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每年举办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宣传推介了一批先进适宜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技术,对发展绿色渔业、提升种养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获奖模式案例进行了梳理。本期科技版对其中两个来自我省的技术模式给予刊登,供广大种养经营主体参考借鉴。

半山区地形多元化稻鳖综合种养模式

模式介绍

半山区地形多元化稻鳖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适宜浙江半山区地形的稻鳖种养模式。该技术通过多年实践,实现了种养无缝对接,达到“一水多用、多元融合”,提升了稻田的经济效益。近3年,在浙江辐射推广约1.05万亩。该模式由杭州昊琳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推荐参评。

技术要点

半山区地形多元化稻鳖综合种养模式,关键技术在于构建不同深度的“深、浅、沟、坑”进行无缝对接,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用”的综合目的。稻鳖综合种养模式的关键要素在于水稻种植品种选择、种植茬口的合理设置、养殖品种选择以及三段式鳖的养殖技术。种养品种如何相辅相成、提升产品质量,是该技术的关键所在。

(一)改造“深浅沟坑”。半山区地形稻鳖共生系统“深浅沟坑”的建造,其原理是采用稻田“深浅沟坑”的改造方式,即稻田进水渠下方设越冬坑(7%)、深水沟(1%)、浅水沟(2%),面积控制在10%以内;坑与沟无缝连接。进排水渠道独立分开,进水口建在越冬池上方,排水口设在“丑”字形浅沟末端,并在排水渠道出口设置防逃栅。中华鳖越冬池养殖尾水可经过深水沟循环至稻田利用。排水处使用Pvc管,可接到外部水稻单作田中多次使用,有效增加养殖尾水使用区域,达到零排放目的。

(二)筛选优质水稻品种,优化种养技术。以抗病力强、抗倒伏、分蘖强、高产、口感好为目标,优选“甬优15号”“甬优59”“华中优9326号”“甬优5552号”等晚熟水稻品种。水稻育秧播种期在5月中旬,插秧时间为6月初;以直距40厘米、行距30厘米进行机插,亩插秧5500丛;也可以采取直播方式,亩建议种子使用量1.5公斤,田坂间隔3-4米起丰产沟便于管理。采取稻鳖共生、越冬坑浮床水稻等种养模式。

创新稻鳖共生越冬池浮床水稻种植技术,按照越冬池塘面积适量安装浮床,固定位置叠放。选择“江两优7901”“嘉禾香1号”等矮秆品种,适当提前育秧以便与大田同期收割。5月初,采取小田直播育秧,下足基肥,20天后再使用少量尿素促根换根;5月底,带泥秧苗按照3-5株/孔定植。定植7天后,使用少量尿素和干菜籽饼追肥(每亩5-10公斤)。

(三)规范加工、保鲜粮食。一是确定稻谷烘干参数。水分控制在13.5%-13.8%最佳,烘干后稻谷需存放10天左右,保证大米颗粒完整度。二是建立加工分级标准。按照收割入库的水稻品种、品质,建立特级、一级、二级3个标准。三是确定大米保存技术。大米加工后放入冷库,冷库温度保持在-3℃、持续24个小时左右,再升到7℃—11℃进行保鲜。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生产优质产品、带动增收致富。通过温室、越冬坑、大田三段式共养,确保鳖的养殖年份达到优质产品要求;创建品牌,年产量达1.5万公斤,售价常年保持在240元/公斤以上。大米香、糯、滑、亮,年产量达150吨。大米平均售价16元/公斤,实现订单化、多渠道销售。该模式亩均利润达2.4万元,真正实现“百斤鳖、千斤粮、万元钱”。

(二)生态效益

推行绿色防控、实现肥药双减。一是综合种养系统中小鱼、泥鳅、螺蛳、小虫等鲜活饵料繁多,能满足高品质生态甲鱼生产条件,降低饲料投入量。二是结合无人机飞防,集成应用杀虫灯、色板、声光控等物理防控技术,推广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田埂、堤坝种植蜜源性植物。三是稻鳖模式使土壤质量明显提升,表现为土质变软、变松、变黑、肥力提高,化肥使用量下降70.3%,农药使用量下降71.4%。中华鳖养殖尾水经过越冬沟浮生稻、稻鳖共生稻、单养稻3种不同生境的循环处理,氮、磷等被水稻植株高效吸收,实现养殖尾水的循环使用和减磷降氮。

“跑道养鱼+稻渔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模式介绍

“跑道养鱼+稻渔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将跑道养鱼和稻渔综合种养充分结合,在跑道里养殖鲈鱼、鳜鱼等,在稻田里养殖黑鱼、罗氏沼虾、小龙虾、甲鱼等。通过两种生产方式的结合,既可以实现跑道养鱼尾水的生态消化,又可以通过调节水位确保水田旱涝保收,保障水稻稳产,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渔粮共赢”。该模式由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荐参评。

技术要点

充分利用稻田边原有坑塘、高标准农田灌溉环沟等空间,建设养殖区,田块四周设置外围田埂,养殖区和稻田之间用防逃网隔开。

(一)养殖区建设。包括跑道式养殖区、环沟养殖区和养殖污水区。

环沟养殖区:占养殖区面积的55%—65%,在环沟养殖区内按照1万尾/亩或50只/亩密度投放黑鱼(乌鳢)或甲鱼,环沟养殖区塘边种植鸢尾等挺水观赏植物,水面设置生态浮床净化水质。

跑道式养殖区:占养殖区面积的20%—25%,跑道上游安装流水式微孔增氧装置,推动水体在跑道内流动,同时养殖鱼也在“健身”,有利于提升养殖鱼品质和养殖废弃物集中收集。

养殖污水区:养殖污水区占养殖区面积的15%—20%,下游设置集污沟,集污沟内残饵和粪便通过吸污泵抽到稻田内,集污沟的下游污水区沿与稻田边沟入口方向安装增氧机,不断把污水区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水向稻田推送。

(二)养殖品种的放养与管理(以鲈鱼为例)。

鲈鱼的放养。6月下旬至7月初,选择6—8厘米已完全驯化、能吃鲈鱼饲料、规格整齐、无伤病的鲈鱼苗进行投放。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8分钟进行消毒,消毒后按160—200尾/平方米的养殖密度放入跑道。

鲈鱼养殖的管理。每天投喂3—5次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左右,一个月左右进行预防性杀虫、消毒一次。

增氧推水流速调节。初放鲈鱼苗阶段,增氧推水流速平稳,流速不宜太大,快速生长阶段需适当加大流速,确保溶氧充足。

吸污泵开启。养殖前期通过吸污水泵一周左右吸污一次即可,生长快速期每天早晨投料前吸污一次。

鲈鱼的收获。一般在年底或第二年初开始捕捞销售。

(三)稻田改造与水稻种植。

稻田改造:稻田与边沟连接处设边埂;稻田与侧面边沟连接处为田埂,在侧面边沟闸门关闭后,保证水体从稻田间流过。

水稻种植前准备:每亩按照150—200公斤有机肥均匀撒到田块,然后深耕、修田,最后漫水;选择米质优良、抗倒伏、抗病性强的优质米品种或杂交水稻品种,如“南梗5055”“南粳46”“浙湖粳25”等;5月中下旬开始育盘育秧,每盘播种量100—120克,秧龄不超过20天。采用机插或人工插秧,6月下旬前完成插种,亩插丛数1.2万—1.5万,每丛4—5本;在水稻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亩施缓释肥40公斤作基肥或插种时侧深施肥,后期视苗情适施穗肥;移栽后做到薄水返青,浅水分蘖,当总茎蘖数达到预计穗数80%左右时,落干搁田,至田中不陷脚,叶色落黄褪淡,收割前重搁田管理;采用病虫绿色防控,田埂种植蜜源性草花,安装太阳能诱虫灯、性诱捕器等综合措施防控;10月底开始收割,采用收割机收割,留稻茬30—40厘米,收割后晒田消毒,后期逐步灌水。

效益分析

采用该模式的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粮食优储代储,开展“藏粮于社”业务,发放“米票”,建立“粮食银行”。即:合作社按每亩每年190公斤大米的实物标准,以“米票”形式支付给农户作为土地流转费,存取两便,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同时,积极参与湖州市“空仓招标”,2020年中标国有粮仓1000吨,与政府合作收粮,解决了仓储成本高、收购资金大的痛点,增加效益。

钟余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