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中,方方正正的虾塘一个接一个,一片连一片,池水碧波荡漾,“洋气”的南美白对虾竟然“游”进了盐碱地,成长为杭锦旗的特色产业。
工作人员熟练地将一筐筐鲜活的南美白对虾进行挑选、称重、快速冷冻、包装,为了保证产品品质,当天就要全部发货。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和吉日嘎朗图镇光茂村东烁水产养殖基地,几乎同一时间出现这样热闹的场面。
“盐碱地里养对虾”的做法在几年前没有人相信可以成功,如今在杭锦旗已成为现实。
独贵塔拉镇地处内蒙古西部黄河流经区域,土地盐碱化严重,不宜农作物生长,且改良难度大、成本投入高,全镇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为突破盐碱地对当地发展的桎梏,改善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变“废”为宝,独贵塔拉镇党委、政府积极发挥增收致富指导员作用,鼓励本土企业家积极调研,大胆创新,带动发展。独贵塔拉镇水产养殖大户王长贵走访考察后发现,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许可行,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最重要的是非常适宜在盐碱地中养殖。接下来,王长贵专心扑到养虾技术学习研究中,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良中,逐渐掌握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
如今王长贵的黄河沿岸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形成南美白对虾淡化、标粗到成虾养殖、成品加工的成熟产业链,被评为“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杭锦旗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示范基地。
养殖白对虾,光有学习的热情还不够,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虾苗培育和病害防治。“南美白对虾比较娇气,对水质环境、气象环境等都有要求,如果苗种质量不好,养殖的可控性就较差,很容易发生病害。”吴桃说。
2017年,吴桃作为科技特派员被派到杭锦旗独贵塔拉负责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养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想起当年的曲折,吴桃记忆犹新。
“养虾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非常用心,苗场虾苗的盐度通常在千分之二十,虾苗运回来后,需要先在车间淡化10天,将其盐度淡化到与当地盐碱水一致,再放到大棚标粗20至30天,才能适应外塘养殖环境,25℃到28℃是适合南美白对虾生长的最佳温度,池塘中的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也需要保持正常,才能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吴桃介绍说。为了调节出适合虾苗生长的水体,他经常需要在温度高达50℃左右的车间里面作业4—6个小时,经过多次尝试,他逐渐掌握了淡化水体技术。
吴桃还通过举办培训班、制作微信小视频、带领养殖户到外地考察、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入户活动,为推进现代虾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2023年,独贵塔拉镇党委、政府持续以虾为媒,鼓励引导当地龙头水产养殖企业淡化南美白对虾6000万尾,并向周边嘎查村农牧民普及推广,带动更多农牧户依靠南美白对虾增收致富,持续擦亮“独贵塔拉南美白对虾”地标品牌,走出了一条符合盐碱地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独贵塔拉镇盐碱地的“变形记”在杭锦旗并非个例。近年来,杭锦旗“黄河流域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通过几年的推广示范,形成了地区特有养殖新品种,实现了“海虾”内陆本土养殖。
2019年,吉日嘎朗图镇党委、政府引进东烁商贸有限公司在光茂村建设了东烁水产养殖基地。公司利用当地荒废闲置的盐碱地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改造水塘周边的盐碱地土壤结构。“土壤中的盐分溶到水塘后,盐碱成分会明显下降。开挖100亩的池塘可恢复周边耕地60亩。通过养殖水体循环使用,可节约水资源,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曾传东说。
2022年,该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工厂化对虾养殖技术,在村集体土地上建设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6栋连体温室大棚作为标准化养殖车间,并配备水质处理池及智慧水产养殖等相关配套设施,让南美白对虾住进“暖棚”里。实施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养殖效率比原先土塘养殖可提高10—20倍。通过“村集体土地入股+公司规模化养殖”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南美白对虾特色养殖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5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农牧民就近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今年吉日嘎朗图镇再次扩大了对虾养殖面积,投放对虾苗近2000万尾,通过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实现四季循环养殖,预计每季亩产量1.2万余斤,产量增加近20倍,按每斤25元计算,预计每季亩均效益能达到30万元。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下一步,杭锦旗将重点推广宜渔盐碱地综合开发,在虾苗淡化、标粗及外塘精养等技术上持续发力,持续优化和探索养殖技术,促进全旗水产养殖业平稳有序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