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农网,

海参的习性及参虾混养

海参在我国沿海有60多种,可供食用的20余种,其中刺参、乌参、乌元

参、梅花参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名贵海味品。现将刺参的人工养

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刺参的生活习性:刺参属狭盐性动物,生活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澈、

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岩礁底或沙底。其生活区多富有底栖硅藻及大型藻类。

幼小个体多生活在大叶藻基部及礁石、砾石下,成年个体逐渐移向深水区,

即分布在水深8~20米的海底。

刺参用触手扫、扒底质表层中的底栖硅藻、海藻碎片、细菌、微小动物、

有机碎屑等,将这些物质连同泥沙一起摄入口中。其摄食量相当大。摄食

强度具有季节性,3月份摄食量最高,8月中旬最低。当水温达到20℃~

24℃时,要进行“夏眠”。在我国的黄、渤海区,其“夏眠”期大约为100天

左右。当其受到强烈刺激或遇水质浑浊等恶劣条件刺激时,会将全部脏器

从肛门中排出体外。与此相适应,其再生能力很强,条件适宜时,失去的

脏器及切断的体段均可再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二、刺参人工养殖情况:搞好刺参人工养殖的关键是解决大规格苗种。

因此,当年繁殖的体长1~1.5厘米的稚参需经过海上或室内“中间育成”使

之成为3厘米的幼参。以不投饵为前提的“中间育成”,其场所必须选择在

有机质和浮泥容易进入,并沉于育成笼内的泥底内湾,该湾应具备有机悬

浮物较多,且风浪较小的条件。育成设施为改良的鲍中间育成笼,金属框

架规格为60×60×30厘米,笼外包罩的网衣,其网目应依入笼参苗的大小

今日三农网,

选定,笼内铺设黑色的波纹板。试验表明,每笼放入的参苗不应超过400

头,经过3~3.5个月育成,体长可达3厘米以上,成活率为82%~100%。

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所用器材,应力戒参苗的机械损伤及从网缝中逃

逸。

10月至11月末生长迅速,以后随水温下降而生长变慢,从2月上旬开

始,随水温上升,生长速度再度增加。苗种的个体越大生长越快。在养殖

过程中,苗种若经过分级选别后再入笼养殖,其生长整齐且速度较快。饵

料以投鹅掌菜及其他褐藻类较好。经4个多月的养殖,体长达到10厘米

以上者约占25%。

三、利用虾池混养刺参的关键技术:

1.在虾池投放不规格石块堆或空心砖、网箱。

2.进行漂白粉全池消毒,然后纳入清水并把水质培养好。

3.刺参是以植物性为饵,只要水质培养好,就不需再投饵。

4.刺参适应的水温是零下3度至零上28度,盐度偏高好。

5.夏天高温季节时,虾池应纳潮提高水位以利渡夏。

6.投苗时间一般为每年9~11月份,每亩放养密度4000只,应以大苗为

好。

7.参、虾混养,参可净化水质,从而达到参、虾双丰收。

今日三农网,

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沿海地区海参养殖业蓬勃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

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从2004年水产养殖病害测报中可以看出,

海参病害以2月份~4月份最为严重,7月份~9月份趋于平缓,进入12

月份以来又有爆发迹象。海参病害的发生对海参养殖业产生了一定冲击,

影响了海参养殖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笔者结合生产实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苗种问题全人工育苗成功解决了海参养殖的苗种数量问题,但随之而

来的苗种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者。育苗生产不规范,造成苗种质

量下降,直接影响了海参养殖生产的全过程。

2.环境问题首先是选址问题,没有根据海参生物学特性选址,特别是忽

视了无水污染、无大量淡水流入、有适宜的生长环境等自然条件。其次是

池塘建造不合理,池形设计不科学,容易产生死角,甚至有的池塘形成了

“盘子底”或楔子形池塘,不利于水体交换;池塘深度不够,在夏季高温季

节不能有效地减缓日光照射,抑制水温升高,冬季不能防止水温突变对海

参的不良影响;配套设施不全,有的海参养殖池进、排水口共用,不利于

水体循环。最后是虾池改造的养参池没有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是

没有清除丝状藻,在沉积物较厚的地方没有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以促进有

机物分解排出,容易引起水质败坏;新建养参池也没有经过浸泡冲洗和阳

光曝晒,以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析出物,为有益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

今日三农网,

3.放苗密度问题有些养殖者为了追求高利润,盲目加大投苗量。如体长

为2cm~3cm的参苗投放密度以8000头/亩~15000头/亩为宜,但有些养

殖者投放密度达到5万头/亩~6万头/亩,大大超过池塘承载能力,池塘生

态环境恶化,加大了海参生存压力,也是海参在1~2个养殖周期内就发

生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4.饵料单一,营养不足问题人工养殖海参密度较大,仅靠天然饵料生物

不能满足海参生活、生长的需要。投喂饲料的品种过于单一,造成海参营

养缺乏,体质下降;过度投喂又影响养殖水质,恶化海参生活、生长环境。

二、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苗种检验防疫力度,规范育苗场家的生产。政府部门应加强海参

苗种的检疫防疫工作,杜绝带病、带菌的苗种流入市场;育苗场家从长远

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从选择亲参、苗种培育等各个环节规范自己的行为,

避免近亲繁殖、滥用药物等造成种质下降。

2.科学选址。对于水环境,应针对海参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池塘建设的地

址,特别要求水源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27‰。对于养殖

水域底质,底质的类别通常与养殖用水的水质、饵料生物的组成和丰度等

相关,在自然海区,岩礁底、泥沙底是海参优先选择栖息的底质,纯泥底

则海参较少栖息;在养殖条件下,底质虽为泥底,若配置以适宜的隐蔽、

栖息场所,同样可以养殖海参;纯砂底质,须经改造才能建池养参,如掺

进泥土、投放石块等。

今日三农网,

3.合理改造养殖池塘,且放苗前要求彻底清塘。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为宜,

进、排水口设置在池塘的短边,以避免产生换水死角;适当加深池塘深度,

防止水温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对海参的损害;完善配套设施,进、排水渠道

和进、排水口要分开。

4.投苗密度要合理。科学掌握放苗密度,第一年体长 2cm~3cm 苗种的

放养密度为 8000 头/亩~15000 头/亩,体长大于 3cm 苗种的放养密度为

5000 头/亩~10000 头/亩;第二年补充苗种的数量可根据养殖成活率、海

参生长情况等因素加以确定;从第三年开始,池塘内有大、中、小各种不

同规格的海参,既有达到或接近商品规格的海参,也有刚刚放养不久的海

参,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养殖密度。

5.科学投喂和移植天然饵料生物相结合。投喂饵料生物的营养要全面,

投喂量要科学合理;适当移植一些大型藻类,可以起到提供隐蔽场所、提

供饵料、改善水质的作用。可供移植的藻类有裙带菜、海带、鼠尾藻、马

尾藻等大型褐藻及大叶藻。

6.加强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从常规监测、换水、水温和水位调节、

饲料投喂、光照强度调节、防止雨水大量流入、防止污染物流入和敌害生

物清除等几个方面进行。另外,养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一定要注意,如成

活率过低、生长缓慢等现象。

7.增加科技投入,改变养殖观念。需要改变以往海参养殖靠天吃饭的传

统观念,增加养殖的科技含量;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制定养殖

今日三农网,

技术方案,以让管理人员参照落实,并做好养殖记录在海参养殖过程中,

要贯彻“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治思想,从苗种质量、养殖环境、养殖水平等

多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玉环海参养殖喜获成功

浙江省玉环县的消费者可以吃到本地养殖的海参了。养殖户梁和平在玉环

芦浦分水山试养的海参喜获成功,目前,这批海参生长良好,平均个体从

海参苗期的50 克长至100 克以上,预计春节前就可成熟上市。

据悉,海参是一种对养殖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水产品。梁和平曾经在山

东和本地试验养殖海参,并且掌握了海参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规律。

去年 11 月,在玉环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专家的指导下,梁和平投资

40 多万元,在芦浦镇分水山投放了 3000 多斤海参苗,正式尝试海参养殖

并获得成功,结束了该县海参养殖品种为零的历史。

梁和平说,他试养海参成功的消息传开后,各地要求订货的电话把他

的手机都快打爆了。

梁和平算了一下,以目前每公斤240 元的批发价卖,春节前卖掉60%

就可获毛利 30 多万元,到三四月份,再卖掉剩余的海参,不但可以收回

成本,还有一笔丰厚的纯利润。

不过,水产专家也提醒广大养殖户,海参养殖是一把双刃剑,高利润

也伴随着高风险。目前,海参的价格很高,并且消费需求旺盛,具有很好

今日三农网,

的回报率。但海参对生长环境,特别是水温的要求非常挑剔,稍微不慎就

会养殖失败,导致亏损。想要养殖海参的养殖户,一定要在专家的指导下

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海水养殖鱼类和海参的安全越冬

眼下正值北方的隆冬季节,气温骤然下降,给海上养殖业又带来了新的挑

战,尤其是对目前正在养殖中的鱼类和海参,更要采取得力措施以确保安

全越冬。

在海水鱼类养殖中,大多数鱼类最适宜生长的水温是16℃~22℃。近年

来,许多养殖业已逐步由海面网箱养殖转向利用深层海水进行工厂化养

殖,因为深处海水的温度可以达到12℃左右,大大降低了能耗。室内工厂

化养殖的海水需进行人为的更换,而在冬天为了保温和减小能源消耗,海

水更换的频率大大减小,导致水质恶化,且容易发生各类疾病,严重影响

鱼类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对此,一是要减小养殖密度,以 25

尾/平方米~30 尾/平方米为好;二是要加大水体交换量,养殖车间冬季的水

体交换量不要低于 10 个量程;三是要及时清除池内的死鱼和病鱼,勤吸底

和勤消毒;四是对于少量露天养殖池,要适当提高水位,出现结冰要及时敲

碎,以增强水体中的有效溶解氧含量。

海参喜低温,但当水温低于 5℃时海参也会停止生长而进入冬眠状态,

因摄食量不足而对病害的抵抗力大大降低,容易发病。目前,北方养殖海

参多为潮间带和虾池造礁的露天养殖,冬季不少养参池的表面已经结冰,

池水水温接近 0℃,加之海洋潮位低,养参池的水体循环量减少,池水中

今日三农网,

的溶解氧含量也相应在降低,沉积到池底的污泥、杂藻、海参粪便等腐烂

后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氧化分解,海参生长的外部环境恶

化。当水温温差在短时间内超过 2℃时,海参便会产生抗应激反应,超出

了海参的承受能力则海参便会出现肿嘴、吐肠等现象,直到死亡。所以,

在冬季一定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加大养参池水体的交换量,抓住冬季高潮位

时期尽可能多地为养参池注入新水,加深水位以保持水温,水深至少保持

在 2.0m 以上;条件稍差的养参池,必须配备人工提水设备,以增进池水中

有效溶解氧含量,提高水质质量和改善海参生长环境。在为养参池换水时,

不要大排大放,要注意水温的稳定。同时,当水温低于 5℃以下时,要加

强养参池的监测,发现池内有成品海参则一定及时捞出,因为在此环境温

度下远离附着基的海参是不正常的表现,迟早要发病,早早捞出可以避免

病菌传染。

池塘编织布造礁海参养殖技术

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海参池塘养殖已成为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海

参池塘养殖的模式和人工礁的材料多种多样,其养殖效果参差不齐,特别

是软泥底质的池塘,老化程度严重,清淤困难,海参成活率低,生长速度

缓慢,病害时有发生,阻碍了海参养殖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这一技术难

题,是摆在广大养殖者面前的问题。

2003 年,某养参户在100 亩水面软泥底质的池塘中,采用了编织布造礁

海参养殖试验,5 月初放苗,亩放苗4000 头,参苗规格1000 头/kg,经1

年时间的养殖管理,2004 年5 月收获,平均亩产鲜参200kg,成活率达40%,

今日三农网,

试验取得了成功,很好的解决了软泥底质池塘养参难的问题。笔者总结经

验,将该项养殖技术进行推广。2004 年推广面积 2000 亩,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在推广的同时,不断完善养殖工艺,规模逐年扩大,效益稳步提高。

截止 2006 年底,推广面积达 4 万余亩,带动了一大批养参专业户致富,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现将编织布造礁养参技术简述如下:

一、池塘编织布造礁

采用幅宽 8m,长度与池塘等同的编织布缝制成片后,平铺池底,用石

块压住;用废旧泡沫切成 5cm×8cm 的小块做浮漂将编织布的一边浮起,

成为立墙,高度1m,立墙与立墙间隔4m,立墙的方向与进、排水闸门平

行;在立墙间距内,用编织布做成形状各异“波浪起伏”的人工礁,下部坠

石。立墙的两面及人工礁供海参生长、摄食、活动栖息和夏眠,同时又是

底栖硅藻类繁殖、生长的优良场所,为海参提供了充足的优良饵料;平铺

池底的编织布阻碍了敌害生物侵袭海参,提高其成活率,减慢了池底有害

物质上溢水体中的速度,防止了水质突变的发生。

二、编织布造礁步骤

1.加工 根据池塘的大小,将平铺池底和立墙的编织布缝制成一体,并绑

上立墙的泡沫浮漂(1 米1 个)。

2.下池春、秋两季将池塘水尽量排干,把缝制成形的编织布平铺池底,

石块压住,然后在立墙间距内设置形状各异的人工礁,下部坠石。

今日三农网,

3.进水平铺池底和人工礁造好后,进水0.8m~1m,培育水质,繁殖底栖

硅藻类,为苗种提供丰富优质的饵料生物。

三、养殖管理

1.放苗当进水肥水 15 天~20 天后,立墙及人工礁表面长满了大量的底

栖硅藻时开始放苗,苗种必须经过检测为不带病菌、病毒的健康苗种。苗

种规格400 头/kg~600 头/kg,亩放苗量4000 头~5000 头。

2.换水 春、秋两季水位控制在0.8m~1.0m,适当浅些,光照较强,利于

底栖硅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夏、冬季保持水位在 1.5m 以上,水温相对稳

定。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多的换取新鲜海水,换水可带走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带来海参的饵料,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促进海参快速生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