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促进我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依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金昌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金政办发﹝2019﹞192号)要求,市农艺研究院组织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课题组分赴永昌县、金川区各乡镇中药材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开展了调研座谈活动,初步掌握了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并对今后我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中,市农艺研究院组织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课题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沉入一线,深入走访调研了金昌正和元药业有限公司、永昌县广收中药材加工销售农业合作社、永昌县六坝镇丰泰专业合作社、永昌县河西堡镇丰兴专业合作社、甘肃红联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川区宁远堡镇板蓝根种植专业合作社、金川区双湾镇杭白菊、黄蜀葵种植生产大户等相关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通过参观学习、走访座谈、互动交流、调查问卷等形式,初步摸清了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1.种植规模。201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362万亩(含复种)。永昌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7633万亩;金川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0.5987万亩。

2.种植种类。我市主栽的中药材种类有白芍、甘草、黄芪、枸杞、万寿菊、杭白菊、板蓝根、防风、射干、黄蜀葵、独活、薰衣草、菊苣、黑果花楸等。其中:种植时间悠久的传统中药材有白芍、甘草、黄芪、枸杞、板蓝根等;“药赏兼用”的品种有万寿菊、杭白菊、薰衣草、琉璃菊、黄蜀葵等;“药食兼用”的品种有甘草、黄芪、枸杞、菊花、菊芋、玫瑰等。

3.品种分布。甘草主要种植在河西堡、东寨、朱王堡等乡镇;白芍主要种植在双湾、六坝、喇叭泉林场等乡镇;板蓝根主要种植在宁远堡、河西堡、六坝等乡镇;黄芪主要种植在红山窑、水源、朱王堡、黑土洼农场等乡镇;枸杞主要种植在朱王堡、水源、双湾、喇叭泉林场等乡镇;其余知母、黄苓、桔梗、当归、金银花均为零星小面积种植。

4.区域分布。中药材的种植主要分布在清河、双湾井灌区,河西堡、宁远堡混灌区及东河的六坝、东寨河灌区;双湾、六坝、东寨、水源、朱王堡、河西堡等乡镇为传统中药材种植区,中药材面积种植较大,其余乡镇种植面积较小。

5.栽培模式。我市中药材播种期为春播和秋播,大部分品种以种苗移栽为主,栽培模式主要有覆膜起垄种植和不覆膜条播种植等,灌溉主要以漫灌为主。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尚无统一规范的生产技术标准,且种苗质量不齐,种子质量不高,品种混杂。

6.产业现状。我市中药材产业主要由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组成,种植基本为“定单模式”,销售基本以粗加工产品为主,产业模式基本为“种植+销售+粗加工”;常规品种甘草、黄芪、板蓝根等品种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经济效益不稳定;热门品种白芍、杭白菊、万寿菊、黄蜀葵等品种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较高,但规模较小,未形成品牌,产业带动性还不强。

(二)发展潜力

1.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层面先后发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蔚县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省上先后出台了《甘肃中医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关于支持陇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等文件。市上也出台了《关于印发金昌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发布,既为中药材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又为拓宽扩大中药材产业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2.地域优势。金昌地区所属纬度为北纬38度地球黄金分割线,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植物合成的干物质多,病虫害少,是生产高品质中药材的优势区域。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比我市生产种植的黄芪、甘草、板蓝根、金银花、白(赤)芍浸出物及含量测定等指标,完全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甘草、白(赤)芍等中药材含量测定略低于野生对照品;黄芪、板蓝根浸出物含量甚至优于陇西、民乐、宁夏等道地药材产区,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数据来源《甘肃中医》2010年第7期)。

3.市场优势。国内中药材销售市场主要有安国、亳州、玉林等交易市场,甘肃省药材交易主要在陇西首阳和文峰;国内热门种植的品种有白及、黄精、金银花、党参、黄连、丹参、黄芪、白术、苍术、白芍等,甘肃省热门种植的品种有党参、当归、黄芪、甘草、白芍、板蓝根等。目前,全国药材市场价格明显好转,适宜我市种植的白芍、黄芪、甘草、板蓝根等品种价格稳定,经济效益良好从全国近年来中药材的价格波动和供需情况来看,我市种植的黄芪、甘草、万寿菊、板蓝根等常规品种价格平稳;杭白菊、黄蜀葵、赤芍、桔梗、防风、独活、枸杞等品种涨幅较大,推广前景较好,经济效益明显。

4.产业优势。此次调研发现,我市具有一定中药材种植技术、产销对接能力强,懂储存、能加工、风险预测能力好的专业合作社及相关中药材生产企业种植的中药材经济效益明显。如:金川区双湾镇种植的杭白菊、黄蜀葵通过产销对接、定单种植销往武威和江苏某制药企业,实现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永昌县红山窑镇有一个合作社通过将土地流转给焉支堂同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黄芪,实现了土地流转价值的有效提升;永昌县丰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生长周期长达5年的白芍,通过观花期旅游采摘芍药花增加收入,实现了美丽乡村游和中药材增收两不误;永昌县广收中药材加工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品质高的中药材进行加工销售,对品质低的中药材销售给兽药厂、养身馆,实现了中药材产品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金昌宏宝地电子商务公司生产“药食同源”黄芪切片、金花葵养生茶等保健产品,实现了微商平台销售火爆的良好局面;金昌市正和元药业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年产2000吨的中药饮片生产车间,并通过发展规模化种植,集约化收购,产业化加工,形成了生产、收购、加工一条龙产业链,实现了“种植农户+加工企业”双赢的新格局。

二、存在问题

此次调研,我们发现金昌多家有眼光的农民合作社和中药材相关企业充分利用金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生产出了品质高、经济效益好的白芍、甘草、黄芪、枸杞、板蓝根、杭白菊、黄蜀葵等中药材产品,并通过产销对接,产品深加工,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中药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种植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较低

2017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2.05万亩,2018年约为2.25万亩,2019年约为2.36万亩(均含复种面积);虽然每年总面积小幅递增,但具体到品种增幅不大,规模较小,特色不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部分品种种植面积随着药材市场价格浮动呈现不稳定状态。

(二)科研经费投入较少,技术支撑力较弱

我市虽然在中药材种植的实践中历练了一批乡土人才,但农业科研机构系统的研究中药材生产种植技术还属于起步阶段,且财政对中药材科研经费投入较少,导致农户对中药材种植技术掌握不够,未形成标准的生产技术规程,中药材产业在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品加工、无公害种植等方面还未形成“产学研加销”产业链条。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强,品牌发展意识不高

当前,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主导下企业和农户的自发种植,多为“追高逐低”式种植,且政府政策、资金引导带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力度不强,缺乏高质量的产业发展规划,优势品种难以做精做强,不能很好的展现区域特色,形成区域优势。同时,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整合度弱,产业化链条短,品牌发展意识不强,导致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不高;在品种选育、种植、加工,尤其是销售环节各自为阵,不能“抱团取暖”,未形成品牌合力。松散的行业结构和过短的产业链条导致我市中药材产业在市场上没有影响力,不具备市场“话语权”。

三、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调整布局,形成地方特色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形成基地的原则,重点发展白芍、甘草、黄芪、黄苓、枸杞、菊苣、板蓝根、杭白菊、黄蜀葵等品种,适当发展防风、独活、白芷等品种,同时加大食用菊、茶菊、食用玫瑰、白刺果、肉苁蓉等“食药同源”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和综合开发效益,创建“人有我奇、特别特,质量上乘、好中优”的地方特色。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种植规模

中药材生产有其特殊性,药材的商品价值高,本地消化量相对较少,因此必须将其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合作,通过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从技术支撑、品牌宣传等方面重点扶持相关企业投资办厂,鼓励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外来客商进行规模化种植,通过创建生产基地,开展产品加工,健全销售网络,形成区域优势,逐步扩大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

(三)重视品牌宣传塑造,延伸产业链条

坚持政府引导和源头管理,从种植、加工、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完善中药材监管体系,强化中药材质量检测机构职能,免费开展以中药材主要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为主要项目的质量检测工作,严把中药材质量关,切实提升药材品质,积极利用现代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区域性品牌知名度。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扩大万寿菊、杭白菊、薰衣草、琉璃菊、黄蜀葵等“药赏兼用”品种基地建设;延长甘草、黄芪、枸杞、菊花、菊芋、玫瑰等“药食赏”品种的产业链条。

(四)抓好科技人才技术服务,建立健全体系

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改革扶持的政策措施,为科研人员松绑,为龙头企业服务,建立健全政府重视、部门推动、乡镇主抓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的水平。同时,充分利用金昌地区丰富的光照资源及独特的气候条件,加强与更高一级的农业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开展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及时总结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深入研究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及忌耕连作方面的技术难题,积极培育“科研+药企+农户+销售”产业模式,并通过引智培智、技术交流、科技攻关、技术指导等方式,围绕中药材的种植、收获、加工、贮藏、保鲜、销售等环节,从“技术指导”到“产品加工”到“产销对接”等各个环节确保有人指导、有人对接、有人服务,努力实现科技支撑、信息对接和增产增收的多重目标。下一步,市农艺院将因地制宜,从品种保护与选育、规范标准生产加工规程,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入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在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总结的基础上,积极和相关药材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引种筛选适宜金昌地区种植和发展的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作者系市农艺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