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 张懿嘉 巴中频道 马小米

初冬的清晨,天还没亮,位于巴中市巴州区三江镇明月寺村的圭地械贤养殖场已经亮起了灯,养殖场的“主人”张佳小心地走进猪舍,查看每头猪的状况,随后开始搅拌猪食、添水。趁猪仔们悠闲觅食,张佳认认真真清扫起了猪舍,这群膘肥体壮、身形圆浑的“幸福猪”,正是张佳的“致富宝贝”。

返乡创业开办养殖农场

出生于三江镇双寨村的张佳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娃,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农民,靠种庄稼维持生计。

时针回拨至2010年,25岁的张佳怀着对大山外广阔世界的憧憬离开家乡,远赴千里之外的乌鲁木齐,做起了建筑施工。他一边工作一边积累经验,很快就能独自承包一些工程和项目,积蓄也渐渐多了起来。“收入可观,但始终没有归属感,建筑行业也越来越不好做。”在外小有成就的张佳考虑到职业发展的瓶颈,决定换一种活法。

“三江这个地方三河环绕,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质良好,这里养的猪肉质优良、口感出众,要是能够大规模养殖,肯定大有可为。”2020年,回乡探亲时,看着依山傍水的家乡,返乡创业的想法在张佳脑海中萌生。

下定决心,说干就干。回到家乡后的张佳积极了解当地产业扶持政策,多次实地考察,最后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的三江镇明月寺村流转土地50余亩,与温氏集团合作成立了圭地械贤种养殖农场。

边干边学提升养殖能力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心里想着,不就是养个猪嘛,每个农民都会养。”可现实是,困难远比他想的要多,“饲料搭配、猪崽生病、环保达标......这些问题经常让我发愁。”张佳苦笑,即使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可实际运转起来才发现并不简单,加之新冠疫情影响,第一年的农场收入不容乐观,这对于初次创业的他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这一次的失败,给了张佳一记当头棒喝,也让他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但是,暂时的困难并未阻止他前进的步伐,反而让他更清楚地意识到经验和技术的重要性。

“决定的事就要干到底。”张佳坦言,“回乡创业压力不小,尤其是刚开始就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我们农村家庭来说,并不是笔小数目。”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勤奋好学的张佳白天在猪舍干活,晚上则腾出时间参加温氏集团的线上、线下培训,利用网络平台求教于养殖专家。他的抽屉里至今还保存着两个褶皱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学习笔记。

养猪这回事,没有捷径可走,不仅要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在猪场里不断观察、总结,这样才能养好猪。”踏实勤恳的他深知养猪的辛苦,每天吃住都在猪舍,丝毫不敢懈怠。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不断的实践琢磨,张佳逐渐掌握了养殖技术,还自学了饲料加工和兽医知识,很快就从“门外汉”变成了颇有经验的养猪达人,并探索出一套较为先进的生猪饲养程序。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生猪住上了“单间”,智慧平台成了“管家”,温控系统、监控设备、干湿分离机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掌握猪场环境和每头猪的健康状况。

在他的悉心管理下,养殖场慢慢有了起色,开始盈利。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农场现有育肥猪2200余头,年出栏4400头(2批),直接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实现纯利润收入60余万元。两年间,圭地械贤种养殖农场被确定为四川省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于2023年获评“2022年度巴中市返乡入乡创业明星企业”。

强化担当带领群众增收

通过不断摸索和潜心经营,养殖场规模效益稳中有进。“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张佳深知大山里的群众走出去不容易,便采取“集团+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吸纳周边农户5人就业,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

“平时的活儿就是配料、清理圈舍,在家里带孙子的同时还能领到4000多元的工资,日子是越过越幸福了!”60多岁的冯光文便是受益者之一,言语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怀着“深耕一行、造福一方”的初心,张佳还引进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将腐熟发酵后的猪粪免费提供给周边村民,用于农作物及果园灌溉,不仅有效解决了生猪粪污和异味难题,还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指着不远处的养猪场,张佳憧憬道,“接下来,我还要继续探索种养循环模式,等资金回笼后扩大养殖规模,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我们的农村发展更有活力、更具魅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