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口村位于李官镇的东北角,地处与沂南、河东搭界的地方,过去,由于全村只有一条通往李官镇驻地的羊肠小道,造成了经济闭塞,那时候老百姓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狼都不来俺小河口村”。然而,农村公路的发展,不仅让村里的路四通八达,更是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间,村里路的变化也见证了小河口村的新生活。

过去守着土路一年收成几百块 现在条条大路通“小康”

1

孙建峰向记者讲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驱车来到小河口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新建的小区,脚下是平坦的水泥路,一番新农村的景象呈现在眼前。

今年53岁的村民孙建峰正准备去自己的低温大棚看看西红柿,问起村里的变化,孙建峰感慨万千。他向记者讲述了小河口村过去的样子,建国后村里只有西边一条不足3米宽的小土路,仅能容下独轮车。地里种的是玉米、小麦、花生等传统农作物,加上多为丘陵地,那时村民只能看天吃饭。“路孬、地孬、水孬,即便李官镇的人,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村。”孙建峰说。

要说好日子,得从2003年实施“村村通硬化路”后开始。转眼间,小河口的路四通八达,村东有了滨河大道;村西老路也拓宽硬化;村北紧邻蒙河;村南也修了水泥路。“现在上我们村走哪条路都行,到市区走滨河只要半小时,再也不是‘三孬村’了。”

1

如今的小河口村,正在正在致富路上小跑。

1993年,孙建峰承包了十亩地种花生,一时成了村里的“小能人”,可一年辛苦下来,毛利3000元,“刨去成本,剩不了几百块钱。当时也有人种桃,可路不好,收了也卖不出去。”

“自从修好了路,我们的桃就不愁卖了。”村支部书记马振全介绍说,现在村里70%的村民都在种植桃子和经营大棚蔬菜,日子越过越红火。

孙剑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家里种了三亩二桃树,还承包了一亩低温大棚,“今年最少挣三万五,我打算攒着给闺女买辆汽车当嫁妆!”谈起今年的收入,孙建峰的心里美滋滋的。

公路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1

谈起自己的年收入,老孙的心里美滋滋的。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把新建改建1000公里农村公路列为全市“十大为民工程”,2012年又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目标提高到1500公里。仅“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省补助的基础上,市、县区两级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5.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592公里,大中桥梁667座37316延米,是我市历史上投资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到2011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62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6公里,国省道2032.3公里,农村公路20577.5公里,行政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9.3%,临沂市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被列为全国公路运输枢纽。

路通则百业兴。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拓展了农村的发展空间,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民得到了实惠。小河口村70多岁的孙化松老人说,“修了路,东西能卖出去,外面的新鲜东西还能进来,村里的经济发展就不成问题。过去觉得能吃饱就是好生活,现在路通了什么都有了,水、电、教育啥的都通了,过去想到的现在早就实现了,过去没想到的现在全实现了。”

记者何青 通讯员黄蕾 闵旭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