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是钓鱼的常用饵料,也是家禽偏爱的美味,但很少有人会专门饲养。在湄潭县鱼泉街道仙谷山村,却有人通过蚯蚓养殖,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2019年,家住鱼泉街道仙谷山村的卢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蚯蚓养殖产业,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了解蚯蚓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后,决定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发展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卢军引进蚯蚓养殖技术,以畜禽养殖粪污为养殖原料,产出蚯蚓和蚯蚓粪等产品,在实现绿色循环经济的同时,为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走进蚯蚓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田垄,这是用畜禽粪污做成的蚯蚓养殖床,扒开粪垄,呈现出密密麻麻的蚯蚓。
“蚯蚓养殖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市场前景比较好、见效快,还可以改良土壤,我觉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发展方向。”卢军介绍。
乡村振兴的首要在于产业振兴,而科技支撑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2022年5月,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山地种养循环团队与贵州聚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在鱼泉街道仙谷山村共建种养循环产业示范基地。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紧紧围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集成,为公司提供蚯蚓养殖技术指导、产业发展规划、品牌推广等科技支撑,在助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通过蚯蚓绿色增值转化畜禽粪污,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种养循环产业示范基地建起来后,本来就有一定养殖经验和基础的卢军如虎添翼,养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我的蚯蚓养殖投产面积大约80亩,基地养殖的蚯蚓主要销往渔具市场和水产市场,发往重庆、遵义、贵阳等地。随着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常年雇佣村里劳动力,这也能为村里富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卢军介绍。
“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立足贵州地形地貌特征,紧紧围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集成,形成了山地种养循环这一研究方向,并将其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地方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下一步,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与贵州聚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合作、科学布局,通过蚯蚓绿色增值转化畜禽粪污生产蚯蚓和蚯蚓粪,带动更多群众发家致富,用科技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吴文旋说。
蚯蚓,在中医学上被称为地龙,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效果。同时,蚯蚓富含蛋白质且氨基酸平衡,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此外,蚯蚓还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且养殖原料为畜禽粪便、污泥、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通过蚯蚓的生长繁殖,可以巧妙化解养殖粪污污染生态环境的难题,为农村的废弃物增值处理提供新途径,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是依托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技术支持,持续扩大养殖规模,除了新鲜蚯蚓的销售,还将扩展蚯蚓干的加工生产等方面,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同时发展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养殖蚯蚓,我们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包回收,集中销售蚯蚓,发展衍生产业。总之,希望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卢军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