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中药材冬季产新的时节,虽然这个季节在地里干活非常寒冷,药农们的内心却是热乎乎的,今年的药材不仅丰收了,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对于世代以种庄稼为生的农民来讲,投资小、见效快,销路还不愁的中药材种植业犹如一剂致富的“良方”。

近年来,我省中药科技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正从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科技产业大省转变。目前,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全省种植面积达150余万亩,建成了太行山、大岳山、恒山、晋南边山丘陵区四大中药材生产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民致富的亮点产业。

拓宽乡村农业增收之路

作为全省最大的人工种植中药材基地——闻喜县,这两天当地的药农们正在算着他们手中的丰收账。

“我家里有13亩地都是黄芩,孩子都不在家,就我一个人种地,黄芩种着省事,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薛店镇沟渠头村的村民张吴珍这几天都在地里忙着收获黄芩。

沟渠头村是有名的中药材专业村,村里有三千多亩中药材,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八成。黄芩的产量很高,最近的黄芩收购价格是每斤2.2元,每亩可以产2000斤,而价格却是小麦、玉米等普通农作物价格的两到三倍。现在种植中药材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朋友们收入的重要来源。

村支部书记杨锁胜告诉记者:“自从种了黄芩以后,村里每年能收150万多斤,别看这么多,倒是不愁卖,客户就在我们村住着,有多少就收多少。”从河北保定过来的中药材收购商时博辉,这段时间每天能在村里收购3万斤左右的黄芪,他说,过段时间准备再收点柴胡和远志。

闻喜县是一个典型的半山区县,尤其是北垣的几个乡镇,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养育着这里的父老乡亲,小麦的一年一收仅仅使他们不至于挨饿。穷则变、变则通,一些在外面闯荡多年长了见识的农民,开始向几千年来中药材野生和繁育传统技术发起了挑战。他们充分利用该村周围远志、柴胡、黄岑等野生资源丰富的优势,萌生出变野生资源为家种繁殖的念头,经过屡次试种终于获得成功。尝到甜头的药农还成立了闻喜县中药材协会。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种植面积仅远志这一品种在全国就居首位,年销售量占全国总销量的60%,仅在闻喜县薛店镇每年就可以加工90万斤的远志药材,而其中有一半都将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价格达到了每公斤140元。目前,闻喜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药材经纪人500多人,每年可给农民带来3亿元的收入,全县已经形成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格局,成为全省最大的人工种植药材基地县。

点燃农民奔小康的希望

在“中国绿色生态山茱萸示范县”——阳城县,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山茱萸果成为初冬山野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看到如翡翠一般晶莹剔透、饱满圆润的果子,蟒河镇辉泉村党支部书记刘轩太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每年山茱萸成熟时,村民几乎是全家出动采摘。过去还需要自己晒干,现在好了,直接送到镇里的合作社,一沓沓钞票就装进了腰包。

11月23日,在蟒河镇欣康园山茱萸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到处都是红红的山茱萸,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对收购的山茱萸进行筛选、清洗、蒸煮、加工、烘干……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茱萸在市场上很紧俏,一斤能卖到两三百元钱,而离县城最偏远的蟒河镇却拥有10万棵野生山茱萸树的蟒河,村人率先尝到了甜头,每年光山茱萸一项,人均收入就是2000元。面对鲜活的致富典范,蟒河镇政府因势利导,要求每户至少种20棵。于是,全镇37个行政村、2000多农户掀起了种山茱萸树的热潮。

村民们用挣来的钱改善了生活,盖房子、买摩托车、娶媳妇……与此同时,他们还学会了栽培、移苗、嫁接、保花、保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致富的本领增强了。

“我家就种了200棵,现在已有120棵挂果。树龄较长的每棵能产130斤,树龄短的也能产十几斤。”药农刘宪明告诉记者,这些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市场好的时候,一年卖到8000多元,而他用这些钱供三个姑娘上完了大学。

欣康园山茱萸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吉新社说:“今年山茱萸比起往年产量高得多,每公斤价格是2.4元到2.6元。我们采取上门收购、敞开收购,老百姓什么时候来,我们什么时候收。”

蟒河镇是全国四大山茱萸基地之一,因其所产山茱萸个大、色红、药用价值高而驰名全国。为发挥这一优势,他们积极衍生产业链,与中国农科院、山西农科院进行合作,开发了山茱萸茶、山茱萸酒、健康理疗枕头等系列产品。过去山茱萸籽都被当垃圾烧掉,现在经过处理后成为枕头芯填充物,一个枕头就能卖300元钱。今年,该县3万多亩山茱萸喜获丰收,预计总产可达3000万公斤,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带来农村繁荣的“裂变”效应

在浑源县,不少农民视黄芪为孕育致富希望的“小金库”。

浑源万生黄芪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文生介绍,“黄芪长在山坡上,不占耕地、不需农药化肥,不少六七十岁的农民靠着种黄芪每年能赚几万元。”据估算,种植黄芪每亩年收益在3000元以上,由于黄芪种植年限越长价值越高,收购价也逐年上升。

素有“浑源黄芪甲天下”的美誉,为著名的“黄芪之乡”,发展黄芪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县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把黄芪产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按照“集中连片、重点推进、示范带动、逐步扩展”的思路,在适宜种植黄芪的乡镇大力推广黄芪规范化种植,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品牌+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合理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实施、聘请专家指导和全程动态跟踪,在总结传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从种植基地选址、土地平整、行间距的控制到病虫害的预防,全部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GAP规范化生产的综合技术要求规范实施。经过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全县黄芪种植面积以每年2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

2011年,浑源“正北芪”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依托“中国黄芪之乡”、“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县”、“正北芪”国家地理标志三大品牌优势,该县进一步加大黄芪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通过引进黄芪深加工龙头企业,规范田间管理,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先后有丽珠集团、振东药业、亚宝药业、省药材公司等国内大型药业集团投资开发黄芪产业,初步形成了多元投资、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合作共赢”的方式,黄芪这一传统的中药材已成为该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黄芪系列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浑源黄芪正逐步成为我国中药材产业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报记者 张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