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续推进生猪复产增养工作,养殖户如何提高养殖效益?猪只健康是养猪获利的关键。

今日嘉宾: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高级畜牧师:刘继明。

蚯蚓高效养殖技术下载_2019蚯蚓养殖技术视频播放_蚯蚓养殖怎么赚钱

世界养猪集约化饲养方式的创始人之一David Hollier(侯大卫)著作《断奶仔猪管理》中写道:

“1965年,英国PIC总裁Mike Nicholson说他有一头猪在10周龄时体重就达到了70磅(32千克)。因此,就开始了70天达到32千克的挑战。

自PIC早期起,我们就意识到所有的猪只都有达到这个生长速度的潜能。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生长速度,就肯定是我们没有能力完全满足猪只发挥全部遗传潜能所需的环境(如健康、营养、物理和社会环境等)。

我们都意识到“猪只健康”是将来谋取利润的关键。”

1. 我们首先聊聊,“猪只健康”大概指的是哪些方面呢?

猪只健康,除了机体的健康外,还应包括环境的健康。机体健康的判断方法主要是肉眼观察,包括:毛色、食欲、眼睛、鼻液、鼻突、粪便、尿液、睡姿、叫声、体温等方面。

健康猪,毛色光亮,皮肤有弹性,如皮毛枯粗乱无光,则是营养不良,如表现有肿胀、溃疡,甚至红斑,则是病态;健康猪食欲旺盛,如突然减退,甚至停食则可能生病;健康猪眼睛明亮有神,如眼神无光,有泪带眼屎甚至充血潮红,则不健康;另外健康猪无鼻液,鼻突光滑湿润、粪便柔软湿润,尿液无色透明,无异常气味,睡姿呈侧睡,呼吸均匀,声音清脆,体温一般为38-39.3℃。

上面所指的健康是机体健康,另外,环境健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求环境干净卫生、无疫等。

2. 现在的养猪模式,尤其是疫情后、非瘟情况之后的养猪模式和过去相比有一些或可能出现一些什么变化呢?之前的发酵床等一些养殖模式现在是否还适合继续推广使用?

非洲猪瘟给我国生猪养殖业的打击是巨大的,通过这场疫情,对于养猪场而言,教训是深刻的。个人认为,至少三个方面应重新认识:一是高标准现代养猪场建设的问题。尽快淘汰规模小、设施条件差、技术水平低、污染大的中小型养猪企业,集中财力支持建设一批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二是产业服务体系的问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产业服务体系。包括饲料生产、兽医服务、屠宰加工、运输流通、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形成对生猪产业的有力支撑。三是产业要素合理配置的问题。针对非洲猪瘟防控和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制订科学高效的畜牧政策,促进生产要素进入畜牧业,增强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非洲猪瘟疫情后,发酵床养猪的问题。其实发酵床养猪,其体质好,对猪瘟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因为发酵床的特殊功能,粪便与菌种发生反应,持续升温到一定程度,对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据相关权威数据表明,非洲猪瘟病毒在55℃时,30分钟即可杀灭,温度60度时,10分钟即可杀灭。而发酵床发酵的床温一般在22-55度,最高温度超过60度,虽然正常的床面温度还不足以杀灭非洲猪瘟病毒,但是在疫病流行或预防特别时期,完全可以利用发酵床翻倒建成大堆,让其3-5天内产生高达55-65度的持续高温,将病毒杀灭。另外发酵床一年四年相对恒温,特别是冬季,有效减少冷应激,有利于生猪的生长。粪便与菌种反应,形成一种粗蛋白,有利于补充猪只营养。同时猪在拱食过程中运动相对较多,保持了原始的运动特性,有利于增强体质。正常运行的发酵床圈舍内,空气流通好,无异味,栏舍卫生条件好,可以大大减少或降低感染得病的几率。

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异位发酵床,重点解决异地处理养殖污水污物,实现资源化利用。

3. 针对养殖可能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现在哪些技术可以解决?

近年来,为解决养殖环保的问题,各地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养殖技术。包括高床生态养殖、种养结合、固体粪便高值化利用等技术。

(一)高床生态养殖技术

1.“高架床+益生菌”生态养殖模式

主要技术要点:高架双层式栏舍、设置全漏缝扭纹钢地板、负压通风、凹墙式饮水装置、益生菌添加饲喂、粪便堆积发酵等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饲养育成、育肥猪,饲养密度以0.8~1.0 m2/头为宜。

3.优缺点

优点:(1)免水冲洗,饮用余水收集回流,全程无污水排放,有效破解猪场污水处理难的问题;(2)添加益生菌饲喂,减少猪肠道等疾病发生,杜绝抗生素等药物滥用,保障猪肉食品安全;(3)猪与粪便完全分离,给猪提供清洁、舒适的生长环境,提高生长速度,增加养殖效益;(4)猪粪充分发酵后可制成初级有机肥,变废为宝。

缺点:(1)栏舍建设成本大,为1500元/m2左右;(2)增加益生菌成本投入。

安远双胞胎畜牧有限公司,位于安远县龙布镇,是双胞胎集团旗下养殖版块子公司。该公司占地300亩,现存栏母猪1800余头,年提供种猪12000头、商品猪24000头。作为江西省首批“高架床+益生菌”生态养殖示范项目实施单位,于2016年开始新建高架双层栏舍500 m2,开展相关试点示范工作。使用该模式的猪群节约用水量约70%,几乎无养殖污水外排。

(二)育肥猪高床节水技术

“育肥猪高床节水技术”是由江西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环境岗位团队提出并被遴选为农业部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其核心是改变传统水泥地面栏舍设计,将“漏缝地板”、“斜坡集粪槽”、“饮用余水导流设计”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的生猪清洁生产模式。

1.技术要点:漏缝地板设计、斜坡集粪槽、饮用余水导流设计、机械自动清粪等

2.适用范围

适合大规模养殖场,饲养育成、育肥猪,饲养密度以1.0~1.2 m2/头为宜。

3.优缺点

优点:(1)栏舍免冲洗,饮用余水导流进入雨水沟,有效减少废水的产生量,降低污水排放;(2)舍内环境好,漏缝地板干净卫生,改善家畜卫生和防疫条件;(3)斜坡设计容易实现固液分离,方便收集,同时减轻末端固粪和污水的处理压力。

缺点:(1)初期投资成本较高;(2)工艺水平及运行管理要求较高;(3)粪尿存于漏缝地板下沟槽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舍内NH3等有害气体浓度。

(三) 种养结合技术

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结合的一种生态循环模式。种养结合模式中养殖场(小区)通常采用干清粪工艺,生产废水进行厌氧发酵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就近应用于蔬菜、果园、茶园、林木、大田作物等生产。固体粪便经过堆肥后就近或异地用于农田,促进粪便就地还田,充分利用资源,土地配套、种养平衡。

1.技术要点

建场初期要考虑养殖规模和场区周边有无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土地消纳畜禽粪便,要与种植业布局相衔接。在实施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发展中,把“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选址原则,“适度规模、容量化消纳”规模建场原则,“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减量化排放原则,“种养结合、生态还田”资源化利用原则,作为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的基本行为准则,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实现种养优势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促进养殖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和谐。

畜禽养殖场粪便经固液分离后,废水直接进入规范配套设计建设的储液池或经厌氧发酵进入储液池,满足使用要求还田利用;固体粪便经过堆积发酵后还田利用。种养结合的模式要综合考虑养殖种类、养殖规模、群体结构、养殖形式、清粪方式以及耕作种植种类。粪便要有足够的贮存空间,周边有足够的土地消纳。

2.适用范围

猪、牛、禽等畜禽养殖场(户),远离城镇,土地资源丰富。

3.优缺点

优点:(1)实现了养殖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较好地改良土壤和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2)大大降低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成本,缓解环保压力。

缺点:需有足够土地来消纳养殖场粪便,特别是茶园、林木、蔬菜、果园、大田作物等种植区域。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猪-沼-菜”、“猪-沼-苗木”、“猪-沼-果+草”猪场粪污处理模式。

(三) 固体粪便高值化利用技术

1.粪便轻简养殖蚯蚓技术

基料是蚯蚓栖身之所,也是蚯蚓的取食之地,适口性好,具有细、烂、软,无酸臭、氨气等刺激性异味,营养丰富,易消化等特点。基料原料可就地取材,搭配植物性饲料,基料原料选择和配比参照下表选择使用。要求去杂、碎细;稻草、秸秆、树叶等切短至10 cm左右;固体粪一般以猪粪或牛粪为宜,计算各种原料的碳氮比,调整碳氮比为20~30:1。

(1)适用范围

适用于远离城镇,养殖场地开阔,周边有农田,农副产品较丰富的大、中规模养殖场。

(2)优缺点

优点:1)无害化处理畜禽固体粪便,有效解决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2)固体粪便转换成蚯蚓粪肥,变废为肥;3)生产蚯蚓,实现高值化利用,增加经济效益;4)门槛低,易推广应用。

缺点:1)需占用一定的养殖闲置空地;2)前期需要设施投入,同时增加劳力成本;3)蚯蚓活体易得寄生虫等疾病,处置不当对畜禽养殖带来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

2.畜禽粪便养殖黑水虻技术

黑水虻,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生产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因其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动物适口性好等特点,从而易于资源化利用。2013年10月,联合国FAO推出《可食用昆虫报告》,力推在世界范围内用昆虫替代畜禽蛋白饲料的传统来源,黑水虻即为其中应用前景很广的一种。

(1)适用范围:适用于规模养殖场。

(2)优缺点:

优点:1)既解决了畜禽养殖粪便的污染问题,又为解决蛋白饲料原料的短缺提供了有效途径;2)处理粪量大、速度快,每只幼虫,每天能吃掉大约为自身等同体重的废弃物;3)用途广,黑水虻幼虫可作为宠物、鱼类、家禽饲料、油脂原料等,虫粪可作有机肥料。

缺点:1) 黑水虻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如幼虫对环境温湿度敏感;2) 管理不当,易致成虫交配率低,成虫产卵不足等;3) 目前国内利用黑水虻加工饲料未形成产业化,对黑水虻的大规模生产销售产生一定影响。

4.冬季养猪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保温。应对猪场冷应激,核心工作是保温。

修整猪舍;勤换垫草,防潮湿;减少地面浇水,保持猪舍干燥;增加保温设施设备。如产房仔猪可以选择加装电热板、保暖灯等,改善仔猪冷应激;保育猪舍可以增加木板,减少漏缝下透风对仔猪的危害,或者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利于仔猪相互取暖。

(2)通风。由于保温的措施,很多时候猪舍处于封闭状态,导致猪舍空气质量不好,引起呼吸道疾病,所以,通风与保温相协调尤为重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时长进行通风,安装排气扇、通风管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通风问题,一方面降低猪舍氨气浓度,另一方面避免过度导致温度降低,达到舒适的猪舍环境。

(3)饮食。在饲料中增加高能量饲料的比例或者增加饲喂量,同时,可以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抗冷应激产品,如参芪多维,优圣素以及双黄连口服液,提高抗寒能力和机体抵抗力。断奶仔猪建议饮用温水,或者用温水冲泡一些葡萄糖、氨基酸、多种生物素等,降低仔猪腹泻和应激综合征。

(4)疫病。气温强降直接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很多条件性疾病就会冒尖甚至爆发。相对仔猪,成年猪抵抗力较强,因此,哺乳仔猪和保育猪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人员责任心,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避免更大的传播。

(5)生物安全。1)对于新购买的生猪严格监控,保证生猪健康,避免引种猪引发疾病的爆发。2)及时清除猪舍粪便,保持猪舍卫生消毒,提供生猪健康舒适的环境。

5.冬季如何提高母猪产仔率、仔猪存活率及肉猪生长率?

冬季温度较低,对猪场而言,重点做好以下以个方面:

(1)科学饲养母猪。目的是使母猪正常发情,有利配种受胎,增加产仔数。

母猪在空怀期间应多喂些青绿多汁饲料,使母猪在配种前保持中等膘情。科学喂养原则是:太肥的母猪,少喂精料,多喂青绿多汁饲料;太瘦的母猪,应加强饲养管理,多喂些精料和动物性饲料,促进母猪尽快康复。

(2)饲喂生料。生料喂猪多产仔。据资料报道,生料喂猪比熟料喂猪平均窝产仔猪增加2.4头,提高产仔数30%;成活率提高12%;平均每头断奶体重增加2.5千克;日增重提高14%。在母猪冬季的日粮中添加2-3公斤生马铃薯,饲喂1.5-2个月,然后给母猪配种,平均每窝比不喂生马铃薯者多产仔1.4头。这是因为生马铃薯中含有多酚氧化酶,有促性腺作用。

(3)配前优饲。母猪在配种前10-20天,多喂1-2公斤优质饲料,可以刺激母猪多排卵,从而在分娩时至少多产1头仔猪。

改善妊娠母猪饲养管理,提高胚胎死亡高峰期的胚胎成活率。配种后9-13d,此时期是合子附植初期,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死亡,死亡率在50%左右。因此,应尽量减少此时期各种应激因素,一般是在配种后3-4周内,要保持母猪原圈原饲养方式饲养。第二个死亡高峰期是妊娠后大约第三周,此时期是器官分化时期,死亡率大约是30%-40%,应注意各种应激和营养缺乏因素。在此时期胎盘停止生长,而胎儿迅速生长,可能由于胎盘不足以支持胎儿发育,以致死亡,死亡率大约是15%。因此,应加强母猪妊娠后期的营养。

(4)适时配种。注意观察母猪的发情,做到适时配种。但因品种、年龄、季节、气温等不同,在配种时间上也有所不同。用混合精液配种。将两头同一品种或不同品种公猪的精液混合在一起给母猪做人工授精,这样不仅产仔多,且仔猪成活率高、生长快、体壮。

(5)注意保胎。母猪配种后9—13天和分娩前21天易流产,应注意保胎,此时肌肉注射黄体酮。尽量供给高蛋白质饲料和矿物质、维生素等丰富的精料和青饲料,忌喂冰冻、变质的饲料,忌舍内拥挤、咬架、滑倒、鞭打、惊吓等。整个孕期及哺乳期,皆应注意饲料原料及饲料不能霉变。霉变饲料所含的黄曲霉素极易造成死胎、流产及影响仔猪增重。

(6)仔猪早期断乳。传统养猪仔猪哺乳期较长,一般是2月龄断乳。仔猪早期断乳是指仔猪3-5周龄离开哺乳母猪开始独立生活。早于2周龄的断乳称为超早期断乳,目前对超早期断乳仍有争议,在养猪生产中,多数推广4-5周龄断乳。仔猪5日龄开始认料,7日龄开始补料,依次是:7—14日龄给料量为10克;15—20日龄给料量为20—30克;21—30日龄给料量为100—150克;31—40日龄给料量为100—150克;41—50日龄给料量为450—550克;51—60日龄给料量为600—650克。35日龄断奶,仔猪早断奶,母猪早发情,早配种,分娩次数多,产仔多。

(7)寄养与并窝。寄养是指在猪场同期有一定数量母猪产仔的情况下,将多产或无乳吃的仔猪寄养给产仔少的母猪,是提高猪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使部分母猪尽早发情配种,缩短了这部分母猪的产仔间隔。并窝是指将哺乳仔猪少的两窝或多窝仔猪合并由一头母猪代养,可使不哺乳的母猪提早发情。

(8)合理选留母猪,及时淘汰不良母猪。第一胎产仔少,第三、四及第五胎时产仔数最多,而后随着胎次增加,产仔数保持稳定或稍下降。乳头数目多的母猪一般产仔也多,所以选留母猪时,切记要多乳头的母猪。长期不发情、假发情或屡配不孕、产仔少和年老体衰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9)加强饲养管理。根据天气冷的特点,适当提高营养水平,适时做好通风、保温以及防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仔猪,舍内温度控制在21℃~27℃范围内。保温箱的侧板需选用密封性较好的复合板,仍使用传统木板的保温箱需钉装严实,确保其密封性,底板选用传统木板;保温箱高度与间墙高度齐平,顶端使用透气性较好的棉布进行覆盖;保温灯瓦数不低于250瓦,保温箱内才能有较适宜的温度。保温箱大小约为单栏面积的1/10,按单头小猪占保温箱面积的0.09平方米放置每个保温箱中的猪只数量。

6.冬季常见猪病如何防治?

(1)病毒、支原体感染,这个是常见的,主要是温度低,空气质量差造成的,所以预防的关键在于管理,然后疫苗、药物在多发的猪场可以搭配使用;

(2)口蹄疫,传染性强损失大,主要是在天气突然变化的时候多发,秋冬、春冬多发,发病时期注意消毒,然后喂些黄芪多糖然后增加免疫力,保温还有疫苗是必不可少的;发病后则要及时处理;

(3)小猪拉稀,温差大,温度低,小猪免疫力跟不上就很容易出现拉稀的情况,一定要掌握好产房的温度。

(4)呼吸道混合感染,比如蓝耳、圆环降低免疫,还有就是流感突然降温的时候比较多,这个时候再来胸膜肺炎、副猪等病就会造成损失比较大了,有些就会出现大批量的死亡。除做好疫苗的预防注射外,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减少感染几率。

7.猪群常见细菌性疾病如何防控?

各种细菌性疾病持续影响各阶段猪群健康,特别是当猪群出现病毒感染时,亦与各种细菌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猪群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实施严格的猪场生物安全措施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设施和易于实施的生物安全管理流程,并切实落实到位,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降低各种新病原体传入猪场的机率;高健康猪群维持,已感染某些疾病的猪场,可以防止新的病原或毒株危害猪群;

2)减少各种病原体在猪场各单元循环传播,避免相关病原持久感染猪群;

3)避免猪场内的相关疾病传入其他猪场或者猪群。

(2)加强猪群生产管理

猪场必须为猪群提供适宜生长与生存的环境,减少各种应激,方能获得最大效益。完善猪舍通风和保温设施,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和季节变化做到保温和通风平衡;确保适宜的养殖密度和合理的分群。为降低各种病原在场内循环传播,必须尽力做到全进全出,同时对转出猪群的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和空置。

(3)实施合理的猪群免疫程序

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针对猪场常发病毒性疾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正确地使用疫苗;有效预防病毒感染,是解决各种细菌感染的前提之一。

(4)合理药物控制方案

为降低细菌性疾病对各阶段猪群所造成的影响,制定合理的药物预防或治疗程序。

8.生猪腹泻如何应对?

(1)仔猪白痢。由致病大肠杆菌引起,多发生于 10~30 日龄的仔猪,呈地方性流行,季节性不明显,发病率中等,死亡率不高,无呕吐,排白色或灰白色糊状粪便,体温不高,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2)仔猪黄痢。病原为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7 日龄以内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病猪少 有呕吐,排黄色稀粪,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用庆大霉素或氯霉素,结合强心补液等进行治疗。

(3)仔猪红痢。病原是 C 型魏氏梭菌,常发生于 3 日龄以内的仔猪,1 周龄以上很少发病。病猪偶有呕吐,排红色黏粪,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死亡率较高。该病治疗效果不好,关键在于预防,即在母猪产前 1 个月肌内注射乙型魏氏梭菌苗 5 毫升,产前 15 天再注射 10 毫升。

(4)仔猪副伤寒。该病又称沙门氏菌病,主要侵害 2~4 月龄仔猪。无明显季节性,呈地区流行性散发。体温略高,表现为急性败血病和剧烈腹泻,慢性者反复下痢,皮肤可出现紫斑,剖检可发现盲结肠处凹陷并有不规则的溃疡和假膜。用氯霉素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5)猪痢疾。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2~4 日龄猪多发,季节性不明显,呈缓慢传播,流行期长,易复发,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体温正常, 但病初略高,泻出的粪便混有多量黏液及血液, 常呈胶冻状。剖检病变主要在大肠。该病用痢菌净、痢立清、二硝基咪唑治疗效果好。

(6)猪流行性腹泻。由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于冬季,特别是 12 月和 1 月份发生最多。仔猪表现腹泻,成年猪仅发生呕吐和厌食。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较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流行过程延续 4~5 周可自然平息。

(7)猪传染胃肠炎。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仔猪病死率高,大猪很少死亡。常见于寒冷季节,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初呕吐,排灰色或黄色水样稀粪,病猪迅速消瘦、脱水,大猪多数可在短期内康复。该病治疗效果不好、着重预防,怀孕母猪在产前 45~15 天,肌肉和鼻内各接种 1 毫升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或在仔猪出生后,用无病原性的弱毒疫苗口服免疫,每头口服 1 毫升即可。

无抗养殖是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无抗生素残留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抗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

无抗养殖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近年来,世界各国均意识到抗生素滥用产生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开始流行不使用抗生素的养殖方法,即无抗养殖方法,代表了健康养殖的发展方向。例如,瑞典早在1986年迈出第一步,宣布全面禁止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丹麦也陆续禁止了多种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使用,至2008年,丹麦国内养猪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量比最高时减少近50%。2006年,欧盟成员国全面停止使用所有抗生素生长促进剂。

无抗养殖的困难所在。停止使用抗生素主要困难在于动物疾病上升,养殖效益下降,例如丹麦在停用抗生素之初,生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600%,治疗性抗生素使用量呈比例增加,同时由于饲料转化率降低所致,养猪生产成本提高了8%-15%。而在中国,由于规模养殖的环境条件、密度条件、防疫条件均不如欧洲国家,可以想象,如果直接禁止在养殖中停用抗生素,将带来更大的损失。必须要有相应的步骤和解决方法。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以及辅助措施的实施,例如改善养殖环境、增加动物保健投入、调整动物营养、提高管理等,是可以恢复停用抗生素后的养殖效益的。如丹麦国内养猪生产已基本实现无抗生素,而养殖效益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实际上包括母猪、仔猪和育肥猪的生产性能均略有提高。

中国的无抗养殖从2000年开始即有人研究,通过乳酸菌技术、中兽药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在小范围内实现无抗养殖,近年来,采用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无抗饲料见诸报道,亦有一定的使用效果,但由于技术成熟、养殖效益等原因,未大规模推广。但基于环境控制的无抗养殖已经实现大规模养殖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20年饲料端全程无抗。据了解,在中国饲料发展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兽医局局长冯忠武表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形势严峻,人兽共用的抗菌药耐药性增高,威胁人类医疗资源;动物专用抗菌药耐药性逐年增高,影响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药物饲料添加剂将在2020年全部退出。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公布关于2018—2021年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养殖端减抗和限抗的时间表。

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准备:

(1)脱离对抗生素的依赖

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养殖场已养成了依赖抗生素促生长、防病治病的习惯,导致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越来越差,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对动物有很大的伤害,也对食用动物制品的人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逐年减少饲料添加非治疗用途的抗菌剂,这类非治疗用途的抗菌剂一般称之为「抗菌剂促生长饲料添加剂」(AGP,Antimicrobial Growth Promoter)( 或称为「含药物饲料添加剂」)。并且在屠宰前要经过足够日程的停药期。

饲养过程中以益生菌、植物萃取物等添加剂替代部分抗生素,并同时改善生产环境提升饲养质量。

整个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但如果遇到畜禽发病,仍可使用当地政府核准的任一品项动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避免残留抗菌剂:“空白饲料车”与“一般型饲料车”分开独立使用,可解决饲料被交叉污染残留抗菌剂的问题。

(3)健康肠道的建立。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所有疾病始于肠道。”全身的免疫系统占了70%都在肠道;肠道健康其他疾病发生的机会降低很多。连续使用抗生素,会使肠道菌群失调,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腹泻不止,饲料不能消化,营养物质不能充分吸收。因此,替代肠道抗生素,维系免疫平衡是养殖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禁用以生长促进为主的抗生素,以饲料添加剂作为替代品;禁用鱼粉、肉骨粉、血粉和羽毛粉等常用动物性蛋白,以植物性蛋白或合成胺基酸作为替代品。

(4)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调解五脏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中医理论中,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所以,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时候不能单纯看表面病症,而要进行综合辩证治疗。

(5)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要加强栏舍的卫生清扫,以免产生大量氨气或其它有害气体。其次,做好场内的消毒工作,每周须进行1次空气消毒,舍外环境可使用10%~20%石灰水粉刷消毒,或使用3%~4%烧碱喷雾消毒;舍内的饮水器、运输车辆、扫帚、铁锨等用具,也要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第三,控制场内温湿度在合理范围。

蚯蚓高效养殖技术下载_蚯蚓养殖怎么赚钱_2019蚯蚓养殖技术视频播放

手机江西台

APP

扫码下载

随时随地

收听节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