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平台,探索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建立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
专栏4: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
1.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开展活态性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研究;使用古籍数字化技术梳理中医药经典医籍中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登记立档入库。
2.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库与保护平台。建成并发布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库,研究制定数据库的建设管理与使用规则,夯实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技术基础。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研究平台、信息平台、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国际合作平台,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提供保障。
3.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门制度研究。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有关理论研究,聚焦持有人(保护主体)认定、保护来源披露、惠益分享等关键问题,在知识产权制度整体框架下推动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协同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中医药传统知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
4.中医药基本理论科学内涵研究
充分发挥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科技资源的优势,运用多学科方法,系统梳理中医药科学问题,深入揭示中医药科学内涵,加速新的科学发现,不断夯实中医临床与中药产业发展科学基础。
专栏5:中医药基本理论科学内涵研究
1.中医理论传承研究。厘清中医理论源流,规范理论表述,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中医理论框架体系,加强对传承脉络清晰、理论特色鲜明的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医对生命、健康与疾病认知理论,系统总结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论精华,切实传承好中医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预防治疗观,提升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产品研发的能力。
2.中医理论创新研究。深入揭示养生、治未病、藏象、证候、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中医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开展针灸等非药物疗法作用机理、重大疑难疾病和突发新发传染病等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和理论研究,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心藏神、气的防御作用等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科学表述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内在规律及科学内涵。系统加强中药性味、方剂配伍、炮制等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开展中药生物遗传基础、方药作用机理等规律和理论研究,科学阐释中药理论科学内涵。
(三)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水平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领域的优势特色,选择重大疾病、难治性疾病、中医药特色疗法,以提高疗效水平为目标,系统开展临床评价、疗效机制及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能力提升等研究,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专栏6: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1.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成熟方案循证评价研究。重点针对中医临床优势突出、诊疗方案成熟、已经具备一定循证证据的疾病,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的关键环节并进行方案优化,完成6-8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成熟方案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6-8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循证指南,初步阐明其疗效机制,并进入高级别的临床指南。
2.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评价研究。针对慢性难治性疾病,立足提高疗效、控制复发、减少并发症,系统汇聚相关病种古今文献和临床病例,为临床诊治提供支持;明确中医药优势环节,筛选具有疗效优势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遵循国际通行的研究规范,采用公认的评价指标,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评价研究,形成高级别临床证据;引进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相关基础研究,阐释中医药的疗效机制。
3.中医药新治法、新方药的探索性研究。选择具有中医药治疗潜在优势的病种,借鉴以往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医学前沿研究进展,提出新的研发思路与方法,通过临床试验筛选研发出具有明显优势的新方药、新治法或新技术。
4.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能力提升技术研究。开展对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特点、模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制定相关规范,研发望、闻、问、切的数据化方法和技术,建立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研究分析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为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能力研究提供循证研究证据技术支撑。
5.减少抗生素应用及中药替代研究。重点开展中医药抗耐药菌感染疗效评价、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诊疗规范、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中药兽药替代抗生素等研究,阐明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减少抗生素用量,降低抗生素副作用。
(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
开展中医治未病、康复、仪器、中医药大数据开发及中医药“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构建治未病技术体系,探索建立中医风险状态识别和风险预警模型,发展中医康复技术方法和方案,加快中医药仪器与装备研发,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及中医药大数据开发,支撑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1.中医治未病研究
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健康状态中医辨识评估、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健康干预等治未病核心环节的关键技术,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的成果,充分利用信息学、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提升中医治未病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7:中医治未病研究
1.健康状态辨识和风险预警。将中医学与现代健康医学相融合,重点突破健康表征信息动态采集和智能分析、健康状态的辨识和分类评估、健康状态连续监测和疾病风险预警的方法与技术,选择有优势的治未病科和基层社区进行中医健康管理信息化示范。
2.健康干预。围绕疲劳、衰老、超重、睡眠不良、偏颇体质等特定健康状态,优化和创新中医药干预调节技术和方案,开展早期临床干预与干预效果、卫生经济学评价,形成可以进行疾病早期中医诊断、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评价方案和临床指南。
2.中医康复研究
围绕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开展中医康复临床研究,形成系列中医康复技术方法和方案,提高中医康复诊疗水平。
专栏8:中医康复研究
1.中医康复技术、方法研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二便障碍、慢性疼痛、心理健康等,开展中医康复技术、方法的临床和结局评价研究,形成方案及临床路径,大力提高康复临床诊疗水平。
2.传统运动疗法研究。重点开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运动疗法改善平衡功能、心肺功能、认知功能、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疼痛等的临床循证研究,为传统运动疗法推广应用提供支撑。
3.中医仪器研发
围绕中医诊断、康复与治疗仪器研发关键技术,加快产品技术创新,构建产品创新体系,研制和推广符合中医特色的数字化仪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
专栏9:中医仪器研发
1.中医诊断设备研发。开发系列智能脉诊仪、舌诊仪等诊断设备,构建脉诊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平台,建立基于脉诊、舌诊等信息的中医诊治一体化系统。
2.中医治疗及康复养老设备研发。研发数字化、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中医治疗设备;研发中医推拿和康复机器人、具有中医特色的老年康复辅具、中医智能化养老等设备。
3.中医健康数据采集设备。研发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中医健康检测、监测数据采集设备,研制家庭或个人用的移动便携式、可穿戴中医健康数据采集产品核心部件和整机设备。
4.中医药大数据开发
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技术,揭示和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治未病的特点和优势、发现中医个体化诊疗的规律、评价其疗效、完善其理论、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使中医药能够“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促进和推动中医药的全民化。
专栏10:中医药大数据开发
1.建立国家、省(市)中医药数据中心。开展国家中医药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解决中医药大数据资源建设与数据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培养中医药健康大数据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队伍,成立中医药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的转换,开创以数据为核心的中医药研究新模式。
2.构建中医诊疗健康信息云平台。开发中医特色电子病历、智能诊断、辅助开方、中医药知识库、中医传承发展、养生保健等技术平台,培育新的服务业态,为推动分级诊疗、优化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3.构建中药数据信息平台。选择临床常用中药材,构建包括化学组分/成分、靶标、活性、功效等多源异构数据的中国分子版中药信息平台,为创新药物研究提供平台服务。
5.中医药“互联网+”服务技术体系建设
加强深化互联网与中医药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临床诊疗、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监管服务新模式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中医药创新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与提质增效。
专栏11:中医药“互联网+”服务技术体系建设
1.中医药互联网医疗新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医疗服务技术,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医疗机构服务流程再造,促进区域不同级别医疗资源整合,提高中医药防控重大疾病的能力。
2.中医药网络化人才培养新技术。采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药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中医药人才网络化教育新技术,探索中医经验传承、传播新模式。
3.中医药智慧养生养老新技术。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医养结合的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发展中医特色的智能健康产品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推进中医药智慧养生养老科技示范。
4.中医药电子商务新技术。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中药材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中药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云平台等建设,完善互联网中药材质量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五)促进中药资源保障与价值提升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产品创制及集成示范应用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打造以中药资源为核心的“大品种、大产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中药材产业全面提质增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速农民脱贫。
1.中药资源普查及种质资源保护
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和动态监测为基础,全面提升中药资源信息化水平及种质资源保护能力。强化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选育评价、科学种植等工作,有效促进中药材质量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专栏12:中药资源普查及种质资源保护
1.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成果转化及相关技术升级。构建和完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及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建立重点区域常态管理,对海量普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全面掌握中药资源信息及变化规律;建立600种常用中药材鉴别数字化模型;完成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200种中药资源的质量区划研究;开发区域性野生中药资源低空遥感监测模型,形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技术标准,建立一批中药资源动态观测站,全面提升中药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技术水平。
2.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及评价。综合开发符合中药资源特色的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保护园、野生抚育、野生变家种种植(养殖)及种质资源库(圃)等种质资源保护的关键技术;建设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保护小区与种质圃;开展中药资源种质经济性、抗逆性和适应性的精准评价与种质创新,中药种质的分子标记数据库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20-30种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的人工快繁研究;制定20-30种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采种规范。开展5-10种重点中药材生物技术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
3.中药材道地性研究。围绕中药功效成分及生物活性,从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重点突破多维度、多尺度研究中药材道地性的关键技术,从生态因子、基因调控与药效成分等有效性的综合关联角度,阐释中药道地性成因的现代科学基础,为中药材产业与规范化种植等奠定基础。
4.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围绕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从遗传、生态、栽培等方面结合现代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研究中药资源遗传基础、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阐明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学基础,促进中药资源合理利用。
2.中药材种植(养殖)及综合利用研究
针对中药材种植(养殖)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展中药材品种定向培育、生态种植和药用动物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加强中药材综合利用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药材生产服务技术体系。
专栏13:中药材种植(养殖)及综合利用研究
1.中药材生态种植研究。开展50种代表性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因子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研究,开发50项精细农业耕作、测土配方施肥、仿生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建立20种以上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或模式;突破人参、三七等中药材的连作障碍;开发中药材硫磺熏蒸替代、产地趁鲜切制及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及其他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建立50种药食两用中药材的安全性质量控制标准与优质高效种植技术体系。
2.药用动物生态养殖及保护。积极开展常用药用动物基础生物学研究,建立国家药用动物资源和种质数据库;建立药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平台,着力开展10种以上珍稀濒危或野生变家养药用动物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20-30种动物药材系统鉴别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3.珍稀名贵药材野生变家种研究。积极开展常用珍稀名贵野生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特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展20-30种野生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种苗繁育、种植技术研究,建立野生药材的野生变家种技术平台。
4.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研究。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药材为目标,开展全链条优质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源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形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建立20-25个道地药材生产技术单元,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
5.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选择确有疗效的药用植物、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替代品、常用中药材的非药用部位等开发新药材或新药用部位,完成10种新中药材或中药材新药用部位的临床前研究资料;开展非传统药用部位资源性化学成分发现、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10个药用、兽用等新原料资源品种,实现20-30种中药材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
6.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参照和结合农业、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依托推广体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特派员,构建全国性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加强中药材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示范推广应用,开展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建设一批中药材生产服务点和示范基地,制作技术培训书籍、视频等教材,促进中药材基地建设整体水平提高。
3.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研究
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发展布局,选择代表性中药(材)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大幅提升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树立中药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
专栏14: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研究
1.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系统开展50个临床安全性好的,疗效确切的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培育10-20个名优中药大品种和大品牌;重点遴选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具有临床重大需求的品种,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证据和制药质量,培育5-8个销售额过30亿元的重大品种。
2.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选择10-20种代表性中药材大品种,系统阐释其核心功效的科学内涵,开展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指导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相关产品等多元多级产品全方位研发,完善中药材大品种流通商贸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中药材大品种。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