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荔枝生产从西汉,到唐、宋,再到明代,民间栽培管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到了明代,南方荔枝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品种也多了起来。
根据明代徐渤的《荔枝谱》记载,在福州郊区的凰岗一村一带,所种的荔枝就有很多品种,荔枝树数量竟达到了几百万棵之多,说是荔枝村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当时的果农,就已经掌握了高空压枝繁殖技术。这可以从邓道协的《荔枝谱》中的记载得知:
“荔枝原无用核种者,皆用好枝刮去外皮,以土包裹,待生根如毛,再用土覆一过,以腊月锯下,至春遂生新叶。”
意思是说:繁殖时,先选取表现好、生命力强的荔枝枝条,刮去一圈树皮,再用湿泥包住;;
等到刮皮的枝条衍生出如毛发一样多的根须后,再加泥将根须全部包起来;
等到年底时,就可以连泥锯下这根枝条,单独育起来,来年春天时就可以生出新的枝叶种下地了。
荔枝的这种高空压枝繁殖技术,也有人叫“圈枝”“驳枝”,至今还有人采用,为的是繁育出来的枝条苗伏用2年就可以快速结果,并且能最大限度保持与母树一样的优良特性。
再发展到后来,随着荔枝生产的发展、品种的增多,有关荔枝的专著也越来越多。
直到目标,明代的徐渤所写的《荔枝谱》中,记述的许多荔枝优良品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的甚至到今天还在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