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深秋已显寒意,但平利县三阳镇小富沟村的500亩绞股蓝产业园却长势旺盛、一片生机。产业园里的绞股蓝“小草”却与一个海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创业者情倾农业
令许多人感到惊奇的是,这片产业园的业主罗洲居然是一个“80”后海归。他大连大学毕业后远赴加拿大留学,在尼亚加拉学院攻读管理专业,2013年学成归国,还带回一个美国媳妇儿。归国创业初期,他在家乡汉滨区创办了一个教育培训机构。2015年,教育机构的创办遇到了“瓶颈”,他决定调整自己的投资和发展方向。
具体投资什么呢?时隔多年,罗洲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有一种爱喝的饮料——“绞股蓝可乐”。他的妻子也告诉他,绞股蓝在美国也有广泛的种植和应用。种绞股蓝,一个在平利工作的同学告诉他,平利处于富硒带,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好、基础好、政策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沃土,更是绞股蓝的源产地。
说干就干,罗洲立即到平利调研考察选址,先后跑到了广佛、长安、兴隆等大半个平利,还是没有定下来,最后有人建议他去三阳镇看看。在三阳细细考察了一番,小富沟村海拔气候适中,温湿搭配适宜,没有工业污染,让他最终选择在这里落地建绞股蓝产业园,并成立了华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筑梦者一路艰辛
“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但凡事开头难,头绪万千繁。租地、招工、锄草、翻土、播种、建厂…… 有的农民认为这个喝过“洋墨水”的年轻娃来当农民,不愿把土地流转给罗洲,他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替他们算经济对比账,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他们。流转来的很多是荒地,草比人高,锄草的人都直摇头想打“退堂鼓”,但他带头钻进草丛里开荒,硬是咬牙挺过来,将一片片荒地变绿园。他订购了“个性化”的机器,精益求精地反复试验,并虚心向徐家振等绞股蓝研究专家请教,炒制出来的绞股蓝可以冲泡十次不变色。今年夏天,遭受几十年难见的特旱天气,大片的股绞蓝都被晒得焦灼了,他天天泡在地里、睡在厂里,几乎没回过家,他由一个光鲜亮丽的海归俨然变成了一个“泥腿子”,他的美国媳妇儿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调侃他是个“村夫”。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恁劲儿,罗洲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让产业园成了气候,很多人由开始的“不相信”和“看笑话”变成了翘起大拇指。略显腼腆的罗洲,谈及产业发展时却信心满满:“我们的绞股蓝品种优良、工艺独特,有消费者称我们的产品为‘青山绿水汤’,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广阔市场。”他的计划排得满满当当:套种玉兰、木槿、丝棉木等物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园;通过定制化产品等方式扩展销售市场;对绞股蓝进行萃取等深加工,让其口感更易于接受;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研究推广机构……
带富者助力脱贫攻坚
创业伊始,罗洲就意识到,如果投资创业,仅仅是为了对财富的追逐,那就会被迷障双眼,成为财富的奴役和工具。他说:“这里的群众给了我施展理想的天地,我理应感恩思源,担当社会责任,对他们有所回馈、有所贡献,这样才能获得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小富沟村是贫困村,他把带动群众快速脱贫和增收致富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土地真正成为有价值的“金窝窝”,增强农户自生能力。在招用务工人员时,他竭尽全力地吸纳周边贫困群众。一年里,共有70多个农民在产业园务工,其中54个是脱贫对象,仅劳务工资支出就高达150万元。小富沟村3组的齐永勇夫妻两人,在厂里负责制茶的年收入有4万多,忙完制茶季又在产业园里锄草,又能收入8000元,家里的两位老人平日里采摘,能有1万元左右的年收入,相加起来,一家人一年能有6万左右的收入。夫妻两人都说,这样的收入以前简直不敢想,种庄稼、打零工,忙死忙活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的日子有了奔头、多了甜头,多亏有了罗洲这个年轻人。为了更好地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分享机制,他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不仅保价收购入社农户种植的鲜叶,还对获得的利润进行二次分红。他的妻子说:“绞股蓝产业是他的梦想,可以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我同意他从事这份工作,非常支持他。”
罗洲表示,随着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以后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积极参加扶贫帮困、助学助残、关爱孤寡、救灾济病等公益事业。站在产业园边远眺,罗洲正目光坚毅而深邃,一畦畦绞股蓝尽情地用饱满的碧绿渲染大地,犹如希望铺满创业路。(通讯员 刘勇 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