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北大荒集团洪河农场第六管理区林地边的一处农家乐展现出迷人的景色,果树上挂满泛红的沙果,菜地里长着成熟的蔬菜和西瓜,旁边一处北方少见的荷塘里荷花盛开,莲蓬挺拔。农家乐的主人张景德乐呵呵地招呼着客人。他告诉记者,树林那边才是他的主业:一年出栏1.54万只生态养殖的鸡、鸭、鹅,还有今年引进的肉牛。

明星养殖致富_搞养殖的明星_养殖业富豪

张景德今年69岁,是当地的林下经济示范户,被评为“全省职工创业标兵”。

张景德告诉记者,他是带着“穷根”来洪河农场的。1997年,张景德从黑龙江省海伦县举家来建三江种水稻,承包了200亩水稻,收入并不理想。2002年春,从亲朋好友处借了10多万元,想在种地上好好打个翻身仗,可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把水稻全埋了,不仅没挣到钱,还欠下了一堆债,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前所谓为的困境。

张景德说,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洪河农场党委伸出了援手。按照农场规定低收入户标准,他被确定为低收入户,成了农场、管理区的重点帮扶的对象,帮助他联系银行进行农业贷款,解决种地资金。这时,恰逢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农场为了让张景德尽快脱贫为其协调了20万元贷款,在管理区承包了168亩人工林。

2013年,洪河农场出台了发展自营经济和林下经济的惠民和扶贫政策,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张景德承包的林地成为致富的舞台。张景德利用自家栽种的人工林搞起了生态家禽养殖,管理区党支部和工会从引进鸡雏到购买饲料、疫病防疫再到销售做到全程跟踪服务,协调农场畜牧防疫部门及时按期对鸡禽进行防疫。当年秋天,8000多只溜达鸡全部长到了6斤多重,销售时管理区党支部和工会一面帮忙协调农场电视台打广告、做宣传片,一面到农场农贸市场及周边农场的市场和超市帮忙联系销售。张景德一举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张景德并不是农场职工,农场对他的帮扶始终如一。洪河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于君说,农场在扶贫攻坚上没有内外之分,只要是农场辖区内的贫困人口都一视同仁去帮扶。

张景德在农场林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将168亩林地化分了4个放养区,定区、定时放养,让植被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起到了肥地、肥禽、丰林的良好效果,使得发展后劲儿更足。2015年和2016年,进一步扩建了300平方米圈舍,建了15亩的养鱼池。酿酒厂房400平方米,并取得散装白酒生产资质。同时投资20余万元开办了一家农家乐饭店,形成了酒糟喂鸡,鸡粪喂鱼,鲜鱼供市的立体多元发展模式,正式升级为“德福生态养殖园”。

在精准扶贫期间,农场共确定了30户精准扶贫户,农场党委号召全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张景德冲到了前面,有25户贫困户在他的帮助下发展养殖业,形成了“帮扶党员干部+德福生态园+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帮扶党员干部为贫困户协调养殖资金等,张景德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防疫、销售等。张景德还主动为5户贫困户代养由帮扶单位购买的1000只鸡雏,每年每户分红3200元。

随着生态养殖规模的扩大,管理区帮张景德注册了“老张头”品牌,实现了销售与互联网对接,生产的品牌彩色鸡蛋、特色禽类肉食,粮食散酒等产品挂靠“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北大荒”等北大荒集团高价值品牌,产品销往省内和北京等地。张景德被评为北大荒创业之星。

张景德说,今年他家的生态园有笨养“溜达家禽”15400余只,年产“笨蛋”7万余枚,“笨蛋”一项的年产值约在21万余元左右,小烧白酒产值15万元,加上农家乐和养殖肉牛的收入,今年产值能有110万元,利润55万元左右。

养殖业富豪_搞养殖的明星_明星养殖致富

张景德说:“多年来,在农场党委指导帮扶下,我终于让那片致富林地越来越富庶,创业路越走越宽。我希望在党的好政策下,在这个新时代里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民通过创业发家致富,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作者:赵爽 魏希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伟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