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腊肉,是浓浓的家乡味,更为村子“修通”了致富路。
在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里一个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深处,有着一个名字诗意浪漫的村庄——万春村。由于山高谷深、路险坡陡,当地人长久以来只种植“三大坨”(红薯、土豆、玉米)。不过,村里家家户户养殖的生猪吃的是有机食物,喝的是山里的泉水,肉味香、品质高,但由于交通不便,生猪肉卖不出去又不耐储存,当地人只好将生猪肉腌制成腊肉。万春村的村民,从小是吃着万春腊肉长大的,对他们来说,腊肉香就是家乡的味道,也是致富路上的味道。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毕业生陈棕森是万春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利用村里的腊肉,打通了万春村的致富之路。这位名副其实的“腊肉达人”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又是如何将万春腊肉“发扬光大”的呢?
机遇,从“草帽”到“学士帽”的蜕变
2018年是陈棕森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时的他正处于人生迷茫期,只有高中文凭的他靠打工为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迷茫之际,陈棕森收到了在万春村做驻村第一书记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老师谭鹏昊的邀请,回乡发展村里的腊肉产业。想着能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出一份力,陈棕森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在多方帮助下,陈棕森带领万春村101户农户创办万春村腊肉加工厂。腊肉加工厂成立第一年,陈棕森他们就做了3万多斤腊肉,产值有120多万元,利润30来万,轰动了整个天元乡。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部分遵循古法制作的腊肉、香肠因太咸或是发酸而被退货,损失了好几万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村民们制作腊肉、腊肠用的是土法,全凭经验,没有一个统一的生产标准。这让陈棕森意识到,必须从作坊式生产转变为标准化车间,只有全面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对接市场。适逢国家“百万高职”计划推行,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将乡村振兴学院办到了村里,2019年4月29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天元乡分院在万春村成立,陈棕森报考了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全日制大学,成为了万春村“上学”路上的“带头人”。
在乡村振兴学院,学员们不仅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而且修够学分还能拿到大专文凭。陈棕森积极协调将“天元班”办在万春腊肉扶贫车间,影响了天元乡54名农民由戴“草帽”到“学士帽”的蜕变。
▲在万春村腊肉加工厂,村民们正在打包腊肉
扶贫先扶智。据悉,三峡职业学院30多名教师进入万春村共建“腊肉学院”,开设“院坝课堂”,办培训班12次/年以上,传授“饲料种植、生猪养殖、腊肉加工、电商销售”等方面的实用技能,使村民掌握高品质生态腊肉生产系列技术。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旺工淡学”模式教学,引领学员在网络空间线上学、在地头山间集中学、在创业基地实践学,改写了村民“人才短板、本领恐慌”历史,为万春村的乡村振兴培养智慧人才。
▲2019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巫溪县天元乡教学点开班典礼
万春村的“腊肉学院”只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田间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主动与万州、云阳、开州、忠县、梁平等9个区县14个乡镇(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建村民“家门口大学”,设置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为一体的“田间学院”,构建村校“命运共同体”。组建由专业教师、产业技师、创业导师构成的“田间三师”队伍,上山下乡开办特色产业订单班、创设田间课程超市、开发“三农”育训教材,采取移动教室、田间课堂等形式,实现“校园、田园、庭园”教学空间转换,破解“三乡人才”培育“不接地气”、产教“合而不融”等难题。3年多来,在三峡库区田间育训“三农”人才22500余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创举,产教结合书写腊肉攻坚卷
陈棕森带领村民创建腊肉加工扶贫车间,一起设计厂房、建厂,确定生产工艺,申报食品加工许可证的资料准备及答辩、申请专利等,带领61户建卡贫困户开启创业之路。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村民”为“股民”,改“单户独斗”为“抱团发展”,推动腊肉扶贫车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018年以来,陈棕森带领村民生产腊肉香肠共计32万余斤,销售额达1700余万元,加工净利润3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1.4万元。从养殖、就业、分红三个方面,带动万春村农户户均增收2.6万余元,直接带动32户99人脱贫。连续4年给村民分红,带动村民增收明显,“腊肉新乡村”全县闻名。合作社于2020年成长为重庆市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和县级扶贫“龙头企业”。
▲巫溪县万春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2020年分红仪式
在陈棕森带领村民生产之余,三峡职业学院围绕乡村振兴办学,建设“新农科”,在天元乡共建“腊肉生产协同创新研究院”,创新“腊肉生产职教标准”,发展腊肉系列产品。延伸教育扶贫产业链,促进天元乡腊肉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打造腊肉“接二连三”的“金专”“金课”,主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参与“文农旅”结合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学与康养基地、休闲观光、乡村民宿相结合的教学产业。打造“科技+种养+加工+营销”产教融合的全产业链,助推高山饲料生产、生猪养殖、腊肉加工与销售等“生产教学”一体化发展,筑起天元乡“腊肉新高地”。
坚守,扎根乡村助推振兴
陈棕森是怀着振兴乡村的信念,积极投身到万春村发展之中的。通过“田间学院”学到专业技能知识、获得更高学历后的陈棕森并没有想要继续外出闯荡,而是非常坚定地选择留在万春村,帮助家乡振兴发展。在2021年,在众老党员村民的推荐下,陈棕森当选为万春村的党支部书记。
“成为村支书后,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让群众生活富起来,更要让群众生活品质起来。”在当选万春村党支部书记后,陈棕森冲在一线,守在一线,干在一线,为群众发展排忧解难,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产业绿色发展,河道积极整治,饮水安全卫生,宽带入网家家户户,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万春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丽乡村。
▲陈棕森和村民在万春村腊肉加工厂
如陈棕森一般,到广大的乡村舞台上去施展才华,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近年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一直坚守“为乡育人、为村育才”理念,践行产教融合、村校共生,实施校园、田园、庭园“三园”融合办学,以“孵化基地+上云下地”方式育训“入乡人员”;每年鼓励2300余名大专毕业生回三峡库区打拼,在乡村扎根书写“大田文章”;每年培训5200余名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合作社带头人、智慧农业的带头人等,致力于打造一批批高素质的新农民、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队,促使他们凭技术技能扎根乡村,续创“耕读文明”。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把职业教育办到了农村田坎上、农民心坎上、农业命脉上,在田间、车间、山间流动培育“大国农匠”,使“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不断解答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
(文/徐小迪图/邬静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