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已过,春分未至;山风微凉,阳光煦暖。赤松茸撑开鲜艳的小伞,羊肚菌竞相拱出地面,芦笋青苗扰动光影,金蝉卵枝似枯实荣,黄精块茎土中扎根……
近两年,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石都庄村通过发展菌菜轮作、立体种养,全力打造产业振兴新动能。
石都庄村大棚里的赤松茸正值采摘期。
“目前,在家的村民普遍年龄偏大,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不现实。”石都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舜平表示,升级种植模式是为了让在家的中老年村民有活干、能挣钱,也让农业生产的回报更有确定性。
传统产业面临新问题
3月12日,在石都庄村一处下卧式蔬菜大棚内,村民王芹和房翠玲正忙着采摘赤松茸。在阳光的衬托下,赤松茸绽放的伞朵愈加鲜艳。
王舜平举起伞柄有小孩胳膊粗细的两朵赤松茸,面带微笑。“像这样品相的价格高,产量也不小。”他说,春节前村里的大棚赤松茸就已上市,前期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卖得不错;棚采可以持续三个月左右。
“现在每天能采二三十筐。”王芹今年52岁,之前在家伺候老小。自从她干上采摘赤松茸的活儿,既不影响照顾家里,还多了一份收入。按照她的说法,这个活儿干起来不累,挺适合中老年人。
村民在大棚里采摘赤松茸。
早在1998年,石都庄村就尝试学习寿光模式,在当地率先发展冬暖式大棚,先后建成200多个蔬菜大棚。当年的拳头产品是西红柿,2018年还入选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最近几年,挣了钱的村民不少进城照顾孙辈,导致家中大棚逐渐荒废。而连年重茬连作,也对西红柿品质提升造成了影响。很显然,石都庄村种植产业需要作出调整,重新出发。
“前些年,乡亲们挣了钱,帮孩子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王舜平介绍,现在,不少人照顾完孙辈回来了,“上了岁数没活干、没钱挣,心里空落落的”。
如何给这些村民创造一个挣钱的抓手?省时、省力、省工,成为石都庄村种植业调整首先考虑的问题。王舜平带领村“两委”成员先后赴安徽宿州、河北邢台以及菏泽单县等地考察学习。
石都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舜平。
“最终,我们决定探索发展菌菜轮作种植模式,引进赤松茸和羊肚菌。”王舜平对农村大众记者说,食用菌种植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劳动强度低、经济效益高、收入见效快,而且采收后的菌床营养成分高,可改善土壤环境,起到为蔬菜生长抑菌供养、抗重茬的作用。
敢想敢干解锁新发展
在山梁另一处,一间半卧式蔬菜大棚的入口更低矮些。小心翼翼弯腰而入,里面光线昏暗。待眼睛适应后,便见数千只白色的肥料包躺在一道道土垄上。
细细观瞧,发现土垄上、土垄间已经拱出无数灰头白杆的菌株。这便是王舜平珍视的羊肚菌了。因为羊肚菌不好种,所以他安排了专人,每天小心地伺候着。目前来看,丰收在望,每亩产值预计可达十万元。
2023年,石都庄村通过“三资”清理收回土地300余亩,盘活原有大棚15个。其中,14个大棚种植羊肚菌、赤松茸,另有一个芦笋育苗实验棚。
“菌菇种植关键在技术,体力付出没有那么多。”王舜平笑着说,“我们邀请刘春华老师担任技术顾问,街道上也安排农艺师刘波作为乡村振兴科技顾问,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提供全程服务。”
此外,合作社技术员王怀水以前在南方学过,又拜了刘春华为师。因此,石都庄村发展菌菇种植,技术上没问题。
来到村头的一片白杨树林里,刘春华边走边看,不时提醒王舜平需要注意的管护问题。他拨开土垄表面,露出簇簇白色的菌丝,长势喜人。“这是我们在林下种植的赤松茸,目前有20亩。”王舜平介绍,林下赤松茸4月份就能上市,采摘可持续到9月份。
王舜平与刘春华(右)交流林下种植技术问题。
在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王舜平准备发动更多农户引进羊肚菌、赤松茸,结合丰富的西红柿种植经验,实现菌菜轮作、生态发展。他说:“搞食用菌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将秸秆充分利用起来。”
“将秸秆发酵处理后,用作赤松茸的肥料,每亩可消耗干料6吨左右。”王怀水解释道,“秸秆露天堆放发酵15天,中间翻堆一次即可,也不算费力费工的活儿。”
这样一来,村民们就不存在焚烧秸秆的需要了,可以直接卖给合作社,还能多少有点收入。对王舜平来说,产业新升级就像打开了科技树,能不经意间解锁新的现代农业之便、之利。这让他越干越起劲儿。
之前,他们在赤松茸大棚里试验了套种芹菜,春节前卖了一季反季菜。“等这一季的赤松茸和羊肚菌收完,就该西红柿上场了。”王舜平盘算着,“选择蔬菜主打西红柿,还是想发挥利用好农户以往的种菜经验。”
刘春华退休前在山东省水利厅工作,最近七八年一直坚持在田间地头潜心研究菌菇种植。他说:“王书记种菌菇是把它当作一个产业来用心发展,这是让我特别佩服的地方。”
芦笋、金蝉、黄精“三合一”
在选择发展菌菜轮作之初,王舜平最担心的就是销路问题。“菌菇属于鲜品,不及时销售出去就意味着损失。”站在自制的切片机前,他笑着进行演示,“一放一切,非常简单,累不着!”
合作社专门购置了烘干机,赤松茸伞柄切片后放入机器内烘干,十小时后出干品。“愿意收购干品的客户不少,这下就解决了菌菇鲜品销售的后顾之忧。”王舜平说,发展乡村产业得按市场规律办,也要举一反三,大胆尝试。
石都庄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落,土地多为山岭薄地,但林地资源丰富。王舜平很清楚,单靠大棚种植难以充分释放村庄存量资源的潜在价值,创新发展林下经济是个不错的选择。
王怀水(右)展示刚摘下来的羊肚菌。
在宽敞明亮的芦笋育苗实验棚里,进门便见捆扎齐整的枯树枝排排挂。“这是金蝉卵枝,都是去年夏天从石都庄及周边村庄的树林里采集回来的。”王舜平介绍,通过仿自然孵化,今年5月中旬金蝉若虫出来后,可以将它们殖种到林下。
石都庄村现有集体林地三处,共计100多亩。目前林下养殖金蝉已经发展50多亩,计划2024年再追加五六十亩。据王舜平估计,林下养殖金蝉每亩纯收入可达七八千元。
不过,这还不是石都庄村产业升级的最大亮点。在这实验棚的入口处,展示牌上的几个大字或许点出了紧要处——芦笋金蝉。“芦笋根系发达,全部为肉质根,可为金蝉若虫提供充足的养分。”王怀水介绍,这样模式下的芦笋、金蝉生长速度快,发育得个头更大。
2022年,合作社试种芦笋成功,并开展育苗;2023年,种植芦笋十几亩;2024年,将发展至三五十亩。“我们按照两米的行距种植芦笋,在其根部殖种金蝉若虫,行与行之间再种上喜阴湿的黄精,鸡头黄精。”王怀水介绍,“按照王书记的设想,一地三收能有效防范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
据王怀水考察,近年春季芦笋收购价在每斤10元左右,一季春笋可创造产值每亩万元左右;夏季的金蝉,每亩产值也在万元以上;到了秋季,黄精长得根茎肥壮饱满,又可带来每亩3至5万元的产值。
“传统农业产值低,抗风险能力差。”王舜平说,通过发展菌菜轮作、立体种养等农业模式,就是要形成产业新动能,让地里的收获更有确定性、乡亲们口袋里的钱更有保障。
3月13日,又有3700多斤黄精块茎运到了石都庄村。“预定的黄精种子,也在催我们去提货。”王怀水最近忙得不亦乐乎,“王书记这是领着我们在下一盘产业振兴的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