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在大棚里抓的人,叫刘恒亮,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别人在温室里种些豌豆,一年挣不了一万元,而他的温室大棚一年能挣两万多元。因为他们的大棚里能产生三份收入。那三项收入呢?有卖毛豆的?捕鸟?或者是饲养鸟类?
这个棚子里的第一笔收入,当然是种大豆来卖毛豆。一间温室大棚种一季毛豆,能卖出一千多元。一年种植两季,收入可达二千多元。刘恒亮建了二百多个温室大棚,但是毛豆的收入,对他来说,只算小钱。在一个温室中,大多数收益来自第二份收入。
那第二个好处是什么?种粮的人都知道,庄稼最担心害虫。但刘恒亮的第二份收入,来自大豆上的虫子。这个小虫喜欢吃大豆叶,当地的人把它叫作豆丹。这种小虫,一看就会起鸡皮疙瘩,到底有什么用途?这种虫子,就是我们所说的虫子,在灌云县就是一种美味,而且价格也很贵。
之前,也有人建大棚种毛豆,养豆青虫,由于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很低。在市场上出售豆丹,价格很高,一般人很难吃到它。在灌云县,有很多人,到全国各地回收豆丹,她们逐渐培养出专业的豆丹经纪人。为什么豆丹的产量提不起来呢?原来,豆丹繁育缓慢,人工繁殖一直失败,导致产量低。
八年前,在村中养殖的刘恒亮听到连云港有人人工繁育豆丹成功。觉得自己创业的机会很大,便前往连云港考察。
刘恒亮从连云港回到家乡,立即筹款近百万元,在村里办了一百多亩地,建起50个温室大棚。为使豆丹逐步繁殖,在大门口设立了繁育室。人工繁殖豆丹的关键在于培育出合格的幼虫。而刘恒亮就卡在这关键环节上了。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刘恒亮最终觉察到问题的根本所在。下接幼虫,培育幼虫等各个阶段,都可以顺利进行。小豆子从叶子上挂起豌豆,过了二十五天,就可以去摘豆出售了。
那年,刘恒亮10个温室大棚内总共产豆丹三百斤,均价600元一斤。这样,他就更加坚定了培育趋势豆丹的自信。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刘恒量把幼虫生产量提高到3倍多。每到冬暖夏凉的时候,温室里的面积增加到二百二十亩,到了豆丹销售的时候,很多经纪人就在刘恒亮的温室外面,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买小虫。
看到刘恒亮成功地饲养豆丹,许多人来找他学习训练。刘恒亮不但教大家自己饲养的经验,还创办了豆丹养殖合作社。周围数百名农民在他的指导下,种豆、养虫、创收。
随着豆丹生产量的提高,价格也慢慢下降,豆丹逐渐走上了大众餐桌。对很多农民来说,虽然价格下跌了,但是生菜产量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
此时,刘恒亮又开始琢磨着第三笔收入。原来,温室大棚种植了两季豌豆之后,到了十月就空闲下来了。按照试验的比照,他最终会种植芦蒿,作为第三种收入来源。刘恒亮靠着各种各样的两茬芦蒿,一座温室大棚的收入可以多达数万元。
一座温室大棚可以挣到三分钱,离不开高效利用田地和科学合理的套养技术。肯动脑筋爱琢磨的新农民,肯定可以找到一个发家致富的特色农业。本期短片告一段落,感谢各位观看。关注强大,让您提供大量的企业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