝70%、谷壳27%、尿素1%、轻质碳酸钙(或过磷酸钙)2%;

② 木屑70%、谷壳27%、尿素1%、轻质碳酸钙(或过磷酸钙)2%;

③ 竹碎30%、木片40%、木屑27%;尿素1%、轻质碳酸钙(或过磷酸钙)2%。

④ 竹碎(或木片)57%、芦苇30%、木屑10%、尿素5、竹片67%、木屑20%、竹叶10%、尿素1%、轻质碳酸钙(或过磷酸钙)2%;

⑥ 甘蔗渣50%、豆秆40%、竹叶10%;

⑦ 玉米秆70%、木屑20%、竹叶10%;

⑧ 杂木片60%、技叶30%、芦苇10%;

⑨ 芦苇77%、杂木片15%、豆秆4.5%、复合肥0.5%、尿素1%、轻质碳酸钙(或过磷酸钙)2%;

⑩ 备10、芦苇62%、杂木片20%、豆秆15%、复合肥0.2%、尿素1%、轻质碳酸钙(或过磷酸钙)2%。

3、竹荪菇有机种植配方

竹屑或木屑(杂木屑)7300斤

牛或羊粪600斤

菜仔饼 100-130斤

谷壳1800斤

轻质碳酸钙100-130斤

料建堆

备料时间一般选在9--12月份,选择培养料应新鲜,发黑、腐烂的原料已变质,不宜使用。原料购回堆放期间应防止高温遇雨自然发酵而烧料,降低培养料的养份。

“三增加”的内容:

一是增加用菌量,菌种相对越多,出菇早,产量高;

二是增加氮肥的配比,尿素应占培养料的1%;

三是增加培养料的用量,亩使用量干料4000一6000公斤。

(1)培养料的种类主要有竹屑、木屑、黄豆秆、谷壳、巨菌草等;

(2)亩备料量:宜黄县菇农配比方法,竹屑2500公斤一3500公斤,谷壳1400公斤,尿素50公斤、轻质碳酸钙50公斤。要求覆土和培养料的PH值 在5--6;

(3)建堆发酵:竹荪是腐生菌类,通过建堆发酵,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降解为能被竹荪菌丝容易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

每年12月初开始建堆发酵,操作时,按一层原料撒上尿素、轻质碳酸钙,再浇清水,使培养料含水份60%左右,再加一层原料,撒尿素、

轻质碳酸钙,如此反复,使料堆约1.5米高,每隔半个月翻堆一次,并根据培养料干湿来加水。翻堆的原则内外料对换,就地翻堆,利用天晴温度较高,此时翻堆热量散失少,有利于培养料再次升温发酵,前后共翻3--4次,建堆发酵过程需50-60天,直到散尽培养料中的废气。建堆发酵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大培养料的含氮量,使培养料变软、腐殖,有利于菌丝分解,促进菌丝体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是发酵时产生高温杀死杂菌、害虫和破坏培养料生物碱。

(4)下料播种:将栽培料调至含水量适中后按畦堆在场地,畦宽50—60公分,长度不限。畦与畦之间留40—50公分的走道。料厚23—35公分。选择无雨天将0.4—0.5公斤/筒竹荪菌种掰成六至八块长条形大小的块状,随畦面中间放一行竹荪菌种,每隔6—10公分播一穴,每亩播种600袋菌种。播种后,即在畦面覆盖5—8公分厚的碎土粒。最后在畦面上盖一层薄稻草保湿。

(五)选场、整地与播种

1、选场:竹荪栽培的田块应选择交通便利、阴凉、通风、湿度较大,土壤偏酸性,土质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透气性强、不易板结的土壤。准备种植竹荪的田块,种植前一个月,逢雨天,亩施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增加覆土的养份。

以下4种田块不宜种竹荪:

(1)选择种植田块应防旱防涝;

(2)竹荪种植不能连做,须间隔三年以上,且种植的周边田块未种过竹荪最佳,多年种植区产量逐年下降;

(3)当年种地瓜、玉米等作物不宜种植。

(4)细砂为主的田块保水性差,易受旱,产量低。

稻田、果园、林地、菜园、山坡地均可作为竹荪栽培的场地。但选择场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近水源,排灌方便;

(2)、土质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

(3)、近三年不曾栽培过竹荪。

旱地栽培竹荪,事先应在地面及四周施用敌敌畏等农药,以防止白蚁危害;水田则应先将水排干,无论水田、旱地,场地四周都需要开好排水沟。

2、整地:

⑴清除杂草,开沟排水,挖沟10 公分晒白;

(2)喷射25%溴氰菊酯1000--2000倍液,以防白蚁等害虫。(或0.5%敌敌畏或石灰水喷洒畦床消毒)

(3)整畦:铺料宽60公分、畦高25--30 公分、沟宽50 公分,中间高、两边低、呈弧形,然后利用沟土盖畦面;

(4)播种:播种方法:按宜黄县菇农的播种方法,采用60公分畦面,中行每隔15--20公分种植一块菌种,每0.4--0.5公斤菌种分为6--8块。

(5)每块种植竹荪的大田覆土后10至15天,都要在畦面上盖一层薄稻草,能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6)设遮荫棚,为了促进竹荪子实体的形成,采取一定措施遮阴是竹荪栽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竹荪遮阴主要是搭建阴棚,即在栽培场地搭建类似于香菇木耳的阴棚,这种方法效果较好。使光照达“四阳六阴”,有梅花点的散射光。

遮阴大棚材料:

(1)木桩:4—6公分的木桩,长2—2.2米,根据田亩的高低大小而定,一般3—4米一根的木桩,每亩大约准备80—120根左右;

(2)铁丝:1.4—1.6毫米的铁丝20公斤左右;

(3)遮阴网:选6针丝密度的遮阴网,每亩80—100公斤。

(六)管理

播种后要经常检查菌种的萌发和吃料情况,发现死种要查明原因并及时补种。同时要注意培养料的含水情况,料太干在畦沟内灌水,待料湿度适中后再排干。料太湿要增加通风、排干场地积水。遇到雨天或较寒冷的天气要在畦面上覆盖薄膜防雨,天热无雨时掀膜通风。当畦面可见竹荪丝时要及时掀去畦面的稻草。

1、菌丝生长期 :保温:盖好稻草,保持温度在20~23℃,适当通气;

2、菌蕾形成期 :水分管理,保持RH 80~90%;

3、子实体生长发育掌握湿度:(1)保持RH >90%;(2)创造最佳温度:23~25℃;(3)加强通风换气:每天通1次,每次半小时;

4、出菇管理:出菇阶段主要做好场地的保湿、防涝工作。遇久晴不雨的天气,要经常在畦面淋水,以保持畦面的湿度和场地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若阴雨绵绵,则应及时清理排水沟,不能让培养料浸水,以防菌丝窒息死亡。第一批竹荪采收结束后,可停水5—7天后,在畦面浇一次重水,促进第二批竹荪的生长。

5、采收:(1)、时间:以早上8--9点钟采收为最佳时间,竹荪开裙至菌柄2/3时即可采收;(2)、方法:用左手按住菌托底部用右手拔断菌索,不要损伤相邻的菌蛋。

6、采收后的管理:清除残留菌托,以防污染;竹荪的破蛋很有规律,每天清晨7点半--8点半开裙最高,9点以后破蛋开裙就很少了,因此以8--9点采收最佳。

7、加工:(烘干)

生料栽培竹荪的优点

1、取材容易、成本低。除菌种外不需要任何大量辅料;

2、污染少、出菇快:竹荪菌丝能穿过许多微生物的拮抗线,若与霉菌混合埋入土中,霉菌很快会消失。这种特殊的抗杂特性,是其它食用菌所不具备的,因此,竹荪大面积栽培时杂菌污染率极低,养分破坏少,接种后成活率高。一次播种可连续采收2--3年(红托竹荪)。

3、管理方便: 竹荪栽培工艺简单,不需设备,不需灭菌和粉碎。

竹荪出菇期疑难症剖析

竹荪生料栽培已普及,但有些栽培者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出菇阶段的管理技术,以致出现菌蕾萎烂、托膜增厚、破口抽柄困难、子实体变异等现象。直接影响了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

1、缺水性萎蕾

(1)症状:菌蕾色变浅黄,外膜收缩皱折,手板菌蕾内外滑脱,撕开肉质呈白色,质地柔软,闻之无味。

(2)检测:翻开培养料,菌丝萎黄,基料干燥松散,含水量40--45%;

(3)原因:⑴堆料播种时水分不足,或料被晾干或晒干;⑵通风过量或罩膜不密有破洞;⑶光照过强,水分蒸发量大。

(4)预防措施:⑴夜间灌跑马水于畦沟内,清早排除,补充基料水分;⑵喷雾增湿,喷头朝上雾状喷水,提高空间相对湿度,然后罩膜保湿;⑶调节荫棚遮盖物,避强光晒照。

2、渍水性萎蕾

( 1)症状:菌蕾褐色或深褐色,外膜皱纹清晰,手抓菌蕾向外滑脱,撕开肉质中褐色或紫黑色,质地脆,闻有呕吐物味。

(2)检测:基料黄色,菌丝雪白粗壮,下层基料黑色,菌丝少。折断基料明显渍水,含水量70%以上。

(3)原因:⑴ 场地整理久妥,畦面四周高于中间,畦沟超过料底;⑵ 喷水过量,基料积水;⑶ 覆土过厚或土质板结,透气隆差,水分蒸发难。

(4)预防措施:⑴挖深畦沟,排除积水;⑵挖去畦床两旁外沿覆土,用毛竹管插进畦床料内,让空气透进基料,蒸发内含水分,然后覆土。⑶增加通风次数,适当延长通风时间;⑷畦内凹陷积水难排的,应采取剖腹开沟,让积水流出后复原。

3、病菌性烂蕾

(1)症状:菌蕾黑褐色,外膜收缩脱节,摇动即断,手捏肉质呈豆腐渣状,色极黑,闻有氨水味。

(2)检测:去表层覆土可见菌丝发霉,基料2 公分以下菌丝正常。

(3)原因:放线菌或其他杂菌感染菌蕾。

(4)预防措施:⑴受害及四周5 公分处撒石灰粉,2 周后清除残余,重新堆料覆土;⑵减少或暂停喷水,降低地温和空气湿度,抑制杂菌滋生蔓延;⑶加强通风,使畦床内空气新鲜。

4、外膜增厚破口困难

(1)症状: 菌蕾饱满,纹粗色深褐,多发生在后期,久停不变。

(2)检测: 撕开外膜,比正常增厚2--3倍,且质硬拉而不断。

(3)原因: 气温较高,为防御和抑制外界不适环境,菌蕾内部加快新陈代谢,细胞里营养不断输出外膜,使其不断增厚。

(4)预防措施: 用刀片在菌膜尖端割×型,使营养液外流,即可收缩抽柄。

5、子实体鹿角形

(1)症状:菌柄正常抽出,菌裙2/3收缩贴粘,另1/3直垂或向上翘,形成鹿角状态。

(2)原因:⑴缺氧,没有进行常规通风;⑵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当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1%时,菌裙难以形成,甚至溃烂。

(3)预防措施:⑴增加通风次数,适当延长时间;⑵荫棚南北间草帘打个通风窗,使空气流畅;⑶用井水或泉水喷雾增温。

五、高产措施

(一)要在培养料上做文章:培养料是竹荪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来源。培养料的优劣对竹荪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培养料方面,注意注意以下几点:

(1)用料要足。每亩用干料4000—5000公斤,这是高产的基础。尽管投料少,生产周期短,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在培养料不足的情况下,高产几乎是不可能的;

(2)混合料。单一用谷壳栽培,其产量往往较低。因此,以谷壳为主要栽培原料,可以考虑添加木屑,刨花、竹屑等含木质素较高的原料。有条件的添加其他食用菌如香菇、木耳茶薪菇的废弃污染料,添加食用菌生产中出菇后的菌糠,也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3)增加培养料的含氮量。氮素不足是竹荪产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加培养料的氮源是提高竹荪产量的重要措施。具体方法是在培养料中添加牛粪、鸡粪、鸭粪或者尿素。但添加这些物质的培养料必须经过发酵。一般尿素的添加量最多不超过总干料的1.5%,禽畜粪的添加量不超过总干料的20%。若添加禽畜粪,可以减少尿素的用量或者不用。另在发酵过程中,应添加1%左右的碳酸钙;

(4)改生料栽培为发酵料栽培。经过发酵的培养料有利于竹荪菌丝的分解,可以促进菌丝体养分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同时发酵过程还可以杀灭培养料中的螨类等各种害虫,保障菌丝的正常生长。特别是添加了禽畜粪、尿素的培养料,发酵为必经程序,否则,培养料中氮气含量过高,会导致菌丝生长稀弱,甚至死亡。发酵方法可参照蘑菇料发酵工艺进行。一般发酵40天时间,其中翻3次堆(每10天翻堆一次)。发酵结束后要确认培养料无氨味后方可下料播种。

(二)覆土要讲究:竹荪子实体生长与覆盖土有密切关系,没有覆盖土的培养料,即使菌丝生长的再好也无法生长竹荪,而土壤的优劣对产量的影响极大。栽培竹荪的覆土最好选用腐殖质含量高的壤土。腐殖质中含有多种竹荪生长需要的养分,还具有使粘土疏松、沙土粘结,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的功能。因此,若在栽培场地就地取土的,在选择场地时必须注意场地的土质。若无法找到土质好的场地,最后另选腐殖土覆盖或者烧制一些火土灰,然后浇些人粪尿堆制一段时间后再作为覆土使用。

(三)管理要精心: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否科学合理与产量高低也极为密切的关系。竹荪栽培要抓住以下重点;首先是湿度管理,对竹荪栽培而言,湿度管理包括培养料的湿度,覆盖土的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三个方面。在发菌阶段,要控制好培养料的湿度,这样才能保证菌丝的正常生长,为高产打下基础。理论上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65%为宜,实际操作中只要掌握在培养料含水充分,而用手使劲捏之无水挤出即可。

在菌丝未走满培养料前,不要让雨水久淋,畦沟内也不宜长期浸水。在发菌后期和出菇阶段,要注意培养土的湿度,以便菌丝进入土壤,形成菌索进而长出竹荪。土壤湿度一般控制在手捏土粒能扁而不粘为度。出菇阶段则应侧重于畦面空气相对湿度的控制,一般雨天不淋水,连续晴天时要在畦面浇水。但气温在25℃以下时喷水次数要少,但量要足;30℃以上时喷水宜少量宜多次。

其次是温度管理:栽培竹荪主要通过合理安排季节,在自然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但通过人工方法控制温度也是必要措施。温度管理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若在低温季节播种,应在畦面覆盖一层稻草和薄膜保温,使培养料温度在15℃以上;二是在高温天气播种要及时遮阴,避免菌种或菌丝被晒死;三是在出菇阶段,若遇到高温天气,要加厚遮阳物,避免菌球高温萎缩死亡。

宜黄县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熊辉 13870493937

2021年7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